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独立学院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独立学院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张来慧[2](2021)在《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产物,近年来逐渐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跃进。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生事务管理是独立学院内部治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石。实施柔性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能推动独立学院向内涵式发展。研究以独立学院转设为背景,对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学生事务管理实现柔性化改进的可能。研究阐明了核心概念的定义,交代了独立学院转设的背景,选取了柔性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事务实现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运用个案研究法,将Z学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挖掘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由此对独立学院学生事务柔性化管理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问题主要有:管理理念多以制度为中心,忽视了转设带来的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的变化,缺少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管理过程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很难参与学生事务管理,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管理组织以行政为框架,管理运行的行政化程度高,管理部门联系不够紧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岗位流动性更大,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且缺少应有的监督评价。所谓柔性化策略,是独立学院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贴合独立学院转设发展趋势,满足独立学院学生的现实需求,实施的更为人性化、灵活化的管理。独立学院柔性化管理的策略主要是遵循人性化的管理宗旨,打造双元化的管理主体,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结构,构建灵活化的管理机制,并对实际运行进行柔性化控制,以保障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实现柔性化改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杨骅[3](2021)在《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独立学院以来,独立学院发展已历时22年。教育政策是影响独立学院进行行为决策、资源投资和发展成效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体现在了过去20余年里独立学院数量、规模、成就等方面的发展中。2020年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1),并明确了转设路径。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独立学院已迎来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转设。本文以S学院的转设发展为切入点,从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调查和分析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发展转设过程中的职能发挥。云南省独立学院自2000年开始兴起,目前有7所,均为本科办学层次,全日制在校学生将近10万人。但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起,在转设问题上一直持观望态度,在《实施方案》发布前后才纷纷开始启动准备工作,已成功转设4所。文中运用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调研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探寻发展之路。在前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研究和政府职能研究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转设的大背景下,以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研究,以期在云南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支持发展上有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思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等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描述和分析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外一些教育治理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以S学院发展为例进行调查,探讨地方政府职能对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第五部分是结合我省区域特色探寻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从高速度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没有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重视各级各类高校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及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路径选择,切实提高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发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高校主体作用,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王美[4](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邓军[5](2021)在《C学院新生人学的项目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提倡多种办学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办学,民营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由于是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所有支出均来自学生所缴纳学费,因此民办独立学院口碑极为重要,招生也成为独立学院重要工作之一。大学新生们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今后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校的评价。同时也会迎来一大批送孩子上学的新生家长们,他们既可以成为高校良好形象的义务传播者,也可能成为诋毁这所学校形象的兼职发言人。由于新生入学接待及教育涉及的学生众多,职能部门也多,虽然学校非常重视,但每年在新生接待及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依然会产生很多问题。通过调研,发现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已充分借助已有资源完成某一既定任务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既可用于工程项目等典型项目管理,也可运用于新生入学这样的特定项目,本文将项目管理知识创新性的运用于C学院迎新工作中,同时对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流程以及项目管理内涵加以说明,对学院新生迎接工作总体设计实施,为学院迎新工作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运作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法。论文对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研究,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参与迎新的教师进行广泛访谈,了解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后文引入项目管理做好铺垫。其次以C学院迎新工作为为例,阐述了C学院迎新工作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作了项目管理总体设计。最后本文采用项目管理理论,对C学院迎新工作做了系统研究,将C学院迎新工作按照项目管理的五个阶段进行流程研究,即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与监控、项目收尾。结合实例谈论了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这对促进C学院学生工作和招生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梅士伟[6](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杨柳[7](2020)在《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教育部在2018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的意见》([2018]第13号),这份文件代表着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比较教育部先前发布过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计划”更加突出了我国教育界期待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加大力度发展教师教育的坚定决心。根据“2.0计划”,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尝试,建成了一批具有高办学水准、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专业,基本采取了以准教师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结构。预计到2035年,我国准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得到显着提高。该计划能够为培养数百万名骨干教师,数十万名卓越教师和数万名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大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2.0计划”中还指出,培养卓越教师将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今后的主要办学目标和发展特色,我国将培养一批对祖国教育事业怀着深厚情感的、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出众的教学技能、勇于尝试创新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卓越型教师。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成败因素之一就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批卓越教师,因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教师的质量。而塑造和培养高知识、高技能、高师德的卓越教师,进而塑造出一批超一流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势必成为我国今后继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卓越的人才,创造世界教育典范的关键一环。目前已有的关于卓越教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卓越教师的内涵、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卓越教师的在职工作能力,以及国家培养卓越教师的必要性等问题上,这些已有研究为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国内关于教师教育的现有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卓越教师经历了什么样的培养过程,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如何开展,有哪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可供我们参考?二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列举国际其他国家的教师培养经验,或是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所制定的教师职前培养政策的陈述,较缺乏理论深度,更缺少对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有效的借鉴力。