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_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_马克思主义论文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6-0035-04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需要理论创新。主题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拟就该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是一个系统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解决从哪里着手的问题。这就是理论创新主题的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方向问题。理论创新的主题就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它是理论家们在一定时期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理论的焦点问题,是一个它的解决能够给理论带来重大发展的问题。理论创新主题构成理论家们在一定时期所面对的主要理论任务。

一般说来,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理论创新的主题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多个。我们常有“主题转换”的说法。这种说法就是建立在主题一元认识基础上的。如果是多中心或主题多元,也就无所谓主题转换了。但是,这个主题的一元性是从任务总体上讲的。而从构成一定主题的内容或结构来说,主题则又是一个系统。就是说,这个总的主题下面包含着若干个分主题,这些分主题从属于这个总主题。在每一个分主题上实现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总的创新意义,它们实现的创新的总和构成总体的理论创新。例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它的标志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它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对象和任务、动力、性质、纲领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革命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等构成。这些具体的方面都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每一个都是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的理论创新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革命实践上的主题转换也带来理论上的主题转换。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主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这一新的创新内容构成新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的方面。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基本矛盾与两类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等,则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具体组成部分。如果说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的话,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它的总的代表性的成果。而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等,都是这一总的主题下的各个具体主题。在这些主题上实现的创新,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容和实现形式,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可以划分为基本理论创新主题和具体理论创新主题。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基本理论性质和普遍性意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创新,一般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补充、进一步的发挥和运用。按照理论创新的实现形式,又可以把这个主题系统具体地划分为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主题和继创性的理论创新主题两种类型。所谓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是指在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原来所没有的认识和结论。所谓继创性的理论创新,是指在新的条件下提出对原来的理论、观点具有修改和完善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

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题看作一个系统并且对它们的类型有所认识,其意义在于:它使我们在始终牢牢掌握理论创新的总的主题的前提下,能够广开思路,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创新活动。而实际上一种新的历史条件或实践任务总是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提出理论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了主题的类型意识,也使我们在“创新安排”上能够分清主次,始终把握住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从哪里去寻找创新的主题呢?或者说哪里向我们能够提供创新的主题呢?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去寻找,由实践向我们提供。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只有一个来源,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实践。它包括这个实践所处的历史条件、它的任务(它由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需要所决定)、它的实际过程和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来源上的“实践决定”这个道理,不仅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根据,而且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它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决定了它总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为了实践而发展理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践中的问题总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和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产生不可能是一个从认识到认识、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思辨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企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现成“本本”中发现创新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企图从学理性的通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题也是不可能的。理论家们可以从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中和日常理论研究中找到可作一般理论研究的主题,但不可能找到理论创新的主题。正因为如此,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必须面向实际的要求。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来源的实践性,我们首先需要把理论创新主题与一般理论研究主题区别开来。理论创新主题是特殊的理论研究主题。它是一定时期实践家们和理论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核心理论问题,是受一定时期的无产阶级实践直接决定和制约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论创新主题的选择对于理论家们来说是不自由的。虽然说创新性的研究是对理论家们的一种普遍的要求,但也允许理论家个人的一般理论研究工作不受现实实践任务的严格限制。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实践任务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长期的、既定的研究目标继续研究下去。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论兴趣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所以,一般说来,理论家们关于一般理论研究主题的选择是自由的,尽管我们总是倡导理论家们的研究工作要面向实际。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现还需要除实践以外的其他条件。就我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而言,通常说来它是在以下过程中实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不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著作的理解、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等。虽然我们说以上方面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必要的实现条件或实现途径,但是并不能说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和主题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和主题来源只能是一定条件下的无产阶级的实践,就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来说,它的主题来源只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其实,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般实现条件来说,以上方面也是不全面的,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更新、已有的思想材料等,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的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把握需要一种理论的自觉

要准确地和适时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必须对它的存在形态有所认识。一般说来,实践是客观的,由其决定的理论创新主题的存在也具有客观性。但是应该指出,这个主题不是以显现的、现成的形态摆在人们面前的,而是以可能的、潜在的形态存在着的。这种存在特征决定我们对创新主题的认识和把握必须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而不应对其进行客观主义的、简单化的理解。理论创新的实现,除实践这个客观条件以外,一种前提性的主观条件是善于发现创新主题。而善于发现和把握理论创新主题则是理论家们的一种基本素质。在理论创新主题的把握上,理论家的能动性、自觉性的意义在实践主题转换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无产阶级实践的任务或主题要发生变化。实践的主题变化了,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把这叫作实践的和理论的“主题转换”。但是,随着实践主题的转换而发生的理论主题的转换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而是理论家们自觉行动的结果。不然的话,为什么在现实中总有理论落后于实践的事情发生呢?其原因首先在于理论研究的主题没有随着实践主题的转换而实现转换。而要实现这个转换,理论家们不仅要始终面向实践,熟悉实际生活发生的变化,而且要能动地自觉地去发现主题,准确地去把握主题。

以上要求决定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把握上,必须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实践性原则、能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前面两个原则在上面实际已经谈过了。所谓动态性原则,就是坚持一种对实践、理论及理论创新主题的考察和理解上的动态观点,并且把这种动态观点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解它的创新主题。所谓现实性原则,就是根据“以我们自己的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主”的原则,即以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的原则,来理解和确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P191、291)根据马克思主义形态上的普遍和特殊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也具有普遍的(即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相联系的)和特殊的(即与一定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这样两个层次。它们都需要我们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但是,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形态和性质上的普遍和特殊的辩证法以及我们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上的历史经验,我们的创新活动才必须贯彻“以我们自己的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主”的现实性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要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总是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表现出来或得以实现的。

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仍然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世界无产阶级实践的主题就由社会主义革命而转向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事业。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并且正确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或理论创新的主题,一方面是因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明显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推动这一过渡是此后国际工人运动的基本内容和行动目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的实践主题和理论创新主题也随之发生根本转换,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为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主流和主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实践本身还在探索中、发展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不断地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的客观进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理论发展或理论创新是实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关键性步骤和基本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作了科学回答的问题。这个回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质性内容和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作为这种实践的反映和承担着对这种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是要不断发展的。所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期性来看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本质来看,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科学的,也是初步的。另外,从理论关系上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两个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问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正确回答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前提。不在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可能在理论上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么可能在实践上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然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按其实质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因此,它只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前者如果离开后者,它就真的成了一个空洞的、抽象的问题。总之,我们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确立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它包含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并且从实质说来,实践上和理论上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解决也是我们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惟一的和根本的途径。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总主题或者说大课题。它包含着一些具体的方面。这些方面构成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系统。这些分主题是具体的、相对的。就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对于以下方面的研究不仅是迫切的,而且在理论上是有可能获得突破的。它们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我国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处理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的演变及其合理的制度体系;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新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关于党员成分变化情况及其与党的性质的关系;宗教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社会形态与文明类型的关系、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与当代社会发展等。

总之,主题问题是我们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我们的前辈以及我们自己都实际从事过或从事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工作,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个实际情况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在历史上虽有过正确的把握,但在实践中又缺乏理论的认识或自觉,没有在理论上把它当作一个专门的问题来研究,从而自觉地把它当作一种科学上的事情来做。那么,面对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我们理应首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收稿日期:2001-12-12

标签:;  ;  ;  ;  

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