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即刻到来的21世纪将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纪:在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世纪,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合的世纪,也是对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世纪。因此,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性意义。
一、现代大学的最重要内涵在于她的多功能性
根据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人才需求,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界在实施跨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同时,仍需继续深入教育思想大讨论,尤其要对现代大学的功能、任务与使命作出新的探讨和认识。
回顾高教发展历史,大学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现代大学的多功能型的发展历程。古老的欧洲大学大都以教学为主,即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研究则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自从德国的洪堡创建柏林大学,突出大学的科研功能以来,研究型大学成为现代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但是,自从70—8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逐步兴起以后,全面介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功能大学已渐趋成型。特别是在美国,经过早期的英国式教学型为主的大学起步阶段,中经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模式以后,正在率先实现大学的多功能型转化。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参与社会变革、乃至于导引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大学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教授“下海”经营各类公司在美国层出不穷,“硅谷”的发展进一步证明美国的大学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而大学作为“思想库”对政府的决策影响日甚,同时大学也日益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往的最重要的渠道,我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访日期的最重要演讲,都是选择著名大学(哈佛和早稻田)进行的。
因此我认为,现代大学的最重要内涵正是在于她的多功能型,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应率先实施这种转化。21世纪的大学将更多地在参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出自己促进社会变革、导引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
据此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作为高教“国家队”的国家重点高校,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作为同济大学的校长,我一直在思考的正是:如何才能将一个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更高的现代化的同济大学带入21世纪?我们提出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三个面向”,实施“两个转变”;坚持“三个有利于”,深化高教改革;坚持“两个中心”,发挥“四大功能”:(1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界本身,而对于担负着“科教兴国”龙头重任的高等学校尤为紧迫;实施“两个重要转变”(即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各类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是江泽民同志对当前中国高教改革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两条应是中国高教的办学目标和方向。(2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衡量中国高教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深化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讲了多年,标准不明则难以深化落实。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校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两个中心”是国家对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基本要求,从传统的教学型向近现代的研究型大学转变,突出了重点高校作为国家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地位;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多功能型大学将日益成为现代大学乃至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四大功能”即指教育、科研、服务、交往,就是要坚持“教育”出人才,“科研”出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创效益,“交往”世界文明作贡献,这是多功能型现代大学的主要标志,也是21世纪大学的重要使命。近几年来,作为国家“两个中心”的重点大学和首批建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的同济大学正以此为目标,努力建设成一所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这里讲的现代大学,更强调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性,而非单一的设施、楼宇的现代化。
二、确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
确定新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须。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的话,其最大的产品首先是学生,其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为此,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在大学中进一步确定“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从强调教书育人为教师的根本职责上来讲毫无疑问是对的。但现代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即更加强调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无疑应提倡“学生是主体”。根据现代教育的终身教育观,教师本身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曾是中国大教育家孔夫子终身倡导并实践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方式。现代高教中日益广泛采用的“席明纳(Seminar )”即对话式的研究班教学方法是一种真正的启发式教育,现代网上教育不也是一种“席明纳”吗?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教管关系,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应树立“教师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学校的最主要产品是学生,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学校工作才不会迷失在各种各样外界的诱惑中。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尊师重教”首先应在高校内部取得所有部门的共识并得到真正的落实,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高等教育也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龙头的重任,从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造就出一代代现代化的人才。
三、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特征
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提上重要日程。新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等基本特征。
从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来看,一般而言主要是培养有某种专长的高级人才(对理工科大学来说,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基础厚、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要求。
基础厚实是人才进一步开发的一种重要前提,也是体现终身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成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无不具备这一特点。而由于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将更广阔,所以这种基础也应是复合型的,在教学中拓宽和强化基础、淡化过细的专业是十分必要的。而现代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科学革命已出现并酝酿着新的突破,技术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创新型人才将是把握未来的关键。为此,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和双向选择教师,全面推行主辅修制,这就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此外,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各专业领域敢于向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贡献。
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关注优良个性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群体水平的划一模式,而往往忽略个性的发展。虽然采取了部分因材施教的做法,但只囿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变,而缺乏对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或者在国外深造、工作时,从统计意义上看,往往相对缺乏独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其思维定势是正面理解多、逆向质疑少,缺乏自己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因此,如何发掘优良个性,鼓励创新,是培养人才中亟须考虑的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也为教育在这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紧迫的社会需求。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兼顾个性教育发展,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其次,在培养目标上要创新。在坚持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前提下,要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更应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具有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第三,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创新。应建立拓宽教育结构的、综合型的课程体系,给学生以复合型的知识,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克服灌输式、学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而坚持以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如果将人才培养问题综合起来,加以抽象,从而为大学教育提出这样一个更为一般的总体目标。 我认为, 大学教育应该塑造学生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与人格(Personality )的三者统一(我校将此称为素质教育的KAP模式)。
知识,既指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指更为广阔的科学和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与社会交流融合的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人格,则是指如何做人,应当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观念、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有崇高的理想(包括事业理想和人格理想)并富有敬业献身精神,我认为这也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在跨入新世纪之际,还要强调现代人格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包括前述良好个性的养成),敢于并善于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坚持真理,无私无畏。
江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全体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正体现了知识、能力与人格间的和谐统一。没有这种和谐统一,很难说我们培养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真正的栋梁之材。我想,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也应该是包含知识、能力和人格的三者统一,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正是全面素质的最基本的三个组成部分(当然综合素质还包括身心素质等)。因此,提出并实践KAP 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探索。
为了大力培养知识、能力与人格三者和谐统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肩负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在深化高教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培养知识、能力及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我们德育工作的优势,在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优良个性培养和人格塑造。坚持邓小平理论的“三进”教育,使新时期的大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格力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