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认证制度、专业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课程的设置、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几个核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的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进行点对点式的比较分析,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提炼出美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可靠经验,以此为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建议。本研究共包含总共六章内容,具体如下:在本研究的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的问题提出;对卓越教师背景下当代美国教师职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总体引入和子研究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本研究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充分界定,分别是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本研究是按照理论探讨、经验分析、分别进行比较和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路径完成的。在绪论部分,首先,本研究界定了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卓越”、“卓越教师”和“教师职前培养”。"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卓越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极个别的而且数量较少的真正的精英人才、专家型教师。通过分析文献资源,“卓越”即卓越的、超凡的,“卓越教师”用于形容教师自身拥有的特质,比“卓越”、“优质”、“高效能”更加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和品德的超乎一般,也可以理解为是指那些成就突出的、素质非常优秀的教师人才。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界曾涌现出一批批满载荣誉、有口皆碑的特级教师、名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我国的“卓越教师”理解成是满足今天的教育需要、成就更加突出的“特级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本研究中分析的美国“卓越教师”主要是指达到了1989年由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简称NBPTS)制定的教学专业标准的教师,在这则“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卓越教师应当满足五项基本核心原则,并经国家级教师发展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后才能获得的一种高级教师称号。另外,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来看,教师职前培养属于教师教育的起步阶段,职前教育和培养是相对于新入职教师和在职教师群体而言的基础奠基阶段,职前培养与新教师入职培养、在职培养是完全不同的形态和过程。在我国主要指高等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教育。因此,本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中美两国的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估机制等问题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和卓越教师基本素质、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本研究的第二章至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关于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与分析,介绍了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演变的社会背景及演变过程,介绍了美国四大权威性国家认证机构发布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并对四家机构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比较对照,尝试分析当代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中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需求,以及基于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第三章论述了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美国有着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准教师招生制度与毕业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成功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第四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分析了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分析。第五章是对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分析。分别有政府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高校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以及由社会专业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这三类主要评估机制,以及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特点分析。第六章是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本研究提出到借鉴经验和启示,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师教育针对当下全国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通过准教师的入学选拔与认证制度的改革,建立高质量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卓越教师质量评估机制。本研究试图从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招生制度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理念与实施,为我国卓越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本文借鉴当代美国最先进的,最具影响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经验,拓宽了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研究的视角,有利于促进我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尽快制定,并以卓越教师为我国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目标,用卓越教师培养的进步性全面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

刘学民[8](2020)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主体定位不明、法人属性不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身份模糊问题,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规定,也即是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类管理政策的出台解决民办高校身份认同等问题,新政策给予了民办高校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多自主决策权,调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但是,分类管理政策推行也给营利性民办高校带来了之前并未遇到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值得关注的有五大风险,它们分别是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办学质量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源市场风险、办学市场风险、就业市场风险)等。如果无法妥善地处理和应对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极大概率会演变成危机,甚至会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综合运用教育经济学、投资学、风险管理学、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管理决策、财务、办学质量、政策法规、市场五个角度,系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分类管理后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及分类管理后民办高校经营方向选择。首先,详细阐述了分类管理政策的部署和推进过程,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分类管理下营利性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不同,展开详细深入分析。同时,进一步提炼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独特性。其次,采用访谈形式对国内50多所民办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和掌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选择倾向。最终发现在接受访谈的50多位民办高校负责人中,有30位表示其所在学校目前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但并未进行明确登记。同时,通过50多位负责人的阐述和资料收集,对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为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分析提供更加科学的借鉴。(2)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动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具体规定,同时结合现实民办高等院校管理内容,梳理并提炼了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法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办学质量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五大风险。且这五类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忽视其中任何一类风险都可能催生其他风险恶化,进而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并处理这些风险时应当统筹、系统的考量而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项。在对相关风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为处理这些风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以上五种管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差异程度。虽然以上五种风险对于分类管理条件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常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各个风险重要性程度并不一致,若对这些风险进行同等管理显然效率较低。因此,在有限管理资源条件限制下,应当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风险进行分类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基于此,以接受访谈中30所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高校相关数据为例,对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充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各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类,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影响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主要因素,为后期的风险防控提供基础。