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分布研究综述_所有制论文

元素分布研究综述_所有制论文

要素分配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后,按要素分配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理论界关于要素分配有关问题的研究更是呈现高潮,关于要素分配的涵义、理论依据、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很多突破,也存在一些分歧,现将有关研究观点概述如下:

一、要素分配涵义的理解

1、按要素分配本质是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一种观点认为分配关系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是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以确切地说,应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即按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技术所有权等进行分配。能得到分配份额的要素必须有确切的归属,而如果进入生产过程的是无主土地、自然森林、空气等生产要素时,就不存在按要素分配的问题。

另有学者提出广义分配论,认为凡是人类组织生产力,生产作为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种种要素,无论现在是否具有所有权的归属,都应有权分享一部分社会财富。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在新增财富中也应拿出一部分分配给自然界,以便使被人们污染、损害了的自然界能得到适当的补偿和复原。即无论要素有否归属,都应获得相应收入。

2、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确定或其实现形式:

①按要素投入多少进行收益分配。

②根据生产要素对企业收益贡献的程度和稀缺程度,给要素提供者以相当的报酬

③将按要素贡献分配与按投入数量和质量分配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按生产要素的要素的贡献分配与按其数量和质量分配是统一的,如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对生产贡献也就越大。有些情况下二者又会不一致,如有相同体力、智力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工作态度不同,贡献会不相同,且有时生产的贡献很难准确地判断,所以按要素贡献分配与按数量分配必须结合起来。

④由市场调节决定收益率。持这种观点学者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与收益分配;二是生产要素收益由市场调节,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3、分配的对象

这一问题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应是国民收入,而不是个人收入,在计划经济国家,与个人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是v的分配,对m的分配,一般人不关心。我国现在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都在经历着重大调整,国民收入(v+m)在生产要素间分配问题自然变得日益重要。

二、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1、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但要注意劳动力要素分配的重要性。

持这种观点学者占大多数,认为在诸多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包含了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但劳动力要素有其独特的作用形式和分配要求。利润虽是酱等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但劳动力在其形成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它必然在收益分配中提出相应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限于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工资,而且必定会指向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润。真正意义的按劳分配,必然要求劳动力参与利润分配。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按劳分配没有特殊的含义,这种提法只是历史的延续,只用按要素分配即可概括其内容。

2、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 一些学者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不能混为一谈。理由是,按劳分配是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是收入形式。分配方式是指分配关系、尽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同分配方式可以采取同一种收入形式,但在理论上、政策上要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不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错误的,但将分配方式与收入形式混淆起来也是不对的。

其次,还有一些学者反对取消按劳分配的提法,提出原因: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条件下实行的分配原则,尽管平等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尚未完全确立,但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已经形成,能体现公有制成员贡献大小的主要是劳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范畴也存在差异,劳动力是生产要素,劳动只是这种要素的使用,工资的许诺还要根据劳动力发挥效用的现实状况而定(即按劳分配);劳动力作为一种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一样,同量要素获得同等收益,用按劳分配的提法比较劳动力要素分配更科学一些。

3、强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赞同这种观点。一种原因是上文所提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差异性,另一种代表性观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论证了二者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按劳分配,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决定按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运行形式的内在有机结合决定了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结合的必然性。

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1、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新的理解, 认为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从未否定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0页)。虽然价值源泉是一元的,但价值形成因素是多元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分配关系的论述: 按要素分配是以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3页)。其中的生产条件本身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所有制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价值创造主要决定于生产力,价值分配主要决定于生产关系,分配的对象是创造的价值,而分配关系反映的却是所有制关系,主伙这就是要素分配的依据。

3、使用价值论。

认为现行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单从价值论的角度是说不清的,应如实回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把社会财富的创造即使用价值的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代表性观点就是“广义分配论”:凡是在人类组织生产力,生产作为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种种要素,都有权分享一部分社会财富。凡是参与使用价值创造的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权分享一部分社会财富。凡是参与使用价值创造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应参与使用价值的分配,不管它是否和价值的源泉有关。

4、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特定的经济运行方式决定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形式。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只要生产要素采取市场配置方式,那么国民收入的分配必然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因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配置由市场调节,而市场调节正是通过要素提供者所获得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只有报酬的波动,即要素价格的波动,才会使要素流动组合,按市场要求得到配置,而要素价格的实现,就是按要素分配的实现。所以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要按要素分配。

