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加快,许多人都认为纺织业将从中获利最大。然而我们在为即将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欢庆之时,应清醒地认识到,配额的取消也会使我国失去现有配额对我国已占市场份额的保障作用,我国纺织业将在全球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深入分析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采取相应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各国纺织业生产效率的国际比较

1.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长期以来,许多人从比较成本学说和我国出口格局出发,将纺织业视为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然而,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我们却发现,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我国纺织业,其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相对较小,而是绝对较大(见表一),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印尼、马来西业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毫无生产率优势可言。

表一 纺织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单位:美元/人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国际统计年鉴》(1998、1999)、《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8)整理计算。

2.纺织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物耗比重高而增加值率低。因此,我们将纺织业增加值率作为分析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际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不仅比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约低近一倍左右,而且还低于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见表二)。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纺织业在工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中处于很大的劣势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纺织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以及物耗比重较高。

表二 纺织业增加值率的国际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同表一。

3.纺织业劳动报酬占增加值比重的国际比较。按照传统看法,由于我国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纺织业在劳动报酬占增加值比重方面应据有相对优势。然而事实的比较结果却告诉我们,在该项指标的国际比较中,我国除了低于日本0.2个百分点外,不但远高于印尼、马亚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可见我国纺织业在这方面也并无明显优势可言(见表三)。这表明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不仅与工资水平有关,更与投入要素的密集程度相联系,资本密集度高,劳动报酬的比重一般就低,劳动密集度高,劳动报酬的比重相应就高,我国纺织业的现状正反映了这一点。

表三 纺织业劳动报酬占增加值比重的国际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同表一。

上述比较表明,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明显的弱化趋势,这从近二十年来纺织业的变化状况中也能得到证明。从国内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纺织业占全国利税比重、产值比重、资产比重、人数比重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在15%以上,但随后却呈现出明显下降态势,这说明纺织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受到削弱,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纺织业的传统比较优势也日益削弱。一方面,我国纺织产品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来参与国际竞争,但近年来这方面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不具备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它们通过用高技术改造纺织业,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见,“入世”后我国纺织业将面临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竞争。

(二)“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冲击

从某种角度讲,我国“入世”后,纺织业虽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会遇到更多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纠正过去那种过于“乐观”的看法,冷静分析“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冲击。

1.投资结构问题引发的冲击。目前在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比重中国有企业占64%,外资企业占32%,集体企业占3.9%,私人企业占0.1%,可见现阶段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仍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和私人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但外资企业来势凶猛。而且,我国一旦加入WTO,纺织业就必须遵守“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TRIMS),即投资开放承诺,届时拥有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会大举进军我国纺织业,这将在国内直接对我国纺织企业施加极大的压制性影响,进而严重削弱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我国台湾某跨国集团已计划在江苏投资建立一家棉纶原料公司,其设计规模超过国内所有同类厂家的现有生产能力,极易导致国内棉纶原料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夺国内市场上而无暇顾及国际市场。

2.现行出口体制严重削弱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仍主要以外贸收购制为主,由于各种纺织品主要由外贸公司集中经营,从而容易造成工贸分离、生产企业与市场脱节、市场信息不畅、产销渠道过长等不利影响,因而使我国纺织业无法适应国际市场品种多、变化快、交货期短等特点。

3.区域一体化现象会严重冲击我国传统的纺织品市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正式实施,美国给予墨西哥纺织品更为优惠的关税和配额待遇,从而使墨西哥取代我国成为美国第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而作为我国第二大防织品出口市场的欧盟,最近正与拉美诸国商谈于2005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一旦这个贸易区建立起来,中国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将有很大一部分被拉美诸国所取代。

4.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有力挑战。据美国海关统计,1994年我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的12.5%,而1998年已下降到7.5%,但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该项指标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说明国际市场上纺织品贸易竞争已日趋激烈,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利用自身优势挤占我国市场份额。客观地说,《多种纤维协定》(MFA)虽然是一种限制,但也是对市场割据现状的一种保护,有助于我国纺织业保持稳定的出口量。但“入世”后随着纺织品配额的最终取消,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我国纺织业将直接受到各国的猛烈冲击,多种化纤纺织品会主要受到韩国、台湾地区的竞争,棉纺织品将可能进一步受到印尼、巴基斯坦等国的挑战。

