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方案的合理设计,将会及时有效地防止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区域植被不被破坏。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成因及特点分析
治理工程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扰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造成,其中以人为扰动为主要原因。人为扰动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的开挖回填、土方临时堆放、河道淤泥清理以及管线改移等项目的实施,都会扰动原地貌、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而这些人为扰动又集中发生在工程施工期,因此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防治尤为重要。
二.水土流失问题的危害
在对水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实践方法的适应性不强,没有注意对水土资源进行相应保护,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土资源,引发了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的危害了自然生态系统。土壤被冲走,严重破坏了耕地,导致可供耕种的地面积日渐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土壤养分减少,大幅度减少了土壤中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土壤不断恶化,本身所具有的性能不断被减弱,极大增加了干旱问题的发生几率;泥沙下泄淤积,大量泥沙被阻塞在河道中,当上游洪水下泄时,加大了洪灾问题的发生几率。另外,泥沙淤积也极大的影响了河运,严重影响水利交通运输。
三、项目基本概况
例如武威市凉州区西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水库淤积治理和弃渣场工程两部分。西营水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约40 km处的西营镇三沟村四沟嘴,东经101°45′~102°04′,北纬37°30′~38°10′。水库供水范围内现状农业灌溉面积1.55万hm 2,生态灌溉面积2 473.34 hm 2,另外,西营水库还承担着向民勤调水的任务。根据西营水库近年供水情况,年均居民生活供水量为
450万m 3,工业供水量为671万m 3,农业灌溉供水量为1.59亿m 3,生态供水量为1 500万m 3,向民勤调水1.73亿m 3。划定本工程的淤积治理范围为45.54 hm 2,淤积治理总清淤量为208万m 3,其中坝前清淤区内兴利库容清淤80万m 3,库中-库尾清淤区内兴利库容清淤128万m 3。本次布设弃渣场一处,位于西营水库大坝下游左岸约8 km处的大沙沟一处支沟内,为沟道型弃渣场。
四、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设
1.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主要为清淤区,均为水利设施用地。水库清淤区距离大坝直线距离为237.47 m,距上游壤土铺盖边界约为114 m,距离上游坝坡坡面约为157 m,库区清淤后坝前地形条件变化对坝体稳定安全无影响;由于本次工程淤积治理实施过程需要在11月至次年2月放空水库运行,因此对水库下游发电会造成一定影响,供水和灌溉经水文调节计算后不产生影响;无水清淤方式对水库水质影响有限,不会扩散至水库下游,不影响下游生态环境;水力清
淤作为一项试点实施的清淤方式,在做好监测监控措施的保障下,应严格重视对下游生态环境影响。水库淤积治理完成后需对水库库岸周边进行生态绿化。水库左岸的岸坡为岩质边坡,不具备绿化条件。考虑到水库水位变幅及周边用地情况,可在西营河入库以下库区管理范围内的右岸,正常蓄水位至省道高程范围内的区域除较陡岸坡外,进行库岸生态绿化,绿化面积约15 hm 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乔灌草绿化,
绿化树种选择小叶杨及柠条,行间混交,株行距为3m×3 m;并按1∶1比例撒播早熟禾及紫花苜蓿,种植密度100 kg/hm 2。由于库区右岸绿化在正常蓄水位高程以上,绿化植物需要进行生态供水,灌溉定额共计3 000 m 3/hm 2。可从水库内设泵船提水至库区右岸进行喷淋。施工期间,为了保护临时倒运场淤泥不回流水库,沿场内靠库区一侧布置一道围堰。围堰即挡护临时倒运场淤泥又阻挡库区水位倒灌进入淤泥场。围堰按Ⅴ级临时建筑物设计,围堰的顶高程由水库运行水位和临时倒运场的淤泥设计高度确定,考虑就地取材,易于施工等因素,围堰型式确定为编织袋装土。围堰断面设计为梯形,围堰顶宽取2 m,底宽8 m,设计边坡1∶0.5。
2.弃渣场区。本工程共设置弃渣场一处,位于大沙沟支沟内,为沟道型;临时占地面积为11.40 hm 2,占地类型为草地,弃渣量共计123.15万m 3。(1)弃渣场容渣量计算。根据实测地形图,对所选的大沙沟支沟弃渣场,进行最大容渣量计算。大沙沟支沟弃渣场计算时按照现场选取的渣场底部界限,按综合坡比沿沟道堆积至沟脑或与两侧山脊齐平位置。弃渣场容量为152.39万m 3。(2)堆渣总高度。最大堆渣高度按弃渣初期基底压实到最大承载能力控制,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地质资料,弃渣场最大堆渣高度计算时,对于沟底含块石砂卵砾石层基底,
建议粘结力140~160 kPa,内摩擦角26°~29°。经计算,本工程弃渣场的最大堆渣高度不大于54.47 m。根据弃渣场的实测地形地质资料,按照本工程堆渣总量进行布置,沟道最上游堆置顶端至沟道下游堆置坡脚的堆积高度差约44.0 m,弃渣场堆置最大厚度约35.7 m;弃渣场最大堆渣高度满足要求。(3)堆渣综合坡度经综合分析确定,弃渣场堆渣综合坡度为1∶5.08。(4)弃渣场拦挡工程设计。弃渣场挡渣墙拟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挡渣墙型式。墙顶宽度0.5 m,上游坡比1∶0.35,下游坡比0.15,地面以上5 m,基础埋深2.50 m;挡渣墙总高7.5 m,基础上、下游设墙趾,高1 m,长1.0 m/1.5 m。弃渣由水库淤积体组成,主要为淤泥夹粉细砂和洪淤积砂卵砾石。分层台阶高度5 m,弃渣堆置自然安息角20°,堆放边坡为1∶4(约14°),小于自然安息角对应边坡,渣体稳定。(5)弃渣场植物措施设计。堆渣结束后,对弃渣场渣顶、平台及坡面实施乔灌草绿化。渣顶及平台绿化树种选择小叶杨及柠条,行间混交,株行距为3 m×3 m;并按1∶1比例撒播早熟禾及紫花苜蓿,种植密度100 kg/hm2;坡面实施撒播草籽绿化。
3.交通道路区。工程新修临时道路1.4 km,道路宽度5 m。主体在临时施工道路路面已采取碎石土覆压措施,在施工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对本区实施覆土,采取撒播草籽的植被恢复措施;草种选择芨芨草、冰草,种植密度100 kg/hm 2。覆土来源为主体工程清淤后的晾晒土。为防治水土流失,施工期间,在道路一侧布设临时排水沟;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扬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施工期间对施工道路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4.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结束后,对本区实施覆土,覆土来源为主体工程清淤晾晒后的熟土;采取灌草绿化的植被恢复措施;草种选择芨芨草和冰草,种植密度100kg/hm 2;树种选择柠条,株行距为1.0 m×2.5 m。施工期间,为防治水土流失,对施工营地临时堆料坡脚四周每隔1.5 m放置一个装土编织袋压实,顶部苫盖防尘网,防尘网及编织袋可重复使用。为防止雨水对临时堆料场的冲刷,在场地周围修建临时排水沟。
在较长的施工期中,为保障占地面积较大、等级较高的沟道型弃渣场汛期减少水土流失,除先拦后弃外,还应加强弃渣场的临时防洪排导工程,可增加简易或复式临时排水沟,以及铺设排水盲沟等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珍.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案。2015
[2]龚丽.河道整治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研究.2015
[3]郭军.浅谈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15
论文作者:王佐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水库论文; 围堰论文; 沟道论文; 工程论文; 清淤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下游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