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安徽 六安 230022
摘要: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是今年来难愈性创面一种逐渐普遍推广的治疗方式,其原理是将聚乙烯酒精水代海藻盐泡沫敷料覆盖于创面并用半透膜进行密封,利用负压系统调控创面微环境负压,在强负压状态下使伤口血液循环改善,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将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为创面修复和后期手术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般一周为一个疗程。
关键词:糖尿病足 营养护理 功能锻炼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15%~20%在其病程中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1],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及影响。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科25例糖尿病足患者在采取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7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59.84岁,其中2级溃疡14例,3级溃疡6例,4级溃疡5例,溃疡分级以Wagner分级法为标准。创面小为2cm×2cm,最大为6cm×11cm,均有不同程度感染、组织坏死及骨质坏死。
1.2 治疗方法:于手术室在神经阻滞麻醉下将创面彻底清创,将坏死组织清创去除,坏死骨质咬骨钳咬除至新鲜骨质,创面清创彻底后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2次,电凝止血,将VSD材料修剪成与创面形状相一致,面积较创面略大,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给予一次性皮肤吻合器固定。将创面周围皮肤酒精擦洗2遍,皮肤干燥后,用半透膜将VSD固定于正常皮肤表面,术后将引流管接VSD治疗专用负压吸引器,调整负压至-125~-450mmHg,以敷料收缩、手触变韧,无漏气声音为适。创面坏死组织较少者VSD固定一周后,此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色鲜红,触之易出血,行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如创面仍有坏死组织,需再次扩创,给予再次VSD吸引,再行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
1.3 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行VSD治疗时间,5-59d,至手术关闭创面的平均时间为18.92d。1例患者因创面较小,VSD吸引后家属及患者本人拒绝手术植皮,要求换药治疗出院,换药后20d愈合。一例患者因下肢血运较差,心脏功能不好,一直未愈,59d后签字予以出院,后因心脏功能衰竭于当地卫生院死亡。余患者疗效显著,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坏死组织清创彻底,二期植皮及皮瓣修复满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护理
2.1营养护理: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在VSD过程中创面有大量富含蛋白质的分泌物渗出,且血糖波动明显、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导致负氮平衡状态,不利于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2]。严格的糖尿病饮食计划,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使用剂量,从病源上改善负氮平衡。
2.2 功能锻炼:VSD治疗的一个疗程一般为5~8d,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修复,缺乏必要的运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由专门指导小组协助患者做被动的下肢伸直抬高活动,每次15-30分钟,每天两次;下肢保持抬高15-30°,稍高于心脏水平面,以配合治疗中患者的血糖控制。
2.3 VSD负压吸引装置的护理:护士应加强VSD术后患者皮肤护理,如坐骨结节、髂前上棘、背部、骶尾部、髋关节等处,常规行卧气垫床治疗,指导家属用靠枕、被子等柔软物品协助患者侧身或翻身,经常更换患者体位,防止易受压部位长期受压。负压的护理 选择透明的引流瓶,每日更换1次。更换引流瓶时需避免引流管内液体回流到 VSD 材料内,引起创面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牵拉。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检查中心负压是否存在,负压应在-125~-450mmHg 之间。检查创面封闭是否完好,如有漏气,应及时封补,保证有效的负压状态。在VSD负压引流时,常有较多分泌物堵塞引流管,予以0.9%生理盐水500ml浸泡后冲洗,分泌物较多,可早晚一日两次,分泌物较少,可以一天一次;经济条件允许,可更换VSD 材料。
3 总结
我科25例应用VSD技术的患者,23例效果良好,经一次手术创面愈合;1例经换药愈合;1例放弃治疗,采取负压封闭引流(VSD)术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临床效果显著。
4 讨论
VSD负压引流技术可引出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去除炎症介质堆积,对预防溃疡面的加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刺激多种相关因子和酶类的基因表达、增殖和释放,促进创面再上皮化[3],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有利于控制创面感染,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在使用VSD负压引流期间无需换药或更换敷料,简化了治疗和护理程序[4]。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陈家伟.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09
[2] 聂钰璐.李海芬.白玉萍.等.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28-1229
[3]王国昌,李盛华.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深Ⅱ度烧伤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与医学,2011,(14):1700
[4]李跃军,曹大勇,陈绍宗.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创面愈合过程纤溶酶原激活剂级联表达的影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4): 306-309
论文作者:王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创面论文; 负压论文; 患者论文; 组织论文; 肉芽论文; 溃疡论文; 分泌物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