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对传统日常生活的双重批判及其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常生活论文,化与论文,自觉论文,传统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世界各地的全球化浪潮在今日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 为 ,中国经过新中国50年尤其是近20年的自我革新和建设,在进入新的千年之际,已经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中国进入 WTO指日可待,但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中国需要准备和自我完善的方面实在太多太多。 正因如此,很多有识之士面对全球化浪潮忧喜参半,“机遇说”、“陷阱说”随处可见。在 此,我们不想对全球化的各种观点进行过多的评说,只想就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 世界的影响和冲击进行粗略的分析,也许从中我们能够更加冷静地看待这场席卷五洲的全球 化浪潮对于中国社会的深远意义,并以此来确定我们的文化策略。
一、中国文化转型的起点——从外部批判到自觉回应
中国文化转型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核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 。按照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专家衣俊卿博士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所正是与传统农业文 明 相适应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中国文化转型与日常生活批判是同一历史进程。所谓日常生 活就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 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 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 质对象化领域”[1]。这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典型揭示。在这样一种 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里,中华民族塑着自己的形象,编织自己的历史。这种日常生活世界的 基础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而这二者又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并且这种 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超稳 定的特有的传统无意识。
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维系与传统社会长期的相对封闭性密切相关。即使有一些文化上的对 外交流和交往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因此,在1840年之前,中国 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遭到致命的冲击,相反,它总是能够以特殊的方式将外来文化中有利 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吸收,使得本土文化显得更加完备。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既没 有 来自内部的自觉的批判,又没有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或者外部的批判对其没有任何震慑力 的情况下,这种文化必将失去活力。失去活力的文化必将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 ,这是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必然会得出的结论。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在没有受到根本性批 判的前提下,整个社会出现了长期近乎停滞的状态。也许曾经一度以“四大发明”而骄傲的 中国人可以从这里出发,思考一下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落伍,为什么熟悉中国社会的里约瑟 博士会提出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问题(即“里约瑟难题”)。
中国的文化转型是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时间上来讲,中国 的文化转型首先来自一种“外部的批判”,而不是来自自身的文化自觉。这里所谓的“外部 的批判”指的是一种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总体性冲击和审判,至于这种冲击和审判采取何种 形 式,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种文化越是落后和僵化,它遭到外来文化批判的可能性越大,当文 化的民族壁垒被摧毁的时候,这种外部的批判就会成为现实。这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讲实在是 感触至深的。
在经济上,西方的商品严重地摧毁了中国传统民族工业的壁垒,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骤然增添了很多陌生的产品。人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条件下被迫接受和使用了舶来品,并冠 以“洋”字来与国货相区别。人们接受的洋货并不单纯是一种死的物件,其中凝结着科学和 文化。对于这一点,也许大众阶层并没有深刻的体验,但到处充斥的洋货对民族经济的冲击 已经给相当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文化上的反思,进而是文化的自觉,其结果便形成了这样一 种最初的现代文化观念:那就是要自强必须从科学和技术上,也就是从文化上学习西方,单 靠传 统的经验和习惯已经难以维系中国社会的发展了,要“师夷之长技以治夷”。而这也就 为“五四”时期高度自觉地举起科学(“赛先生”)的大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已经是对日常思维(常识思维、经验思维和传统习惯)有力批判了。
在政治上,西方的民主和法治以及三权分立制度对于传统中国政治传统也是一个巨大的冲 击。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是典型的集权政治,而且严格地遵从日常生活世界的运动规则 :血缘关系、天然情感成为稳定的政治结构的核心。经济上的衰败和重创必然促使人们进一 步思考政治上的革新,而革新也必然会带有西方的特色。尽管在政治上中国的革新派受到严 重挫折,但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已经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这为以后的五四运动高 举民主(“德先生”)大旗奠定了基础。
正是来自外部的从经济和政治上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击,中国从19世纪后期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形成了一次总体性的自觉的文化革命,这场文化转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达到高潮 。对这场文化革命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以研究和理解,但中国人奋发图强,力图摆脱旧 的落后的生存方式一直是主旋律,这也构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上最为激烈、最为壮观的 一幕。在日常生活世界异常强大的中国能够出现这样的历史时期是非常难得的。难怪有人把 这场文化革新运动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媲美,认为中国社会和思想变动最剧烈,莫过于春秋战 国 。而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高潮的中国文化革命,其“思想变动之剧烈,派别之复杂 ,较之春秋战国只有增加,而无逊色”[2]。不管我们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转型, 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文化转型首先来自外部的批判,这场外部的批判实质上 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强烈冲击,在表现形式上是 野蛮的、强制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来自外部的文化批判(简直可以说是文化逼迫和进犯),使 先进的中国人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逐渐走向文化批判和文化转 型的自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实现了对自身文化的双重批判。这种双重批判的最 大成果莫过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成为承担反帝反封建这一艰巨任务的领导集 体——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文化观念和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全 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日出,为建 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但这只是文化转型的起点,并不是最终完成,因 为我们不仅要推翻一个旧世界,还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而新世界的标志不只在于建立一个新 制度,而且要形成与新制度相适应的新文化、新国民。如果说一个旧制度尚且可以用暴力来 摧毁,那么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却不会随着新制度的诞生很快得到改革,因为传统 文化的寓所和根基——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不可能在新制度诞生后迅速解体。这就构成了新时 期文化转型的根本任务。
