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施展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不容乐观。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下面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设计精美导语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古文,可用故事、图片、歌曲、解题背景、激励、提问、设置悬念等方法设计导语……力求千变万化,采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诸如《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伤仲永》《夸父逐日》可用故事导入;《与朱元思书》《观潮》可由精美的图片导入;八下两个单元文言文选录的都是不同时期有气节、有志向的名人雅士的文章,在导入时,可讲述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示清高自谦的靖节先生,从而引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可引用一句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名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原创者范仲淹及其名作《岳阳楼记》;可介绍明初诗文三大家,引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及其勉励同乡后生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导语就如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惹得“蜻蜓”早已立上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体会文之韵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殊不知,文之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或名家录音、或老师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清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像《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师生共读、集体朗读、自由悟读、个人品读等多种形式去理解文章和情感,“读”并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要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进行思维碰撞,在积累语言和思维碰撞中体会情感与美感。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文之意蕴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会读会翻译就够了,有的则机械地把教参上的理解塞给学生就完事了,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无论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有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我们老师都要予以尊重和肯定。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对元方,有的学生认为他既然能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为什么自己还明知故犯呢?友人是他父亲的朋友,是他的长辈,他的“入门不顾”实在是失礼;有的学生认为他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有的学生认为他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还有的学生认为他严肃有余,灵活不够。好一番唇枪舌战,学生的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表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老师要充分尊重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而学生感受到这种尊重才会更积极、更有兴趣地学习。
四、唯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语言之精华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目前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类积累做卡片和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等方式,归纳各种虚、实词的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激活古文语言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的田野般生机勃勃,春风也定会度过“文言关”。
论文作者:唐吉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文言论文; 玉门关论文; 导语论文; 老师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