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观察与专业推进论文_孙荔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观察与专业推进论文_孙荔

孙荔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课堂观察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实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观察方式听评课不能满足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鉴于此,应建立对外汉语课堂观察的专业视角,致力于推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专业建设,使其从经验直觉式走向科学规范化。

【关键词】课堂观察 对外汉语教学 观察工具 专业化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的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兴起与展开的。研究教学,离不开课堂观察,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是与课堂观察息息相关。如今,课堂观察与实践已作为一门必修操练课被纳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体系,足见课堂观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是近些年才起步的,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课堂观察与研究,即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观察与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待挖掘和拓展。

建立对外汉语课堂观察的专业视角

一、 专业的课堂观察相较一般的观察活动而言,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时,带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观察活动依据事先拟定的观察大纲框架进行,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观察工具(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它绝非一个本子一支笔,对课堂教学情况做大致、即时的观察记录就可以解决问题、万事大吉的。

在很多人甚至不少对外汉语教师眼里,课堂观察就等同于学校中常见的听评课活动。诚然,高校将教师听评课视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公开课、示范课、各种层级的讲课大赛,组织督学、教授委员会听评课,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并计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然而这种传统的听评课往往依赖于经验的积累,流于主观化、任务化,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元素。首先,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它既是一种研究,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次,课堂观察需要通过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信息来评估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数据驱动的一项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标准化的工具和精确的技术,因此课堂观察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传统听评课中一直缺少的技术支撑。此外,课堂观察需要多方的持续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前后的全程协同,可谓是一种基于合作的专业研究。因此,教师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观”和合作体意识,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进行观察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推进课堂观察的专业化

二、 反对听课形式化、任务化

(一) 传统的听评课式的课堂观察,形式、过程在听,重点在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并非出于平等视角。课堂观察活动的指向不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者说不仅是公开课、示范课,目的不是为了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评定等级,评优惩劣。而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应该是尽可能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日常教学活动的常态,了解常规课堂教学状况,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帮助教师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发现、提炼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推人及己”,检视、反省自身,找出改进教学的策略。

推行听评课程序化、规范化

(二) 课堂观察要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课前会议的主体是上课教师,应大致讲清楚这节课的总体情况,即课前说课,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创新、困惑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前会议还要给观察者和上课人留出一些交流时间,以使观察者获得确定观察点的信息。课中观察是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的核心,而课中观察的核心则是观察工具的选择和制定。课后会议的主体是观察者。上课教师对课堂情况做小结,概述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有何证据;分析教学环节或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有何证据;教案的执行情况等。全体观察者分别汇报各自的观察结果,立足课堂教学情境,摆事实、讲理据,多分析,肯定优点,挖掘教师个人特色,明确改进建议。

选用和制定专业的观察工具

(三) 观察工具作为课堂观察的核心问题,贯穿课堂观察的始终,因此它的选择和制定,必将影响整个课堂观察的实施。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工具,要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出发,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要求,不同学科课堂观察信息的取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课堂观察量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既不同于语文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面向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的汉语语文教学和其他语种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观察量表,虽然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也绝不能不加分析地挪为己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的学科。对于课堂观察的初学者来说,可以从现有业内公认的专家研发的适用性较广的观察量表的改造做起。在充分尊重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观察的主题,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三项原则,对这些量表所指定的各项指标进行增删取舍,最终确立观察指标和观察指标的识记方式,进而统一格式,使观察指标规范呈现。再将开发的观察工具投入课堂观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予以修正。

提倡课堂观察学科化

(四) 如果说教学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那么课堂观察就是一种技术,是课堂研究的技术手段。教学是艺术,意味着教学是个性的、鼓励个人教学风格魅力的、创造性的;教学是技术,则是强调教学是科学性、系统性的、规范性的。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观察的把握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觉、经验上,对“教学是科学”、“课堂观察是科学”的认识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的课堂观察,也只能是从经验到经验,难以开展深入的研究。课堂观察从经验直觉走向科学规范,需要系统的导向、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的指引,这些仅仅依赖教研活动的开展显然力不从心,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在现今高校和其他语言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研究”、“课堂观察与实践”等课程的开设,已经涉足或专门设立了课堂观察专业课程,建立起了一批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就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研究展开研讨,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始于理论,立足宏观,服务于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集中关注关键的教学事件。一名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善于体察课堂上所发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迅速做出恰当的回应,学会观察、描述、思考和解释课堂现象,这样才能持续有效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剑飞.课堂观察手把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盛双霞.从传统的听评课到互助反思的课堂观——基于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

[4]王维雅.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与主要教学事件分析[J].中华少年,2015.

作者简介:

孙荔(1973年12月出生),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专业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作者:孙荔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观察与专业推进论文_孙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