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物流发展及研究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新动向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在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2008年经济运行中的6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求各经济部门落实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理性、务实发展的新阶段。
一、2007年物流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变化
1.政策变化及其对物流实践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现代物流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推进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政策将发展服务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求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民生的物流服务业,并提出“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1)进一步鼓励外资进入物流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亮点之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加入WTO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各项承诺,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在中国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外资加快了进入中国物流业的步伐。全球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求较为先进的物流业与之相匹配。伴随着外资制造业在中国发展的深入,跨国物流巨头们也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7/2007)。联邦快递、总统轮船、荷兰天地、马士基等大型外资物流企业分别采取独资、合资和并购等方式加快业务整合及规模扩张,从而大大加剧了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2)加快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亮点之二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一直以来,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受到很多瓶颈的限制,如融资困难、交通收费问题等,但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营物流企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3)物流标准逐渐完善。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石,标准的完善程度严重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我国在物流规划、物流技术等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但是物流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例如托盘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物流营运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袁忠明,3/2007)。自2004年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2005年发布《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戴定一,7/2007)。2007年,我国出台首部《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发布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试行规定的通知》,促进了物流信息化标准的完善。总体而言,我国物流标准正在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刘应元,7/2007)。
(4)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现代物流业整体的发展,企业物流外包发展快速(宋华,6/2007),第三方物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丁俊发,11/2007)。第三方物流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还将不断上升。第三方物流服务继续深化,要求物流企业锁定目标行业集中发展,加强专业细分程度,例如家电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医药物流、烟草物流、图书物流、冷链物流等。
2.物流业发展与GDP的关系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物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丁俊发,7/2007)。世界银行预计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到11.3%,而2008年将放缓至10.8%。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上半年中国GDP达到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2006年同期加快增长0.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继续增大,物流总额与GDP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由2006年上半年的2.9,提高到2007年前三季度的3.2,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见表1)。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动着物流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2%,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继续有所下降(见表2)。
2007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293亿元,其中,运输费用为16322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3.9%,同比增长14.8%;保管费用为10180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3.62%,同比增长19.3%;管理费用为3781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49%,同比增长8.6%(见图1)。由于交通条件改善等原因,运输费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保管费用的比重在扩大,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大宗产品及生产资料供求形势发生转变,导致库存上升,从而保管环节的仓储等业务增幅明显超过运输业务;二是中国现代物流方式快速发展,保管环节中的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务发展迅速,且明显快于运输业务的增长。
3.物流结构的变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三季度,在53.7万亿元的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达到87.47%,同比增长27.2%,带动整个社会物流增长。进口货物物流比重有所下滑,但仍然是物流结构中的重头。再生资源物流增长飞速,同比增幅达到17.6%。农产品物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达12049亿元,增长16.9%。物流业增加值为11311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就物流业增加值而言,交通运输业中物流仍占最大的比重,而增长最快的是配送加工包装,增长率高达31.3%。
二、2007年物流管理学术研究动向
2007年12期《物流管理》杂志共刊发了199篇论文和65篇物流资讯。在《物流管理》杂志刊发的199篇论文中,共涉及12个栏目,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绿色物流栏目,以反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客观条件对物流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将物流园区栏目更名为物流布局栏目,以扩充该栏目的内涵。全年12个栏目所刊发的199篇论文具体的分类情况见表4,综述推理、产业实践两种类型的论文最多。
就综述推理、实证研究这两类较为偏重学术的论文而言,2007年,《物流管理》共刊登此类学术类论文98篇。其中,实证研究型论文26篇,占学术类论文的26.5%;综述推理型论文72篇,占学术类论文的73.5%。从这一比例来看,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还主要运用综合概述及逻辑演绎的研究方法,需要更多地发挥实证研究方法对物流管理研究的贡献。物流管理学术论文对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热点给予了颇多的关注。同时,诸多论文涉及到物流经济、物流服务、行业物流、区域物流、物流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何毅、刘志学,4/2007;聂鸿杰,5/2007)。一些论文重点研究了汽车、手机、连锁零售、家电、医药等具体行业的物流特点(周琳1/2007;徐桂娟、张悟移,1/2007;屈飞,1/2007;汪云峰,5/2007等)。区域物流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物流布局栏目,研究了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并对某些具体区域的物流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质性研究(国家发改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 6/2007;王晓玉 5/2007等)。
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层面更多地关注物流选址方面、物流系统分析和优化方面、港口调度问题、生产运作管理调度方面等,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主要是以某个视角或以某个技术为背景进行研究,例如对供应链风险(宁钟,3/2007)、供应链系统中的应急策略(傅克俊,9/2007)、敏捷供应链(廖成林、仇明全,9/2007)等的研究。应用研究层面的研究则针对某些具体行业建立物流模型,比如对钢铁行业炼钢生产分析、针对烟草行业生产车间物流系统的研究设计(张俊、王磊、邹杨波,9/2007)等。
我国业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发展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环境为我国物流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庞大的社会需求。物流管理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模型,树立国际化的视野,立足于中国物流实践,从而取得更多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