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ICU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影响。方法:将195例CLABSI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92例)与观察组(93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情况、CRBSI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明显低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CRBSAI、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CRBSI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ICU病室;集束化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00-01
中心静脉导管(CVC)主要是通过静脉给患者注入溶液或者药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CVC实际插入过程中,则很可能对皮肤造成损伤,甚至还会造成血流感染的发生[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约九成的CRBSI是由CVC引起的,因此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对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医疗费用及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ICU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85例CLA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9例,女66例;年龄61-79(65.23±11.29)岁;原发性疾病:消化道肿瘤67例、脑出血52例、肾病综合征2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其他5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随机地分为对照组(92例)与观察组(93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原发性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留置CVC的患者出现全身或者局部性的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症状,可伴随有寒战、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发生休克,外周白细胞数会升高,导管尖端培养呈现阳性。血液培养呈阳性,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或者经抗生素治疗之后,患者的感染症状明显消失。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置管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成立CLB预防管理小组,小组每周进行1次专题会议,且将上周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对穿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培训,且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与操作技能的考核等,制定专业化的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单,每位患者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定时地导管观察评估以及记录,加强感染的管控力度。具体操作环节为:(1)在穿刺之前,严格根据7步洗手法进行清洗与消毒;(2)为了达到置管无菌屏障的最大化,穿刺包更换2.0m×1.5m的最大化铺巾,操作者应穿无菌隔离衣及佩戴无菌手套,患者全身采用无菌单进行覆盖,仅穿刺部位未被覆盖;(3)置管部位以锁骨下静脉作为首选,尽可能降低股静脉穿刺率;(4)对穿刺部位皮肤半径为15.0cm以上的区域以浓度为2%的氯己定乙醇反复擦拭0.5min以上,自然晾干之后进行穿刺。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情况、CRBSI发生率及发生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部位置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明显低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是当前发展比较成熟的系统性护理理念,能有效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股静脉留置导管发生感染的风险最大,而锁骨下静脉发生感染的几率最低,穿刺点选择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且以氯己定乙醇代替聚维酮碘,扩大无菌屏障,要求无菌化操作[3]。国外有研究表明,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61%以上的ICU内感染[4]。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发生CRBSAI、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CRBSI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大大缩短了ICU的住院时间,有效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保证了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前瞻预防性措施需要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护理工作总结及分析,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依从性。(2)整个穿刺过程中无菌屏障最大化是预防感染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操作讲解,可采取循证方法探讨新的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明显低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选择更加适宜的置管部位,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5]。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置管部分,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1(6):422-424.
[2] 赵林芳.应用导管干预策略集束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效果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2011.
[3] 肖丽,卢岩,彭松林,等.ICU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6):523-526.
[4] 顾纪芳,严立群.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预防[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6(18):2129-2232.
[5] 陈杏春,梁亮,林伟.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92-194.
论文作者:吴兴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相关性论文; 发生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时间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