5、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决定要素分配规律的普遍性。

生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财富创造非用它不可;生产要素的普遍稀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无限地随意得到,二者结合,导致人们对它的占有,产生生产要素所有制。则生产要素再投入生产过程时,必经过其所有者的同意,并分给所有者相应的生产成果,即形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规律。只要存在要素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就会必然按要素分配。由于生产要素重要性与稀缺性,就会必然按要素分配。由于生产要素重要性与稀缺性是永恒的,因而按要素分配是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6、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提出或赞同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并以此决定分配方式的学者也有一部分。这些学者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愈来愈认识到,活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同样可能创造新价值,利润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创造的结果,要素自然有分享利润的权利。

四、我国实行要素分配的现实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按要素分配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 是对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分配上的确立和巩固。因为分配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要素分配使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扩大,主体地位增强,而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发展。所以要素分配使我们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为完善。

2、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 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组合的加速,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经济结构不断向高级转化,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日益紧密与世界经济联为一体,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参与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而按要素分配是要素流动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按要素分配是对外开放的要求,也会促进对外开放的程度。

3、有利于劳动者潜能的发挥。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包括按劳动这个要素的贡献分配,而由于劳动贡献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也是市场过程的结果,是在市场上得到认可的劳动成果,而不是直接的劳动成果,这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生产能力,而且要关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

4、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首先可以促进国民自主意识的形成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要素投入经济运行并获取收益,使社会成员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责任者,热情地关心和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培养自主和责任意识。也正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使其更加关心政治生活等,从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其次,促进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由于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及合理经营获利,能引导公民积极向上,培养其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良好素质,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己目标追求,人们要自觉通过接受教育,参与竞争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5、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要素分配, 可以鼓励人们把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活跃经济生活,促进社会财富总量增加;还会使要素在市场上通过供求机制作用形成要素价格,以价格形式确定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和分配数额,使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双方,在市场上作为等价交换的对应主体相互作用,形成要素均衡价格,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奠定基础;由于要素可带来收益,那种粗放型、破坏式的要素利用形式可得到改变,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然而,许多学者认为,要素分配也可能带来副作用:

1、滑入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泥潭, 按资分配取代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体分配方式。

2、拉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两极分化。

3、出现剥削收入,一部分人只凭对劳动力以外生产要素的占有, 参与利润分配,剥夺他人劳动成果。

对此,一些学者又做出解释:

1、无论采取什么分配方式,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即使按资分配,也不等于我们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两极分化的根源, 它只有以私有制为基础及与社会财富占有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才会起两极分化的催化剂的作用。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生产要素大多数掌握在代表人民的国家和集体手中,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生产要素占有的基本平衡性和合理性。且收入差距可以从税收、社会保障等分配环节加以调节。

3、关于剥削收入,一种观点认为其确实存在, 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客观存在决定的,我们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指针,要发展就要付出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存在剥削,关键在于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这种合理性的判定,既有经济利益因素,又有伦理道德因素;既有社会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心理的因素。按劳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农产品剪刀差使农民一部分劳动被无偿占有。剥削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无必然的联系。

五、按要素分配的实现机制和原则

很多学者认为,要在我国真正实现按要素分配,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认识其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的方面:

1、完善其实现的机制:

(1)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2)进一步培育居民产权主体;(3)加快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4)转换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2、遵循其实现的原则:

(1)开放原则,打破所有制部门、地区、产业限制, 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充分、自主、全方位流动创造前提条件。

(2)竞争原则。 包括同一要素不同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和不同要素间的竞争。

(3)收益原则。划清各要素在生产中的收益贡献, 确保各生产要素均能获得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为其获得报酬数量提供和确立依据。

(4)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提供者在取得相应报酬时, 其地位一视同仁,完全平等,与提供者自身经济性质无关。且有人认为,在用税收等再分配杠杆对要素提供者的收入进行调节时,所有要素提供者在适用的税率,承受的调节强度方面,也要统一规范。

收稿日期:1999.11.8

标签:;  ;  ;  ;  

元素分布研究综述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