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第八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255000
【摘 要】目的 分析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表现。结果 9例肿瘤中,胸段7例,颈段2例,T1WI为等信号、T2WI 呈稍低信号6例,另外3例T1WI及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肿瘤呈中等程度均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膜瘤易发生于胸椎,T1WI及T2WI多呈等信号,钙化常见,中等程度、均匀强化是脊膜瘤的特征 。
【关键词】脊椎 椎管 脊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Q954.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83-02
脊膜瘤相对少见,MRI对其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定性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笔者通过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的MRI分析,并与椎管内其他肿瘤的鉴别分析,以期提高脊膜瘤MRI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男2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0.4岁;病程2个月~3年。临床表现痛觉减退5例,双下肢麻木无力7例,双下肢肌肉萎缩4例,跛行1例,麻木1例,病理征阳性8例。
1.2 MRI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使用COLOURFUL 0.3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选用脊柱表面线圈,矩阵224×192,层厚4mm,层间距1 mm,常规扫描包括T1WI像(TR 400 ms,TE 18 ms)、T2WI像(TR 3500 ms,TE 118 ms)获取矢位像,T2WI(TR 3500 ms,TE 120ms)获取轴位,同时行T1WI像矢位、冠位和轴位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推注GD-DTPA15ml。
2 结果
9例均为单发病变4例为圆形,5例为卵圆形。病变最大约3 cm×2 cm×2 cm,最小约0.3 cm×0.3 cm×0.3 cm,平均2 cm×3 cm×3 cm。病变位于胸1~2阶段2例,胸4~5阶段2例,胸5~6阶段1例,胸6~7阶段1例,胸10~11阶段1例,颈6~7阶段2例。MRI表现为在T1WI、T2WI像为等信号6例(图1、2),等T1长T2 1例,短T2短T1 1例,混杂信号1例。均一中度强化6例(图3),不均一强化2例,无强化1例。所有病变边界清且光整。所有病变起源于脊髓的背侧。大的病变脊髓受压前移,小病变无占位效应。9例肿瘤术前定位100%,定性诊断98%。1例术前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另有1例为神经鞘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脊膜瘤。9例椎管内脊膜瘤均完整切除,病变包膜完整,病理结果均为脊膜瘤,3例合体细胞型,3例纤维细胞型,2例砂粒型,1例混合型。
3 讨论
椎管内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脊膜的纤维细胞,在病理上大多数椎管内脊膜瘤为良性,具有恶性行为的脊膜瘤十分少见。临床上脊膜瘤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25%[2],好发年龄为13~82岁,平均年龄56岁,高峰年龄50~60岁,女性多见占80%。本组平均年龄为50.4岁,女性占84%。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占80%,感觉障碍占60%,括约肌功能不全和局限性根性神经痛站半数以上。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胸段和枕大孔附近,胸段脊膜瘤常位于脊髓背侧,而颈段及枕大孔附近脊膜瘤常位于脊髓前方[1]。肿瘤内常见钙化为其显著特点,钙化呈砂粒状、斑片状,甚至完全钙化。肿瘤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呈长方形或长条形,与脊膜宽基底相连,其上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相应水平脊髓受压移位,本组7例发生在胸椎,占77%,颈椎2例占23%。大小可有很大不同,一般为2.0~3.5 cm,以单发为多见,呈实质性,质地较硬,包膜上覆盖有较丰富的小血管网。少数脊膜瘤可发生恶变为不典型性或恶性脊膜瘤。肿瘤边缘一般清晰锐利。MRI表现: 平扫T1WI肿瘤实质绝大多数呈等、低信号,与脊髓之间可有低信号带存在,但也可融为一体,境界不清;伴有钙化时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低信号;T2WI可呈等或略高信号,钙化亦为低信号,本组病例有6例在T1WI和T2WI上为等信号,占所有病例的67%。本组有5例钙化,其中1例为完全钙化。静脉注射二乙三胺五乙酸钇钆(Gd-DTPA)15ml后扫描T1WI上肿瘤呈持久性均匀强化,临近硬脊膜可见“尾巴状”线性强化,具有特征性,伴明显钙化或囊变时,可有轻度强化。也有学者提到脊膜瘤强化不明显[4],组织学上,同脑膜瘤一样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上皮型最多,纤维母细胞型和沙粒型次之,其他类型较少见。切片中大部分肿瘤组织中可见钙化。大多数脊膜瘤为缓慢生长的肿瘤,手术切除良好,10%可见术后复发,极少数可见恶变。本组病灶多呈卵圆形,很少超过两个阶段,脊髓常向健侧移位。少数恶性脊膜瘤可突破硬脊膜长入硬脊膜外。
4鉴别诊断
脊膜瘤主要需与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鉴别,病理上两者的主要成分均是Schwan'S细胞和纤维细胞,两者组织结构相仿,常混合存在,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区别两者困难,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影像学表现相似,进一步定性意义不大,常归为神经源性肿瘤或神经纤维瘤予以讨论[5]。脊膜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20~50岁成年人,无男女差别,各脊柱节段均可发生;平扫T1WI为低或偏低信号,T2WI成像为高信号,由于此类肿瘤常伴发瘤体内囊变或坏死,故其MRI信号常不均匀[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常见哑铃征、椎间孔扩大及卫星结节。而脊膜瘤,好发于50~60岁成年女性,以胸段多见;平扫T1WI为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瘤内常见钙化,而囊变、坏死少见,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多为中等强化,且均匀;可见脊膜尾征。
综上所述,脊膜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见于颈胸段,具有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特点,常发生钙化为其显著特点,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在MRI多方位、多序列扫描图像上可以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若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时,呈哑铃形,则应考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
参考文献:
1 鱼博浪,主编.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39
2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主编.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46
3杨树琴,周生岩,顾广智,等.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及MRI诊断研究.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6;10(3):45
4刘丽娟,张广义.脊髓神经纤维瘤与脊膜瘤的鉴别诊断及MRI价值.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10(1):21
5余 准,吴力源,夏 晓.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7;3(3):163
论文作者:李春昌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肿瘤论文; 椎管论文; 信号论文; 脊髓论文; 病理论文; 神经论文; 细胞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