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我们不回头--13年的谈判“入世”的盛华法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对外开放,我们不回头--13年的谈判“入世”的盛华法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开放,我们义无反顾——13年谈判生华发“入世”迎来艳阳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发论文,艳阳天论文,义无反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来做竞争总动员?

11月15日下午,北京一间证券营业部的大院里,邱先生正襟危坐,紧盯显示屏上的股票行情。他的注意力放在了“纺织板块”上,就像大雨将至之前忙碌的燕群,在寻找潮湿空气里的虫子。

跟邱先生一样,全世界都在等这场“雨”——中美关于中国能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很可能在这个下午有最后的结果。

下午1时30分, 美国谈判代表再一次进入位于北京东长安街的外经贸部大楼,股市悄悄发生了变化,纺织板块开始松动。但邱没有动。

一个小时之后,邱得到“今天肯定会有结果”的消息后果断出手,在收盘前买进50万股“上海三毛”。与此同时,已有传媒报道,中美达成协议已成定局。

15时收盘,深沪两市的纺织板块全线飘红。尽管沪市上比前一个交易日涨1.2个百分点, 但纺织板块的“上海三毛”“说出手时就出手”。邱说,“我抢到了50万股,明天行情一好就出手,这样的超级短线机会太难得了,很刺激。”

就在邱先生完成这笔交易之后一小时,中美世贸谈判成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生意”——在双方经过艰苦努力达成的条件后,美国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下午3时50分, 满脸疲惫而又兴奋的双方谈判代表在400多页的文件上签字, 一个靠墙站立的中国谈判官员,悄悄扭头抹了抹眼泪——对此情景,中国媒体引用最多的就是朱镕基总理的那句话:“谈了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让中国人等了十三年的这个下午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尽管说中国入世还为时过早,但后面的路已经容易多了,甚至有中国官员表示,希望在年内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同那位“先知先觉”的邱先生差不多,美联社特派记者查尔斯·赫茨勒对这次中美谈判充满信心。当许多同行感到前途难卜之时,他已经在笔记本电脑上写了一篇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弊的文章。果然,石广生部长与巴尔舍夫斯基一签字,赫茨勒轻轻点了一下鼠标,文章发回美联社总部。两个小时之后,这篇文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媒体上,赫茨勒在文中说:“中国入关不管是对美国经济,还是中国经济,以及对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广州一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内随机单访了60名广州市民。从调查显示,市民对于中国加入WTO 将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普通认识不深,他们第一反应基本是没有影响,随后才想到商品价格,最先想到的是“买家电买汽车肯定会便宜了”。经过传媒一两天的关于“入世”分析的信息轰炸,百姓们渐渐开始想,走私可能会减少了,电信服务收费可能会降低了,没准还能到外资医院就诊了?

没想享受更多更先进更方便的“洋货”的同时,百姓的另一种担忧出现了:一旦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涌进国门,会不会导致国内企业在竞争中被挤垮,也许自己就得下岗了。

大多数人对中国入世只有“模糊”概念,关注此事的人发现,在对中美协议具体内容的获知上,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在中美签署双边协议一小时后发布了协议的提要,在尔后美国谈判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巴尔舍夫斯基披露了有关内容,涉及平均关税、非关税措施、农业、纺织品、汽车、电信、互联网、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更详尽的细节她没有透露。

从一些报章上看到这些东西,互联网上也随处都能找到类似的帖子。但中国方面没有正式公布任何协议上的具体内容。

因为有以前“单方面的”经验,大家都翘首以待正式的官方文件。许多媒体都希望将详尽的条款诉诸民众。一份颇有影响的内部刊物在此前说:这究竟对中国的企业行业意味着什么,事情将会有哪些变化,尤其是在哪些领域会扩大对外资的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以及相关国家对我们如何开放,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甚了了。让企业和民众早知道一天,我们就可以多一天思考的时间;多一天准备的时间。

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有紧迫感,现在正是做“竞争总动员”的时候!然而,缺乏信息,情况不明,又如何进行“竞争总动员”呢?

