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宣城市规划测绘院 安徽宣城 242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发也促进了旧城改造的实行。但就目前而言,现行的旧城改造的方式已经对居住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旧城改造中对居住文化的破坏,从而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保护居住文化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旧城改造;居住文化;破坏;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推进了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规模和速度。旧城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缺失已经影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旧城改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已经逐渐走向“可悲文化”的方向,旧城改造由于决策上的急功近利破坏了当地的居住文化,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城市建设也毫无特色和气质可言,千篇一律。因此,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居住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旧城改造中对居住文化的破坏,侧面论述了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居住文化的意义,从而提出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居住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保护居住文化在旧城改造中的意义
旧城改造是我国古城现代化的主要举措,也是大多数旧城居民所期盼的。但是在离开旧居时,居民往往会产生些许的失落,虽然得到新房屋的宽敞,但同时也失去了旧居的亲切。居民这种心理也是目前我国在旧城改造方面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经济力量的限制、城市管理水平低、建筑设计不合理等原因,特别是决策者的急功近利,导致决策者在旧城改造中决策的失误,从而使得城市经济传统文化因旧城改造而受到严重的破坏。对待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应从辩证的角度上看,城市本身是不断发展、处于活动中的现象,城市的个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保护城市中的个性不能使用“冻结”个性的方式。
文化在某一程度上看是对过去的延续,人们利用文化来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同时这也是居住文化的含义,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表达。而居住环境是人与人交流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居住文化的载体。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生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地方,是从邻里间的直接性交流中产生,继而得到传承。而对于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先进的信息技术让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使得知识的传承不再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导致文化的交流逐渐流向于间接的方式。
目前,旧城区相对于新社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传承性更强,形成一种高质量的文化。在新社区中,由于市场性作用人们因为年龄与收人而划分到同社区中,住房的种类和标准也完全不同。住房离工作的地点比较远,同时由于社区环境建设和组织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比较淡漠等方面的因素会使得社区的邻里生活缺少人情味,导致“文化的荒漠”的现象。相比于新社区来说,旧城区会使得人们更加了解社会生活,并通过居住文化的作用人们对社会更加包容和理解,文化的传承也更加有效。因此,在旧城改造中要保护旧城区的高质量的文化环境。
二、目前我国旧城改造方式对居住文化的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转换和调整,我国城市的物质空间与人文空间进行了一场完全拆分后的重组。其中城市居住环境的重新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与环境,还可以利用地段的经济效益来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对居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并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我国目前正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其发展速度在世界的建筑史上名列前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城市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都和城市发展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城市的发展速度使得旧城的更新逐渐加快,从而形成了我国城市目前在旧城改造上的“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文化。第二,在城市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市场机制中的价值规律主要对经济行为起调节作用,因此,市场机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但是在旧城改造中,决策者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城市长久发展的考虑,从而使得大部分的旧城区遭到拆迁,并且基本上都是居住区,从而破环了居住文化。就现在的旧城规划而言,政府主要通过开发商来建设整个改造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而由于开发商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将大地块建造为一个居民小区,加剧了对回迁户住宅和外售商品房的区分和隔离,或者是外来的中产阶层逐渐取代原有居民,从而使得大地块逐渐成为中产阶级以上人群的住宅。第三,旧城由于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群体的阶层性,在目前的旧城改造中,政治能力或是经济力能比较强的一方逐渐取得阶层利益,导致收入分配的集中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旧城改造的积极性。
三、旧城改造中对居住文化保护的建议
(一)创新旧城改造新途径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城市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主要以城市长久发展为目标,对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冷静分析。不要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进行“大拆大建”破坏整个旧城文化。对于旧城改造要将脚步放慢,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并丰富开发手段和开发途径,从而在完成旧城改造的同时避免了居住文化的迫害。在对旧区进行改造规划设计时,要进行详细的调研来了解居民对改造后居住区的意见,探索出适合居住区的改造方式,随着改造方案确定后,要保证方案的贯彻落实。从政策方面上看,国家要承担起对改造后居住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环境的建设,将目前城市内实行的综合开发政策转化为小规模开发,循序渐进,从而避免收入分配集中化的问题,保护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
例如,山东省烟台市的旧城改造,是将“与民争利”转化为共享利益,让中低层阶级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摒弃“大拆大建”,采用“综合修整”的方式改造旧城区。烟台地区为居民修建新区投资近6亿元,使得居民享受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并在旧城改造中,烟台市细致的了解广大居民的意见,并提供居民选择的权利。根据调研统计,100%的居民支持旧城改造。并且调查的居民基本上是中低阶级的群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换房。从而烟台市“修旧房变新区”的新途径为广大居民带来了实惠和利益,促进现代化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重视居住文化
随着《城市规划法》的建立和完善,对城市旧城改造工程的有效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地方性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旧城改造中的实际需求,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旧城改造的立法,从而保护居住文化免受破坏。建筑物是人们记忆的一种的手段,使得居住文化能在一次次的文化变迁中传承下来。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问题不仅仅是历史环境与现有环境产生的对比价值,而主要在于居住文化转变的速度与规模。
例如,北京前门街区是文化底蕴丰富的街区之一,集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政府根据前门街区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危排险、人房分离、腾而不拆、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新策略,鼓励和引导居民外迁,缓解北京城市人口压力,从而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旧城改造,并保护居住文化。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旧城改造与居住文化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目前城市旧城改造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居住文化,使得居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要减缓旧城改造的速度,因地制宜并循序渐进,由综合性开发转变成灵活的小规模发展,从而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居住文化。
参考文献:
[1]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清华大学,2004.
[2]董雷.对旧城改造中的居住文化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5,05:92-94.
[3]朱燕芳.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健(1982-)男 本科学历 工程师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张健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旧城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居民论文; 环境论文; 决策者论文; 居住区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