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环境 材料 自由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新《纲要》中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性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环境,使孩子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环境创设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动课程。其中幼儿园教室环境是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地方,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其中,教室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造孩子喜欢并且能互动的教室环境呢?首先环境不应该是老师一手策划的‘单相思’或‘一言堂’,而应该是取自孩子的生活,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婴班刚入园的孩子都有分离焦虑,胆小、不愿意与他人交谈,怕见陌生人、还很孤单。情绪易感,易变,主要表现在易哭、易怒、有时候自说自话、有时候发呆等。孩子们是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入园门就会哭闹起来。那么在打造我们的班级环境时,我首先考虑的一点便是如何打造教室环境让孩子可以产生亲切感,让他们感到温馨,从而淡化他们的分离焦虑。只有当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班级生活都有参与感,有归属感,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有顺序感,有方向感。
那么首先在进行家访工作时,我了解到这届孩子几乎都是猴年宝宝,所以在打造环境时,我们采用的主题是猴子乐园,那么在打造教室的空间装饰时,我们吊挂了很多的小猴子的装饰,一来可以降低空间,二来可以让孩子有亲切感,代入感。孩子来园后,就有不少宝宝会指着教室里吊挂的猴子说:上面有好多小猴子,我也是小猴子宝宝哦。
其次在环境中的材料提供上我们也充分挖掘废旧材料的功能,多使用一些真实物,丰富环境的内容。其实材料没有绝对的概念,它是是成品还是半成品材料只是相对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操作的价值来区分,所以主要基于怎么来使用材料,让孩子有更多操作的可能,游戏的空间。提供的材料是否能够支持孩子有效的,深入的开展游戏,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的环境和材料的投放,都是根据婴班幼儿的具体经验和游戏兴趣、过程而不断变化的,每一次材料的增加或是减少,增加材料的类型,都经过一定的思考,既要符合婴班幼儿年龄特点,又要发展丰富游戏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刺激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在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材料操作的同时,锻炼小肌肉,发展精细动作;并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表达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且进一步积累、提升现实经验。比如:在小厨房的创设中,我们代入了情景,创设了菜园和小动物投食呈现在墙面上,让孩子可以代入情景的进入小厨房去玩耍,他们可以先在菜园摘菜,再到厨房做饭,最后把做好的饭拿来给小动物投食。而在小动物投食的玩教具上,我们也做了一点小机关,让孩子不再是单纯的对应图形来喂食,而是有情景的,我们在小动物的肚子上做了一个可以打开和关上的门,并在门的旁边安上了一个会发出声音的迷你音响,小动物吃饱后它们的肚子会发出声音,然后孩子需要打开小动物肚子上的门让食物可以排出来,这样这个小动物喂食的玩教具就具有了一物多玩性,让孩子能更感兴趣的玩,并且能够了解到自己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消化运动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因为婴班幼儿正处于对一些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他们对于什么东西都想要去感受,去触摸。那么在打造婴班环境时,触摸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触摸墙只能用手去探索,去体验吗?孩子的小脚呢?不能用小脚去感受吗?体验吗?我不禁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那么带着这样的疑惑,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我们不仅有墙面上的触摸墙,还有了地面上的触摸墙:一块布上贴上了一些柔软的,有硬度的物品,孩子们可以用小脚在上面感受不同物品的触感,同时也便于收放。在区域游戏中我发现其实地面上的触摸墙要比墙面的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婴班幼儿的情绪非常容易反复,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没有安全感。所以根据婴班幼儿这一情绪特点在打造娃娃家时,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密空间--‘情绪屋’让他们能够充分,自由的发泄自己的情绪:首先我们用了孩子们的全家福来装扮情绪屋,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们可以躲进情绪屋里看着自己的全家福来给爸爸妈妈打电话从而达到镇定情绪的作用,第二因为我们教室空间比较小,所以在打造情绪屋时我们也在考虑它的多功能性,可操作性。那么在情绪屋的内部空间里,我们挖了若干个小洞,提供了一些材料---毛球,扭扭棒,和一些有声音的物品,孩子们可以进行投掷,穿插,触摸,敲击等玩法,这也达到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安抚情绪的作用,同时节省了教室空间。
在此次打造婴班的环境创设时,我们也打破了传统的对于生活区和植物区的布置,在两个区域花了一点小心思,让生活区和植物区不单单只是看的作用,而是让环境会说话。让孩子在每一个角落都有学习发生,都有游戏发生。
因为婴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弱,对成人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半懂半不懂,所以我让环境来帮忙,在洗手池和男生解便池贴上了小花,提醒孩子要对着小花浇水,这样他们在洗手时就会潜意识的开小水,解便时也不会尿在便池外了。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提,脱裤子。我们在生活区的墙面上画了提,脱裤子的示意图,并配上了儿歌。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可以看着示意图提,脱裤子。这样一面“会说话”的墙,似一位无声的老师,陪伴着幼儿,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洗手,解便,脱裤等生活技能。
而对于植物区我观察到其实对于婴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观察植物,照顾植物,其实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老师代替观察,照顾。那么怎样让孩子爱上植物区,对植物区感兴趣呢?我们在植物区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会动的毛毛虫”,我告诉孩子们这位好朋友是植物宝宝的守护者,当你给植物浇了水或者观察到植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时,毛毛虫就会出来,并会随着植物的变化而长大。“会动的毛毛虫”是老师用卫生纸和吸管棒做了,便于更换,孩子捏着吸管棒操作时毛毛虫的身体会随着孩子用力的方向扭动,可以锻炼到孩子小肌肉的发展。“会动的毛毛虫”不仅是植物角的一个装饰,同时它也让静止的植物角动了起来,热闹了起来。
其实孩子的潜力无限,孩子在游戏的环境里也非常具有学习能力,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环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合理利用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相互作用,让环境会说话,墙面动起来。使教师、幼儿、环境之间的真正互动起来,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薛国芳.如何让幼儿园的教室环境布置“动起来”[J].新课程(小学),2010(12):90-90.
[2]孙加一.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的教师策略[J].祖国,2018(4).
论文作者: 柯丁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环境论文; 孩子论文; 幼儿论文; 植物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们论文; 材料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