二、中国文化转型的深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批判
现代化进程不是单纯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而是一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 想观念及相应的国民素质的总体的现代化,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法律、教育、社 会生产、人际关系、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用有的专家的话来讲,现代化至少包括“十”化 ,即社会化、工业化、机械化、商品化、市场化、民主化、自由化、法制化、城市化、知识 化[3]。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文化转型是同一历史进程,不论从精神层面来讲, 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同时是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有力批判。一个不容 否认的事实是,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改革开放 20 年来,在思想观念上,科学理性、创新意识得到空前发展,传统习惯性思维、常识思维和经 济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上,市场机制的引入使人们的生存模式发生了根本 改变,使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根基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血缘关系、天然情感日益被市场经济 的交往规则所取代;在崇尚知识、突出效率的时代,人的能力日益得到重视,而传统日常生 活中的各种自然关系越来越受到限制。可以说,这一切都不是来自外部的批判,而是通过中 国社会自身社会机制的变化而实现的,是来自自我内部的批判。因此,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是一个自觉的对落后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有力批判,而且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批判,是一 种物质力量的批判。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击和批判不论从广度上还 是从深度上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击和批判并不是已经完 成了。从理论上讲,新中国是在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千年传统日 常生活的积淀而形成的传统无意识心理并不会在几十年内消除干净;从实践层面来看,不管 我们周围环境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大量的传统日常 生活世界所遗留下来的“遗迹”(比如血缘关系、天然情感、人情面子、地缘关系等等),而 这些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因素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如有的专家所深刻认识到的,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国人 民 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只是对世界处境而言,社会内部国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同过去并 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改革开放20多年,国民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很快接受了流行 歌曲、西装革履、化妆美容等浅层次的现代文明,但自由、民主、权利、理性取向和独立人 格等深层次文化观念却没有扎根[4]。当然,更不要说那些根本没有或很少受现代化“洗礼 ”的老少边穷地区了。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清醒的认 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转型所面临的艰苦任务。
与新中国的现代化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相联系的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全球化浪 潮。所谓全球化就是人类文明成果打破地域界限向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渗透、拓展和推 广的过程。作为现代人类的文明成果,其知识、科技和文化含量更大,尤其是以原子化、电 子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第四次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全球通电话通 讯等技术的普遍推广,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化浪潮对任 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次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于我国来讲,挑战甚至大于机遇。不 用过多的分析就能发现,从文化转型的意义上来看,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具有 重大意义。因为,通过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至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传 统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运行规则在多大程度上与全球化要求相冲突。从 活动图示来讲,全球化是以科技、知识和创新为前提的,而传统日常生活则更多地强调常识 、经验、习惯;从实践模式来讲,全球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格局,要 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高度自觉地向前看,否则就会被淘汰,而传统日常生活则以重复性 实践模式为主;从人的存在时空来讲,全球化将使人的存在异常活跃和多变,个体不再受传 统地域的限制,而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人们的生存是与相对封闭和凝固的天然共同体联系在 一起的;从人们的活动规则来看,全球化要求人们完全按照知识和能力规则来活动,而在传 统日常生活世界,人们的活动规则主要遵从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总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 日常生活的冲突是剧烈的。中国的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决定着能否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而 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程度,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文化转 型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处的特殊历史境域。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就是尚未完成文化转型的中国社会又面临着一场似乎更加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新中国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是对传统日常生活的自我批判,那么,全球化浪潮则是来 自外部(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又一次有力冲击和批判。如果我们从更 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全球化趋势,我们就会发现,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为西方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单纯的自我封闭的演化过程,而是一个包 含着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 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 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 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 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5]资本的对外扩张冲破了世 界上的一个个民族壁垒,使单一的封闭的民族卷入到世界历史中,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 历史进程。