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规制下的中国乳业供应链前端养殖模式演变与创新论文_白文怀1,,刘德明

白文怀1 刘德明2

(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2.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010031)

[摘 要] 中国乳业供应链前端养殖模式,历经国营集体养殖、分散养殖、集中养殖、规模养殖等历史过程,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相一致的,在市场需求、政府规制、获利能力与资金供给、技术标准与管理、物流水平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下而不断演变,适应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养殖模式受当地的人口、自然资源、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等社会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地方政府应加强奶牛养殖宏观规制的指导和政策服务,按照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调控,探索和创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乳业养殖模式 影响因素 演变与创新

[作者简介]白文怀(1963—),男,蒙古族,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刘德明(1962—),男,蒙古族,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农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57-04

牛奶是最接近人体需求的营养食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乳制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乳业供应链的终极目标。乳业供应链是围绕乳制品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环节的控制,从原料奶采购,乳制品半成品直至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乳制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原料奶生产者、乳制品加工企业、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乳业供应链基本模式结构图

乳业供应链前端一般指的是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用户的乳业供应链中提供原料奶的系列企业,包括奶牛养殖、生鲜奶收集、生鲜奶物流(奶站生鲜乳的储存与运输),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的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物流管理的关键点。

乳业供应链养殖模式及其演变不是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呈现的模式,是政府支持和企业大量采用的模式类型,其中,模式的演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政府的政策。乳业供应链前端养殖模式的演变与创新受市场需求、获利能力、管理与技术、物流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养殖模式的演变

乳业供应链养殖模式的演变过程,是人类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跟进,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在养殖模式上的客观体现。确立的模式是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大量采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养殖模式类型, 非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这一模式演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政府的政策,诱因是社会需求和生产力的发展。图2是中国乳业供应链中奶牛养殖模式的模式的变化过程。

(一)集体养殖模式

集体养殖模式是在我国严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确立的。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执行国家单一的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是国营与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构成是单一公有制。政策只允许国营农牧业单位和农牧区集体从事奶牛养殖。在技术方面,奶牛养殖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虽有国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基础研究,但产学研脱节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短缺经济是当时的社会特征。

(二)分散养殖模式

农牧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政府鼓励郊区菜农养殖奶牛,分散养殖模式逐渐兴起,一般养殖10头以下。养殖技术是经验型,奶牛品种为荷斯坦及其杂交奶牛。养殖户利用房前屋后场地,科学养殖观念淡薄,管理办法传统,普遍采用手工挤奶,卫生条件较差,牛奶质量人为风险是大量兑水。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乳业迅速扩张壮大,分散养殖模式成为乳制品企业壮大之初低成本获得奶源的基础,同时地方政府把奶牛分散养殖作为农牧民致富和解决城市菜篮子的一项重要工程进行支持,如伊利公司成立及上市初的奶源供应,蒙牛成立之初至2008年。据《中国乳业年鉴》统计,截止2008年,分散养殖为中国乳业提供了90%的原料奶。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后政府规制制度使奶牛主产区分散养殖模式的由巅峰急剧下滑到2011年约50%。

(三)集中养殖模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提高企业效率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政府政策的宏观指导下,中国乳制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始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内蒙古以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为首,投入资金扶持规模较大的村庄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或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奶牛养殖小区或现代化牧场园区。在呼和浩特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所有权归养殖户并“统一规划、统一挤奶,统一售奶、统一服务”的“一分四统”集中养殖模式开始兴起。集中养殖模式具有规模效益,质量可控性强,成为奶牛规模养殖的典型模式,逐渐推广到全国。

集中养殖模式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是养殖户私有化,乳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养殖户与乳品企业实行契约管理,与乳品企业的链接更加紧密,乳品企业对生鲜奶的生产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鲜奶质量有了稳定可靠保证。集中养殖模式奶价较分散养殖更高,一般每公斤高0.3—0.4元,奶农获利更大。