(4)结合国外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经验及国内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如何妥善应对以上风险是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所以在前文梳理风险类型、风险成因、确定风险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风险防控和教学质量保障成功经验的条件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提出了“三维、六位、一体”的管理风险防控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后风险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国内其他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参考。并以进行实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设计,以从教学质量角度降低办学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将风险防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分类管理实施后的民办高校管理中,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问题。第二,对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类型及成因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以现倾向于选择营利性办学的30所民办高校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所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类型风险以及综合风险展开实证评估。第四,创造性的提出了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机制,即“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谷祥坤[9](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高考考试招生录取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对高校招生更多具有潜质的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考对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发展、选择权有限、一考定终身加重学习负担、高考录取陷入分数至上窠臼、违规招生等许多“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增加考生选择权、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考改革。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于2014年出台了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其内容涉及取消文理分科、合并本科录取批次、实行选考科目、以“专业+学校”或“专业院校组”录取、综合素质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等,结果是专业发展质量高在吸引考生报考方面就有优势,大类招生、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成为趋势,对考生坚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导致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而占据我国高校90%以上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这类高校办出了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才会得到很大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地方高校整体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会知名度不高,专业发展特色不鲜明等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行,虽然高校之间身份固化的格局被打破,但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依然受到多方面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造成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思辨法对新高考改革的所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从理论高度阐明新高考改革对招生工作提出的应有之义。其次,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改革的“新”和近三年的实施现状,对执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新高考改革执行现状的分析,概括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等五个方面。最后根据对挑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赵晶[10](2020)在《X学院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扎根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9月,基于《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剖析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这对于探索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道路,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X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和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相关研究理论,阐释了该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剖析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对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到有益的启示,并提出了针对X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独立学院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立学院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的进展
        (二) 国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三) 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前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独立学院
        (二) 独立学院转设
        (三) 学生事务管理
        (四) 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策略
    二、独立学院的转设背景及影响
        (一) 独立学院的发展进程
        (二) 独立学院转设的必然性
        (三) 转设对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影响
    三、独立学院学生事务柔性管理的理论及意义
        (一) 柔性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二) 柔性管理理论具有体现人文情怀的应用价值
        (三) 独立学院学生事务柔性管理的适切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特征的宏观判断
        (一) 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比二级学院幅度宽内容广
        (二) 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多方面的不适应
        (三) 独立学院生源结构对学生事务管理影响扩大
        (四) 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与转设发展目标存在差距
    二、江苏省Z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个案调查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 “以制度为中心”:刚性稳定的偏保守顶层设计
        (二)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管理过程
        (三) “以行政为框架”: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管理运行
    二、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 管理理念滞后:学生需求和心理动态的关注度不够
        (二) 管理角色单一:学生主体和服务学生的权重比偏小
        (三) 管理功能弱化:组织互联和横向协调的灵活性缺乏
        (四) 管理机制僵化:结果导向和过程可控的制度性冲突
第四章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策略探索
    一、独立学院学生事务柔性管理的目标设定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管理框架
        (二) 选择柔性人文的方式设定管理规范
        (三) 遵循引导激励的原则构建管理关系
        (四) 运用系统科学的制度补齐管理短板
    二、独立学院学生事务柔性管理的策略选择
        (一) 管理宗旨人性化:“以服务为主”
        (二) 管理主体双元化:“实行师生共治”
        (三) 管理结构专业化:“纵横互联互通”
        (四) 管理机制灵活化:“尽可能避免刚性”
        (五) 管理运行可控化:“落实柔性化改造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总结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
        二、地方政府管理
        三、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阐释
    第二节 独立学院
        一、独立学院的涵义
        二、独立学院的特征
        三、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第三节 理论阐述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第四节 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
        一、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理论依据
        二、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发挥变迁
    第一节 独立学院的发展及现状
        一、全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情况简介
        三、S学院调研基本情况
    第二节 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一、国家相关政策情况
        二、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
        三、浙江、江苏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经验和启示
        四、云南省独立学院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公立普通高校的情况对比
        一、财政资金支持保障
        二、学校定位不同
        三、办学层次不同
        四、管理体制不同
    第四节 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政府在私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二、英国国家教育治理职能重心转变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情况调查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成效
        一、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
        二、独立学院发展中规范措施严格
        三、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一定的土地、税收优惠
        四、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第二节 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府管理问题与挑战
        一、政策引导不明,规范验收、转设启动较晚
        二、政府配套各类服务滞后,招生就业受歧视
        三、政策支持不足,办学地位不平等