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全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历史进程的同一性,而不要过多地 从词汇上去纠缠这三者之间的区别。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近代中 国文化危机并不是来自中国人的自我觉醒,而是来自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 面冲击和批判,而外部的批判只能是一种冲击,甚至是一种逼进和侵犯,不可能使中国强大 起来。今天中国的强大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我们再也不要忘记,外部的批判已经成 为我国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如何无法摆脱外部冲击和批判的挑战,因为 我们再也不可能断绝与世界的交往,也不可能幻想让世界等待中国,甚至因为中国自身尚未 完成文化转型而阻止全球化进程。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洁罗所说,“阻止全球化无异 于阻止地球自转”。因此,我们除了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也就是说加强自身的文化批判和 文化反思,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改变传统文化的根基,建设新的文化基础,以提高自身的适 应性和免疫力,我们别无选择。
三、面向新世纪的文化自觉意识
比较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我们今天的文化转型同样承载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批判。但近 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是以西方文化的侵略为代价的,而今天的文化自觉则完全不同 了。我们看到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也看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并存、冲突、渗透与交融; 今天的文化转型我们是主动的,我们既不必要像躲避“瘟疫”一样害怕外来文化,也不应幻 想走“文化复古”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地加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适应全球化浪潮,加快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不足,凡是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 中国社会发展的东西我们都要大胆地吸收。正如有的专家所深刻指出的,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个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对待现实中的西方文化问题,这不是一个 感情问题,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从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来考虑”。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反思传统文化中与现实不相符合的东西,反思我们固守这些东西所造成 的矛盾和弊病,“越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越是严重”[6]。为了更好地把握住现在 ,赢得未来,我们的文化转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努力。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在新世纪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时刻加强自我批判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在批判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到来。中国近代文化转 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身文化的批判力,最终必将被外部的批判逼上更加 危 机的境地。这是我们回顾近代以来的文化转型所得出的最深刻的教训。如果说近代西方资本 主义对一个民族文化壁垒的摧毁还更多地与物质层面相关的话,那么全球化对一种文化的冲 击将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这种冲击将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各个领域,而且这是一场没有“硝 烟”的战争。因此,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我批判的力度,正视来自外部的批判和冲击, 找到外部批判与内在自我批判的结合点,也许会更好地促进中国的文化转型,从而最终赢得 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其次,在制度文化层面,要加大力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限制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运行规 则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干扰。时代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化的世界大背 景下完成现代化和文化转型的任务。而全球化在经济规则、交往原则等方面要求与世界接轨 ,这必然要求政治上层建筑方面与之相适应。这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要适应全 球化趋势,我们必须对社会生活的运行规则进行严格的规范,尤其是涉及国家理性活动范围 的事情,一定要排除各种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天然情感等因素的干扰。我们不能低估目前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规则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比如用人制度上的任人唯亲,权力运用上的 徇私舞弊、腐化堕落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不断蔓延,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缺 乏制度上根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
第三,在社会机制上,要把能力机制、利益机制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严格限制各种 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干扰。全球化是与知识、科学技术的发达联 系在一起的,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建设必然与全球化、知识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使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真正发达起来,要使思维模式和观念层面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日常生 活世界的范围,没有相应的社会机制和行为规则的保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思维模式以及 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硬件即仪器及机器的实践,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取决于交往和理解 、文化行为规范及遵守行为准则之心。因此科学与技术只能在社会的行为和社会机构中实现 ”[7]。只有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全球化、技术化与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的 文化转型才能真正适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
总之,时代决定了中国的文化转型必将承载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批判走向新世纪。世 界潮流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只要以全球化为契机和依托, 加强大众的文化自觉,深化中国的文化转型,促进现代化进程,最终一定能够在新世纪赢得 主动。
标签:炎黄文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全球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文化自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