5.出口补贴不复存在。“入世”后,我国有义务逐步削减并最终取消对纺织业的出口补贴。许多原来行之有效的刺激出口政策将随之消失,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纺织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二、提高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选择

1.对我国纺织企业规模及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生产规模小、投资分散和专业化程度低,为此,国家可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国纺织企业生产的最低经济规模。具体而言,对棉纺织企业,要限制3万锭以下的小棉纺厂,通过合并增强其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化纤企业要鼓励各种方式的企业联合,扭转当前化纤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差的局面,增强我国化纤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对印染、针织、毛绒及服装等企业可组建集团性公司,运用“哑铃型”组织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国家应鼓励大型纺织生产企业与外贸公司联合,形成若干个以生产企业为龙头、工贸结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大型跨国公司,从而推动我国纺织业与世界经济接轨。

2.用高技术武装纺织业,提高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们应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改造纺织业的经验,将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导入纺织业,尽可能快地更新其技术装备,使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须着重将高新技术应用到纺织企业价值链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提高整个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例如服装业,传统的加工环节对于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作用有限,要想使服装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我们应用现代技术重点装备设计和营销这两个能充分体现服装企业竞争优势的环节,着力开发世界流行面料和款式,提高成衣整理的技术水平并建立市场信息快速反应中心。

3.调整我国纺织业的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纺织产品结构仍呈低层次趋同化,高档产品空缺,中低档产品互相“挤压”的特点。“入世”后首先向我们开放的将是容量极大的欧美中高档市场,但如果我们不大力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那么我国纺织业将很难在欧美中高档市场立足;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市场也明显向中高档方向转化,若我国的纺织产品不在这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也势必会被国外产品所占领。为此,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纺织企业提高加工精度,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努力取得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商誉。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巩固并适当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的生产与出口,稳定我国纺织品的传统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发“高品位、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低消耗”的三高二低产品,以此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在欧美市场中的竞争力。

4.运用多种措施扩大纺织产品出口。对于我国原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两布、两纱”等初级产品,我们应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和加强企业自律行为管理,着重转变国内各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的粗放式贸易方式,巩固传统市场。印染类产品应主要致力于产品开发,提高后期整理的工艺水平,同时强化新产品的海外推销工作,压缩过多的流通环节,提高新产品在海外上市的时效性。服装出口目前应将以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式经营逐步转变为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集约式经营,要在现有来料、来样、来牌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名牌产品,以此打入国际中高档市场。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培养服装设计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加强全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网络的建设,并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服装博览会、洽谈会等宣传促销活动,使中国服装走向世界。同时,现行的出口体制已日益暴露出信息反馈慢、中间环节多、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等缺陷,因而应建立自营出口与代理制、收购制并存的纺织品出口体制。

5.我国纺织企业通过实施柔性营销策略实现规模经济。目前,国际纺织品市场日益呈现出小批量、个性化的需求特色,若我国纺织企业仍以传统经营方式来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需求,势必造成生产流程的频繁调整,从而失去规模经济效益。而纺织企业通过实施柔性营销策略恰恰能实现个性化产品与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所谓柔性营销策略是指传统企业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成本,也不需要引起太大的组织结构变动,就能灵活调整自身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国际市场上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柔性营销策略基本不会失去太多的规模经济优势。事实上国外许多著名企业正在努力开发既不失去规模经济优势又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经营体系。荷兰菲利浦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成批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但他们的不满足主要在于产品统一的外形、统一的色彩和统一的规格,即消费者往往会比较两个录音机的色彩、款式,可他们却很少比较里面的磁头是否相同,为此该公司柔性营销策略的主要重心放在产品外观设计上,目前菲利浦公司能为国际市场提供500多种款式的录音机,但该公司的零部件和半成品则尽量采用统一标准,这样既能赢得规模经济效益,又能满足国际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菲利浦公司的上述经营模式对我国纺织企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今个性化需求日益显著的国际纺织品市场,获得数字化设备、程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技术武装的我国纺织企业,通过这施柔性营销策略将能使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偏好得到较好满足,并且基本上是在和标准营销同样价格、同样规模的条件下达到的。

标签:;  ;  

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