不再是亚细亚的孤儿

当传媒还在思索如何唤醒中国企业的紧迫感与竞争意识的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经历了残酷竞争环境淘练的国内企业,已经准备好下一轮竞争了。

正在美国参加每年一度comdex电脑盛会的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接受越洋采访时强调,加入WTO对中国电脑业而言,是大大的利好。

原因很简单。早在9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撤掉了对国内PC业的大部分“防护罩”,取消了原来的进口许可批文,并大幅降低关税,一时间国外品牌蜂拥而入,当时传媒都在问,中关村还能撑多久。联想在这几年的“断奶”中竞争力潜滋暗长,终于在1998年超越洋品牌成为国内最畅销的电脑。

柳传志说:“高科技的东西不能等,海关关税很高的那几年,卡住了国外的机器,按说保证了国内微机的发展,但那时绝大多数单位没有微机,海关放进来的量很少,价格很昂贵,结果影响了中国计算机的发展。”

现在康柏、INM、戴尔等国际厂商,大多在中国设厂,只有CPU和少量硬盘是进口的,其余大部分都在国内生产,这一模式跟联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关税降低,大家处境相似影响不大。倒是有助于彻底抑制走私,对销售有好处。

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竞争使企业充满活力。从我国2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看,没有保护或保护很少的行业,恰恰是今天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比如家电、电脑等。对内高度垄断,对外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恰恰是今天要求保护呼声最高、竞争力最弱的行业,比如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等。

但有人拿日本、韩国的例子出来,认为正是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他们才建成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因此,对于本国的幼稚产业,应该关起门来先发展起来再说。

有关学者认为,日韩模式在20世纪的成功只能定一个特例,它与冷战的特殊背景有关。日本与韩国近几年陷入金融危机,他们认识到与以往国家干预过度有关,而开出的药方正是更加开放,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

自80年代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之后,在贸易中单边的利己主义行业将不再有市场。现在的游戏规则是,如果你想进入我的市场,必须开放你的市场,否则免谈。在这一全球规则面前,中国不可能是个例外。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打过一个比喻:一个手提一篮青菜的小贩可以不遵守农贸市场的规定,看到工商干部来了就跑;但你要在农贸市场占有一个固定铺位,卖更多的蔬菜,那么你就必须遵守规定。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已经无法再在世界经济中扮演小贩的角色,只能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去换取更大的“铺位”。

有了“铺位”,遵守规则,才会有受规则保护的权利。 由于不是WTO的成员,面对不合理的反倾销,中国往往束手无策。90年代以来,我国遭反倾销数量、数额,涉及面几乎每年居各国榜首。这些不合理的手段,曾使中国鞋在墨西哥市场铩羽而归,中国彩电黯然退出欧盟市场。

对朱国强而言,中国彩电在欧盟的遭遇是他“心口永远的痛”。由于种种误解,欧盟不承认中国彩电的成本,课以44.6%的反倾销税,尚不包括14%的基本关税在里面。但中国彩电巨头们似乎默认了,只有厦华一家孤独应诉。作为厦华一位负责人,朱国强找到律师,去欧盟总部布路塞尔打官司,讨个“说法”。

朱国强对于中国加入WTO感到欣慰,他说:进入WTO这个贸易大家庭,中国不再是一个“亚细亚孤儿”,面对歧视性的待遇, 将会借助WTO正常的管道和规则去解决。

变开放压力为改革动力

华盛顿的一家研究机构曾经给中国“入世”算了一笔“帐”——他们认为,中国在把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这部分工农产品市场开放以后,会增加1100万失业人口,而且会使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三分之一。经过一个时期的运转之后,资本和劳动力会更有效地配置,但在市场早期开放时期,调整本身的成本已经预支了未来的这部分收益。

国内一些学界人士也提出担忧,现在中国经济仍要面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样的时机入关,对经济增长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冲击。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这些分析只估计了开放国内市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加快改革的积极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通过什么样的改革来增加收益,减少损失的问题。只要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步子走得快一些,效果就好一些,那么在未来国内国际一体化的竞争中,中国的企业界也更主动一些。特别是在电信、金融、农业这些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领域,关键在于下决心在改革方面迈出大的步子,把开放的压力变成改革的动力。

一位资深记者概括道,我们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对内开放。既然正确地选择了对外开放,对内的加速市场化就是不可或缺的配套部署了。比如中国在开放农业市场的同时,按照WTO谈判条件, 必须开放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贸易权,允许国内的私人企业进入……这实际上是以入关为契机。以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在我们的国家发展、完善起市场经济体制。WTO身为自由贸易的大家庭, 对外开放的同时也有对内开放,本在不言而喻之中。

经济学家胡必亮说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分析:“入世”将把本世纪最后二十年由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下世纪更加全面地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深刻的发展阶段。

中国也许可借此机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解决众多根深蒂固,行政命令无法有效下达的困难,特别是改造国企的困难,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阶段。

也就是说,不论是改革、还是开放,中国“入世”后都只能坚定地走下去,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也容不得有更多的犹豫与徘徊。唯一的选择就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更有分析家认为,“入世”甚至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契机。当乔治·华盛顿担任美国总统时,中国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中国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100年来的历史表明, 闭关锁国只能使国力消亡国运衰竭。中国只有更紧密地融入这个世界,才有望在21世纪成为遵守全球规则的开放、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对外开放,我们不回头--13年的谈判“入世”的盛华法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