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_单元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_单元论文

新课标下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单元论文,阅读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的不同,各个教学板块所承担的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为两大板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大特色: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内容专题兼顾文体选取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相互勾连,互相照应。具体说,就是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实践系统。阅读部分,在每篇课文的练习中,就有写作练习、口语交际练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时,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也不乏阅读练习,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是大量的,占相当的比例。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是融合在一起的。总之,每个单元都是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整体实践系统。读、写、听、说相辅相成,整体推进。这就为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寻找结合训练的契机点

在单元教学之前,应对单元文章进行研读,探究单元作文的训练点,看怎样从阅读文本中学习作文知识,通过作文教学如何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五篇文章均是叙事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这都和本单元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作文指导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选取具体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本文是学生学习选取典型材料的一个范例。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选材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理解选材重在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突出其精神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预习时让学生查找中外名著中人物外貌描写片段,在对比中找寻中外名家刻画人物外貌方法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刻画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两个自然段,品味佳词妙句,探究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模仿文章刻画人物外貌的方法,来口头描绘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胡适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全文毫无夸饰之词,直白、坦诚,仿佛是对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教学中,让学生试着用平实的语言述说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件事。从中启发学生,真切质朴的叙述语言与自己真挚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我的第一本书》和《再塑生命》两篇课文,其内容离今天学生生活较为遥远陌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或学生询问长辈以往的生活经历,了解盲人生活等方法,去想象艰苦年代中人物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苦难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在此背景下特别可贵的求知热望。

三、教学后及时进行写作训练

阅读文本在教学中能起到示范作用,给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以熏陶,在写作方法上以启迪。“读中悟写,引导迁移”,把在分析文章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及时地让学生加以练习、运用、巩固,读写结合,效果颇佳。

在分析《藤野先生》一文的选材特点后,我让学生以“我的第一任老师——母亲二三事”为题练笔。学生在列举的众多材料中,抓住母亲的主要特征,精心选材,收效较好。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时,当学生课堂口头作文训练完后,我留的课后作业是:以“母亲小像”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求模仿课文肖像描写的两个自然段来写,即:一段重在绘“形”,一段重在绘“神”。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相结合,使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学《我的母亲》一文后,要求学生用质朴的语言,以“记忆深处……”为题,写母亲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件事,要求抒写真情实感。

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和《再塑生命》两篇课文时,因为考虑到这一届学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所以安排学生写采访稿“母亲——在艰苦的岁月里”,来了解母亲不为自己所知的苦难生活,这对于未曾经历苦难生活的学生而言,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另外,让学生采访母亲周围的人,如外公、外婆、爸爸、母亲的朋友、同事等,了解众人眼中的母亲,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母亲。

采访稿交上来后,我看到许多家长写了书面评语:“感谢老师,给了孩子一个全面了解母亲的机会。”“我只是尽了一个为人子女、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责任,想不到家人给予我这么高的评价。感谢老师,感谢家人,感谢孩子,谢谢!”这样的采访,增进了学生与母亲的交流与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及时体现结合成果

在课文阅读中相机指导,及时进行专项写作训练,这无疑为话题作文提供了必要的准备。这好比一个厨师,在经历多次备料、配料之后,要独立做出一道具有创意,突现个性色彩的大菜。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去完成这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这就需要充分地把综合性活动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综合性活动是“献给母亲的歌”,而写作题目是话题作文“母爱”,在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后,两节作文课开始了:

歌激趣 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时,音乐声响起了,播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张含韵的《妈妈我爱你》,由于是学生喜欢的超女的歌曲,所以好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作文课在“妈妈我爱你”的歌声中开始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歌声缩短了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收到学生愿学、乐学之效。

图激情 屏幕上出现了几张表现动物之间亲情的图片。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学生谈了自己喜欢的图片及理由,他们都谈及“亲情”这个主题。随后,我又出示了几张表现人间真情的图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被其中的人间真情深深打动了。

重积累 在本节课第一个高潮已经形成之时,我让学生开始诵读、背诵有关母爱的俗语、格言,配乐朗诵诗歌,体味“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之类的诗文。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一段“对母亲的述说”,品味交流。

诉真情 看着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诗文中,我又展示了几组“母亲捐肾救子”“病危中的母亲哺育孩子”的图片,配上感人的解说词。学生都被人世间这最为博大深沉的母爱所感动,有的学生开始小声抽泣。眼看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即将形成,我就开始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我说:“同学们的作文描写母亲都是年轻美丽,可是,等你们长大了,母亲就会慢慢老去……”音乐声中,有的学生眼圈潮红,有的学生伏案而泣。有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给妈妈打个电话。”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她拨通了电话,说:“妈妈,对不起,这么多年了,我竟然没对你说过一句我爱你,可是,妈妈,我真的爱你……”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位同学相继拨通电话,他们的诉说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掌声、泪水交织在一起。有一位同学电话未打通,我说:“母亲健在,尚在我们的服务区内;一旦逝去,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的服务区。爱母亲吧,趁现在还有机会……”

做文章 真情已至,宜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作文。建议:①适当运用肖像描写。②有选择地使用本课所积累的格言、俗语、诗文名句。③可以抓住一两件事,尤其是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来写。④诉真情实感,不写空话。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练习写过“我的第一任老师——母亲二三事”“母亲小像”“记忆深处……”“母亲——在艰苦的岁月里”几篇习作,再加上这一节课的积累和情感熏陶,写成此文可谓水到渠成,全然不费工夫。40分钟里,学生都完成了作文。

写寄语 为了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交流,学生作文完成当天,建议交给家长阅读,家长可以写出“父(母)亲寄语”。原本是一次尝试,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仅从父(母)亲寄语便可看出:“感谢你的老师,是他用这种方式,让我们母子俩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收获了人世间最美的亲情。”“感谢老师!本次活动,与其说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还不如说是对我们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全校家长会时,我们主办的以展出本次习作为主的“心灵虹桥——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展板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五、训练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而言,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从各个方面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当然,要把单元阅读和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期、单元教学之前,必须精心钻研教材,确定每个单元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训练点。在单元教学中,更要合理处理教材,突现个性色彩。另外,也要有机、合理地渗透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单元教学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标签:;  ;  ;  

新课程标准下单元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_单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