        四、管理监督机制不规范,突发、群体事件频发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
        二、应对全球和全国教育竞争的新形势
        三、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机遇
        四、智慧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建议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考量
        一、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地方重大战略
        二、坚持改革创新,注重文化传承
        三、扩大对外开放,尊重市场规律
        四、增强治理能力,遵循教育公平
        五、驾驭人工智能,确保全面发展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一、准确定位,构建政府、独立学院、社会三者新型关系
        二、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地方法规,深入推进依法治教
        四、落实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五、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六、加强治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和评估
        七、科学引导,给予独立学院转设后走内涵发展之路以专业指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C学院新生人学的项目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项目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1.3.1 项目管理
        1.3.2 项目管理五阶段理论及特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本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5.1 本研究主要方法
        1.5.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C学院迎新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C学院概况
    2.2 C学院迎新工作现状
        2.2.1 C学院迎新工作相关部门
        2.2.2 C学院迎新工作流程
    2.3 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研
        2.3.1 调研目的
        2.3.2 访谈设计
        2.3.3 访谈结果
    2.4 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2.4.1 新生报到程序复杂
        2.4.2 迎新现场混乱
        2.4.3 迎新现场报到效率低下
    2.5 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需改进的原因分析
        2.5.1 迎新准备工作不够精细
        2.5.2 各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
        2.5.3 迎新过程进度不明确
        2.5.4 迎新过程没有完整的迎新质量考核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化管理总体设计
    3.1 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采用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1 迎新工作符合项目管理特征
        3.1.2 实现迎新工作精细化的有效途径
    3.2 C学院新生入学工作采用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分析
        3.2.1 构建管理工作体系
        3.2.2 绩效考核手段
        3.2.3 资源合理化利用
    3.3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特征
    3.4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体系设计
    3.5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目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管理实施
    4.1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的启动与计划
        4.1.1 C学院迎新项目WBS创建
        4.1.2 C学院迎新项目资源准备
        4.1.3 明确项目干系人
        4.1.4 C学院迎新项目进度计划
    4.2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执行
        4.2.1 C学院迎新项目准备阶段
        4.2.2 C学院迎新项目新生报到阶段
        4.2.3 C学院迎新项目新生军训阶段
        4.2.4 C学院迎新项目新生入学教育阶段
    4.3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监控
        4.3.1 C学院迎新项目进度监控
        4.3.2 C学院迎新项目质量监控
    4.4 C学院迎新工作项目收尾阶段
        4.4.1 文档管理
        4.4.2 开展人员评优考核
        4.4.3 开展结项会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贡献
    三、研究述评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三)既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思路安排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高校腐败
        (二)治理机制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二)理论性取样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一)科层治理机制
        (二)网络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预测问卷设计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一)卓越
        (二)卓越教师
        (三)教师职前培养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美国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二、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美国卓越教师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卓越教师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卓越教师特质的研究
        (三)关于卓越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
        (四)关于卓越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第二章 多主体的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
        (一)NCATE教师专业标准
        (二)NBPT卓越教师专业教学标准
        (三)INTASC教师专业标准
        (四)ABCTE杰出教师专业标准
    三、基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职业能力特质
        (一)卓越教师的教育理念
        (二)卓越教师的教学观
        (三)卓越教师的人际关系
        (四)卓越教师的个人素养
        (五)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六)卓越教师的社会责任
    四、当代美国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一)明确专业标准的开发主体
        (二)制定严格的专业标准
        (三)依据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教师职前培养
第三章 完善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招生制度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的政策背景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制度的实施
        (三)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的卓越教师招生标准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格认证制度
        (一)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产生
        (二)美国两大专业机构的教师资格认证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招生与资格认证制度分析
        (一)大学注重选拔优秀生源
        (二)权威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第四章 合理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和内容
        (三)课程评估机制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分析
        (一)制定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基准的课程目标
        (二)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注重开发实践性课程
        (四)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机制
第五章 多元的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分析
    一、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产生
    二、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评估主体
        (一)政府实施的质量评估
        (二)高等院校实施的质量评估
        (三)社会专业机构实施的质量评估
    三、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分析
        (一)实现多元的质量评估主体
        (二)设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
        (三)多方协作共同评估
第六章 当代美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专业标准为基准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
        (一)开发以卓越教师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标准
        (二)实现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三)以卓越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二、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招生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坚持师范招生的优选原则
        (二)构建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三、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以卓越教师为基准明确课程目标
        (二)以卓越教师为基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三)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
        (四)完善教师职前课程评价机制
    四、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
        (二)建立多方协同的质量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研究
        二、民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
        三、风险理论与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综述基本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等院校的内涵
        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及分类管理
        三、风险及民办高校风险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风险理论
