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崇阳437500)
【摘要】目的:分析阿帕替尼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强化胃癌放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5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取患者癌细胞做分析,其中对实验组患者细胞标本实施阿帕替尼治疗,对比组不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将样本放置在相同的X线照射下,分析阿帕替尼的作用。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胞凋亡率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比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组患者的VEGF型号通路的相关蛋白量表达情况,实验组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胃癌放疗患者临床干预期间,使用阿帕替尼可以阻断VEGF通路,增加了癌细胞的凋亡率,对于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帕替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胃癌;放疗疗效
前言:胃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放疗是常见治疗手段,但是多数研究证明,单纯的放疗治疗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并增加癌细胞耐药性,所以为了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普遍会采用药物联合放疗的手段。我院通过长期研究发现,阿帕替尼能够有效阻断VEGF通路,对于增强胃癌放疗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择5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具体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放疗期胃癌患者,本组患者的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对比组。其中实验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3±7.2)岁。对比组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7±6.4)岁。两组胃癌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可以比较。
1.2方法
提取两组患者的胃癌细胞之后,用DMEM完全培养基在37℃环境下培养,将处于生长期的细胞按照5×103/孔的标准接种于96个孔板上,并根据之前的患者分组情况分别设置;在细胞贴壁满意后,每孔换成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基,其中实验组患者的阿帕替尼的药物浓度根据病情而定,而对照组患者的样本不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将处理后的样本采用10Gy的X射线照射做放疗。
在样本细胞培养48h后,弃去培养基,并将预冷的PBS彻底清洗2遍之后,向培养皿中添加裂解液RIPA,之后在冰上用细胞刀刮下细胞,冰上裂解20min后,做离心处理。离心处理频率为14000R/min,处理10min后取上清液,并通过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变化。本次研究中蛋白表达水平的计算公式为: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条带灰度值/β-actin灰度值。
在流式细胞术分析阶段,为分析实验组与对比组患者癌细胞凋亡情况,对于生长期细胞接种于6孔板上,每个孔板细胞数量为5×105,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阿帕替尼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样本放置在10Gy的X线下放射),之后取处理后的样本培养24h,PBS轻柔处理两组患者的细胞,将每组样本一部分以PBS重悬的单细胞悬液,取1ml溶液做细胞凋亡检测。连续独立食盐3次,取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处理,以t值检验数据差异,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显著。
2.结果
通过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癌细胞凋亡率存在数据差异,其中实验组患者癌细胞凋亡率达到了18.362%,明显高于对比组的4.173%,P<0.05。同时在比较两组患者的VEGF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量变化情况时,发现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3.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发现,近几年我国胃癌患者的发病率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在胃癌临床治疗期间,手术、放疗化疗依然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目前临床治疗经验可知,胃癌根除术成功患者受远处转移、局部复发等因素影响,5年生存率较低,而放疗可以改善根治术后淋巴引流区域复发情况,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同时对于胃癌早期以及术后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可以控制局部区域内的癌细胞生长,但是随着放疗的深入,为周围重要器官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增加,因此为了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增加射线剂量,而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影响患者耐受性。所以在当前临床干预区间,为了取得满意效果需要可以增强胃癌患者放疗期间敏感性的手段或者药物,这是保证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分析靶向药物,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抑制剂。现代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及其受体对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若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刺激肿瘤组织增长,并且也有研究中,肿瘤患者细胞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已经成为肿瘤病理血管生成中的关键,而阿是帕替尼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以选择性的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粗血管生成作用,最终达到抗癌目的[1]。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证明患者在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活性下降,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胃癌患者在临床干预阶段普遍采用X线放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是通过诱导细胞生成的DNA双链断裂,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根据文献[2]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临床干预阶段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可以有效改善肿瘤细胞的DSBs修复过程,而增强患者机体对放疗的敏感性。同时,放疗会改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减少肿瘤吸收营养的渠道,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部分实体肿瘤中调节血管的关键信号分子,其相关指标变化对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阿帕替尼对于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抑制肿瘤发展,也能增强肿瘤抵抗效果,在放疗期间,阿帕替尼通过靶向抑制络氨酸激酶水平,增强人体对放疗敏感度,因此可以提高放射治疗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最终改善预后。
同时也有分析认为,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受体通路介导细胞之间存在关系,而对于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的激活会抑制细胞凋亡过程,甚至会通过PLC依赖的信号加快癌细胞增值。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放射治疗会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过程,并造成凋亡信号传导途径改变,这是造成人体对放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而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阿帕替尼有助于阻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不仅能够缓解癌细胞增值情况,也可以恢复人体对放疗的敏感度,保证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阿帕替尼可以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传导通路,进而增强胃癌放疗效果,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盈海,坚胜强.阿帕替尼片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处方药,2019,17(08):84-85.
[2]朱淑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或复发性胃癌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5):2405-2406.
论文作者:黄俊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患者论文; 内皮论文; 胃癌论文; 血管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细胞论文; 生长因子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