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_发散思维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化学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科学知识和文献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急骤增长,必然造成学科知识量的激增、更新同有限的学科教学时数、教学过程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学科学习,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中学化学教学就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目标。根据心理学原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而发散性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为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成为化学教学中的根本任务。

一、具有发散型的教学思路

好的教师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思路又是一个好的教学灵魂。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要有发散型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如下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1.变化发散——一题多变。通过保持原命题的发散点,变换形式的发散思维,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

2.解法发散——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思维,进而找出最佳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阶梯发散——一题多问。解题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的发散思维,主要有一题多问型、一带几、连带型、题组等形

4.分析发散——题多答。通过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多答题、讨论型计算题等。

5.比较发散——纵横比较。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的发散思维,如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比较,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等。

6.逆向发散——反向思考。由目标至条件的反向思考的发散思维,如物质合成题、反向推断、多步反应计算题等。

7.迁移发散——信息迁移。通过知识、信息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化学信息给予题。

8.创造发散——巧算巧解。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能用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守恒法、差量法、极限法、整体思维法等巧解的化学试题。

9.构造发散——图表联想。以某一装置图形或其他图表的基本构造为始点,尽可能广泛地发散到其他相类似的装置、图表上去。

二、运用发散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恰当方法的运用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年实践,笔者形成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方法。

1.扩大思维流畅度的方法

思维的流畅度,指的是思维量的大小。为了对某一问题有创造性见解,必须扩大思维的数量,使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与要研究的问题广泛地联系。联系得越多,发散得越广,思维的量就越大,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实现这种目的的方法有:第一,运用相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相近似的事物,由对此事物的思维,联想到彼事物是扩大思维数量的途径之一。第二,运用纵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有些事物可以沿着其发展的路线进行联想,从一事物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将来,联想到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共同点、不同点,从而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概括为一般原则和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第三,运用逆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常规的思维方法,只注意已知事物的联系,局限于顺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养成逆推的习惯。如看到一种现象,学习一个原理、法则、结论之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这种思维形式,可以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增加思维变通性的方法

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变通度,思维的变通度是指思维的灵活性:一是知识中的引申,推导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二是知识的分解、组合可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分解、组合,是锻炼思维变通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力争思维独创度的方法

衡量发散性思维质量的一个尺度是思维的独创度。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自觉性;二是要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争论问题的自觉性,鼓励他们敢于向书本、向老师挑战,而不盲从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结论;三是鼓励幻想、推测,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教学中引出问题,鼓励推测。

总之,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是衡量发散性思维能力三个重要尺度,教学中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一定可以逐步提高。

三、具有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思路和方法最终都要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得到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整体发展。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一,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是通过扩散性问题来激发的,所谓扩散性问题,其典型的问题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需要提高述理性、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教师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使学生创新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第二,课堂上尽量发动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议论。“学贵乎疑”,疑是深入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起点,疑问的质量意味着思维的深刻程度。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他们的质疑问难,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应按照“发散——集中”的思维规律处理和组织教材,每堂课围绕教学任务就一二个重点、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是习题,讨论形式可以二至四人,也可以七八人一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找出较为独特的见解或新颖的解决办法。例如:讲“氨氧化法制硝酸”时,可提出“写制取硝酸可能有的方法,并从原料来源、反应条件难易等方面,考虑、选择最适宜工业生产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活跃思维。

2.在习题讲解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一,利用一题多解,启发学生广泛联想,拓宽思路的广度。即使是比较简单或熟悉的问题,也不要满足于学生会做,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以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例 用石墨电极电解500mL的硝酸钠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逸出11.2L(标准状况)气体,阳极逸出8.4L(标准状况)气体。求:(1)原溶液中铜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2)假如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仍视为500mL),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可有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常规推理,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根据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首先应进行反应:

附图

第二,利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思维的深度。在复习气体的有关化学计算时,利用一题多变、逐步深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 常温下,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恢复到原来状态,气体体积变为10mL,问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可进一步提出如下例题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如,将盛有二氧化氮、氢气和氧气所组成的混合气体128mL的容器倒立于水槽中,水在容器中上升,一定时间后,达到稳定状态,测定水的质量增加0.054g,剩下的气体在适宜条件下完全反应,体积缩小到70mL,求原混合气体中各气体的体积组成?(标准状况下)

第三,利用一题多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个较简单的例题,如,向50mLlmol/L氯化铜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硫化氢气体,恰好使氯化铜完全反应,求产生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对于这样简单的例题,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各自独立思考,根据此题还可提出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提出如下一些简单问题:

(1)当通入硫化氢为过量时,情况一样吗?

(2)往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与此相比有何异同?

(3)硫化亚铁能与盐酸反应,而硫化铜呢?

(4)将通硫化氢气体改为加入硫化钠溶液,情况又怎样?

(5)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可否求出溶液的pH值?若能,还需什么附加条件吗?

(6)此反应原理有何用途?

只要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就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种因素的分析、多种方案的设计。从纵的方面和横的方面发散,从相同或相似的方面,甚至从倒转思考的方向发散。从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分析,从理论与实验的误差的比较等方面为学生设置情景,拓宽思路,扩大联想。如在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质疑,对实验成败的关键探讨,对实验误差原由的分析,以及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来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一,对实验现象的质疑。例如:学生在实验室做苯酚的性质实验时,对各种实验现象,以至实验药品的使用都提出许多问题,讨论热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观察到各种实验现象乃至实验条件,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质疑重点现象和重点问题,可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何种原因导致苯酚的溶解性实验失败、苯酚的显色反应实验失败、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失败?此实验的成功关键是什么?(2)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实验为什么要用浓溴水?苯酚溶液的浓度要不要控制?(3)苯酚的显色反应中氯化铁的浓度和量要不要控制?(4)要想较顺利地做好这个实验,应当怎样做?或做怎样的改进?

第二,实验误差分析。在定量实验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测定等实验中引导学生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各种错误操作引起的误差,可以提高求异思维的辩证性与变通性。如在进行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时,可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错误操作、错误所在及可能造成的误差:

(1)当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溶液润洗时;(2)当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未充满溶液时;(3)滴定前读数仰视,滴定后平视;(4)滴定前读数仰视,滴定后读数俯视;(5)滴定前读数俯视,滴定后读数平视;(6)滴定前读数时,下端尖端挂有一滴溶液未做处理;(7)滴定时过快成细流,滴至终点没停lmin便立即读数;(8)滴定至等当点,下端尖端仍挂有一滴液体;(9)滴定操作中,不慎将溶液滴到锥形瓶外;(10)滴定时将溶液溅到锥形瓶内壁上而又未摇匀洗下;(11)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又用待盛液洗涤;(12)振荡锥形瓶时,不慎将溶液溅出;(13)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待测液润洗;(14)配制标准溶液时,基准物中含有杂质;(15)称量基准物时砝码上有油污;(16)滴定管在滴定前有一气泡,滴定后无气泡;(17)滴定管在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等。

第三,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或改进有问题的实验方案,也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气体的收集方法,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难溶水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式量大于29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式量小于29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等。但思维仅限于这样的范围是不够的,从氯气可以采取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一些溶解度不很大的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都可用排饱和盐(分别是氯化钠、碳酸氢钠、硫氢化钠)溶液方法收集。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要使发散思维教学收到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才能搞好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由于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要安排在学完一单元知识之后,在进行单元复习和综合复习时不失时机地进行。

第二,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好“火候”。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掌握教材、吃透大纲、了解学生)。设计好例题和变式训练题,防止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切忌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总之,创新思维是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辩证性的基础上,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现代科学证明,创新能力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因此,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标签:;  ;  ;  

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_发散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