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龚正德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龚正德

龚正德 重庆市巫山县七里小学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学习思维具象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在学习时不仅掌握该知识点,还能掌握其他相联系的各种内容,这种方法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多样化,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学习思维,将其运用到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阅读难的问题,也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多数小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一些文章,所以阅读效率较低,而且最后能够读懂的部分也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不仅能使阅读教学更加容易,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让小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9-7406 (2019)06-247-01

对于我国的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再适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这时思维导图的引入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改变了教学模式走向,培养了学生新的学习思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使得思维导图备受人们的关注,思维导图如何运用到教学,如何与语文课堂教育相融合,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等各方面能否适应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一、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产生阅读联想

以往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较为机械,大脑中根本没有进行思考,没有将阅读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其通过阅读真正学习到、获得到的东西非常少、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阅读过后毫无所获。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阅读和自己的现实生活

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进步与提升。例如,在《田家四季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绘制思维导图,以农作物为中心,分四季罗列出一些较为常见的蔬菜瓜果,让学生知道农作物的种类之丰富,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根据思维导图,联想自己在生活当中见过哪些农作物,它们是什么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认知范围就更广,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良好的审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思维寉图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相对缜密的阅读思维,这样的客观情况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科学预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阅读预习思路,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讲解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没有内容的思维导图模型,用直线和方块的形式展示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模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填写一个模块就是闯过一个关卡,使学生带着闯关的意识更加愿意投入到预习环节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当中。另外,不同的学生其对阅读课文的理解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会分别以奇石的名字作为不同模块的关键词再向外延伸,有的学生会将阅读问题作为思维导图的模块内容,并以答案的形式向外延伸。一般在预习阶段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其多元化特征比较突出。

三、思维导图对于阅读理解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分散性思维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针对不同题材的阅读材料制定出合理的思维导图来应对,对于目标的不一致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学生对于阅读理解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比如文言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对于这些内容所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相应的总结,把握主题什么比如文言文,文言文的个别字词翻译、句子的翻译、大致内容、有什么样的意义,只有学生明白了问题提出的内容才能对于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利用思维导图对于阅读材料的深度理解与把控让学生学会找到问题的主体,分析阅读中深处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在哪里,才能做出相应的准备。

四、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诸多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思维活跃,经常会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事,如果文章过于繁琐,多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迈不动步子”,这样他们更减少了听课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过于严厉,要把课程变得更加有趣、简单易懂,让他们对文章提起兴趣。因此动态思维导图应运而生,其生动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比如,在学习《秋游》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秋天的景色。文章描写了秋天各种各样的景色,如果教师单纯地把秋天的景色讲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秋游的乏味,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秋天的景色,难以对作者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秋天这一词语放在中心,然后在四周进行扩散,让学生把秋天的景色都写出来。教师可以写下以下词语:一是秋风,如秋秋风是秋天的礼物,让秋天变动更加摇曳多姿;二是天空,如秋天的天空格外的高,格外的清澈;三是农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收获的景象,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同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把思维导图动态化,比如,把秋天农民伯伯收获的情景展示出来———他们热火朝天地干着,却不知疲惫,只有无限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生动、有趣,教学就会变得异常轻松。所以合理利用动态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思维导图结合了图像、数字、线条、文字等,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接触各种元素,调动学生的左右脑来理解文章,处理文章中的信息,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段天喜.以思维导图为指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67.

[2]谢爱平.思维导图指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举措探究[J].新课程(上),2017(12):23.

论文作者:龚正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龚正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