        二、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一、基本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第四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分析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部署和推进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推进
    第二节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营的区别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
    第三节 民办高校分类选择的趋势和现状
        一、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选择趋势
        二、民办高校的分类选择
        三、分类管理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四、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征
    第四节 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义和影响
        一、搭建了营利性大学发展平台
        二、重构了营利性大学财产权益
        三、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办学成本
        四、放大了营利性大学的营利形象
        五、放开了营利性大学收费限制
        六、增加了营利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第四章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面临的风险
        一、政策法律法规风险
        二、管理决策风险
        三、办学质量风险
        四、财务风险
        五、市场风险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成因
        一、政策法规风险成因
        二、管理决策风险成因
        三、办学质量风险成因
        四、财务风险成因
        五、市场风险成因
第五章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评估及分析
    第一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一、风险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三、评价指标的处理
    第二节 分类管理下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的评估
        一、实证分析过程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营利性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四、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第六章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第一节 “专业机构+高校+政府”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日本私立高校的经验
        二、韩国私立高校的经验
    第二节 “专业机构+高校”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以英、德、法为代表欧洲国家的机制与经验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经验
    第三节 “专业机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典型风险防控机制
        一、高等教育机构风险评估的流程
        二、高等教育机构风险控制的措施
    第四节 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的借鉴
        一、政府管理层面
        二、营利性民办高校管理层面
第七章 “三维六位”一体的营利性民办高校风险防控体系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三维六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原则及框架
        一、体系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体系和机制建构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一、提高内部治理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转变内部治理观念,规范办学行为
        三、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的决策与执行能力
    第三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路径
        三、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第四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树立风险意识,全面认识办学风险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评估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准备,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第五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自我平衡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的自我扩张机制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第六节 “三维六位”一体下政府及社会职能与功能完善
        一、政府的功能与责任
        二、社会相关团体与公众的功能与责任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新高考改革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3章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3.1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带来的新变化
    3.3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现状
第4章 新高考改革给地方高校招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4.1 高校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4.2 专业影响招生更加凸显
    4.3 选考科目设置要求更高
    4.4 综合评价选才难度加大
    4.5 多元录取模式建立困难
第5章 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应对举措
    5.1 强化招生宣传工作,服务考生升学
    5.2 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吸引优质生源
    5.3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推动教学改革
    5.4 合理设置选考科目,有效选拔生源
    5.5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实施阳光招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X学院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独立学院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组织变革理论
第二章 X学院国际化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X学院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组织:专属部门,归口管理
        二、活动: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引智:国外教育专家与团队
        四、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模式
        五、校园:积极营造国际化氛围
    第二节 X学院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发展目标不明确
        二、国际化制度政策不完善
        三、师生国际交流互动不足
        四、师资、课程国际化欠缺
        五、国际教育项目管理问题
        六、设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七、国际化核心竞争力不佳
    第三节 X学院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国际化发展重视不足
        二、尚无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师生国际化意识薄弱
        四、国际化师资建设困难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
        六、国际化发展投入有限
        七、发展问题的错综交织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
        一、宏观调控,政策保障
        二、积极吸引国际留学生
        三、持续上升的“留教”(Education Abroad)
        四、重视跨文化沟通教育
    第二节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
        一、学分互认扩大跨国高等教育
        二、质量保障体系,促良性发展
    第三节 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
        一、ICT智慧教育
        二、课程国际化改革
    第四节 中国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验
        一、明晰的教育发展理念与定位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与培养
        三、鼓励学生国际化的双向交流
        四、重视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育经费充足保障良性发展
    第五节 民办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经验借鉴
        一、推进课程认证,提高办学质量
        二、国际知名导师,打造国际名片
        三、全英课程建设,助力“引进来”
        四、优秀师资团队,促进科研发展
    第六节 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X学院国际化发展对策
    第一节 X学院国际化发展组织对策
        一、树立国际化发展办学理念
        二、健全国际化发展制度机制
        三、推进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开拓资金来源、加大投入
        五、加强校园软硬件设施建设
    第二节 X学院国际化发展学术对策
        一、创新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二、稳步推进科研国际化发展
        三、为国际交流活动搭建平台
        四、提升校园国际化文化氛围
        五、扩大宣传、重视人文交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X学院国际化发展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X学院国际教育问卷(学生卷)结果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独立学院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柔性化策略研究[D]. 张来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3]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杨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C学院新生人学的项目化管理研究[D]. 邓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7]当代美国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D]. 杨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分类管理背景下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风险防控研究[D]. 刘学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谷祥坤. 长江大学, 2020(02)
  • [10]X学院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晶.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独立学院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