(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有几种形式:奶牛养殖企业模式、奶牛合作社模式、奶联社模式。共同的特点是:①饲养规模都在100头以上;②采用标准化饲养管理方法;③聘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④奶牛品种优良、产量较高;⑤生鲜奶质量具有可靠性和追溯性;⑥与乳品加工企业是契约关系;⑦奶价较高,优质优价;⑧具备当地政府扶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撑;⑨条件成熟时具有独立进行乳品加工的前景;⑩具有经济学意义的规模效益。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奶牛养殖大规模资本化的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资本的逐利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需求催生规模养殖。同时政府用补贴的方法降低了大规模资本进入的门槛也是规模化的正激励。中国农村牧区的奶业合作社是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初级阶段,同时存在规模化政策实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养殖模式演变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资金与技术短缺,市场发育不成熟,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虽生鲜乳需求量有所增加,但总量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对奶制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各地建立了许多乳制品加工企业,原有生鲜奶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1992年后,市场对奶制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由于乳品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技术实力不足,无法顾及养殖业,使得分散养殖模式普遍化,养殖区域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激增,乳品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生产,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特别是常温UHT液态奶的市场增长、乳粉市场的多元化、酸奶市场的扩大,对生鲜奶质量提出高标准要求的背景下,集中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当乳品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其他投资渠道获利微小,加之政府的乳业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消费市场趋于理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者对奶制品需求更加注重营养和安全,标准化规模牧场即成为新的养殖模式,这是一种工厂化的生鲜乳生产模式,即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解决生产生鲜乳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可控性与追溯性较强。

(二)政府制度规制的变迁

养殖模式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而发展演变。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前是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养殖模式是国营和集体规模养殖。改革开放后,政府允许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牧业承包生产,家庭分散养殖模式诞生;当政府把发展乳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项目来抓,进一步推动了农牧民分散养殖模式区域的扩大,同时也解决了养殖户家庭的就业与收入稳定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乳品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地方政府宏观政策提倡集中养殖模式,并给予资金补贴,激励了企业养殖基地奶牛小区的建设,帮助乳品企业建立奶源基地。“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政府本着人民和社会责任是最高利益,同时也为了保障生鲜乳质量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倡标准化规模养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章,如规定伊利、蒙牛集团建设标准化规模牧场的数量,呼和浩特政府给予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每头牛补贴2000元。至此,小规模分散养殖纷纷倒闭,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兴未艾。

(三)养殖业的获利与资金供给

在乳品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弱时,获利能力有限,资金供给不足,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的原料乳。乳业供应链前端主要是国有养殖企业或分散的农牧养殖户提供奶源。当乳品企业规模扩大,获利能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资金实力充足时,对奶源的控制能力提高的状态下,集中养殖就成为企业新的选择模式,这时就出现了乳品企业兴建的大型规模养殖牧场,如蒙牛的澳亚牧场、上海牛奶集团等。随着乳品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如蒙牛与伊利的销售额超100亿后,企业有实力完全控制自身的奶源,开始投资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奶源基地,如蒙牛建设的富源牧业;蒙牛成为现代牧业的第一大股东等。同时,规模养殖企业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如现代牧业、圣牧高科。乳业作为朝阳产业,相对利润较高,特别是奶牛养殖业的综合开发效益较高,因而吸引了社会资金的进入,为标准化大规模养殖注入了新的资本。

(四)技术标准与管理因素

技术与管理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目前情况区分,乳业供应链类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如蒙牛的供应链系统、伊利的供应链系统;第二类是以养殖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前提,是奶牛养殖的特定类型,如现代牧业、圣牧高科;第三类是以销售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如各类大型商超为核心供应链系统。

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中,奶牛养殖作为供应链前端原料供应系统,影响供应链的首要因素是鲜奶的质量和安全,其次是生鲜奶量的供应稳定性。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分散养殖户达不到新标准要求而退出养殖业;养殖小区也由于规模效益不高,面临退出的趋势;目前,只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成为效益的佼佼者。然而,规模效益是有合理的限度,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在特定条件下养殖企业报酬是先递增,再不变,到低减的过程,是遵循边际收益低减规律。因而养殖企业是在特定技术、管理和外部约束条件下,每个养殖单元存在最大规模临界点,尤其在环境保护外部约束规制下,养殖场应该是适度规模经营。

(五)乳业物流发展水平

养殖模式与物流形式和成本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生鲜奶的质量与价格。初期,由于没有生鲜乳收集站点,为保证鲜乳质量,传统散养模式集中于城市周边。奶站这一生鲜乳物流模式的出现,使得散养模式遍布广大农牧区。大型冷藏生鲜乳运输车辆的使用,解决了生鲜乳远距离运输的保鲜问题,使得大规模养殖场与人口密集城市环境矛盾得到较好地解决。目前,随着独立奶站的减少,使得散养奶牛模式逐渐萎缩。由此可见,物流手段与物流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对养殖模式的影响是显著的。

三、国外养殖模式的借鉴

(一)印度奶牛养殖模式

印度奶牛养殖的特点是“分散养殖”,原奶几乎全部来自个体农户。印度政府采用“亚兰德合作组织模式”(Anand),由村级牛奶合作社,地区级、邦级合作联合会组成。农户自愿入股村级乳业合作社,每位成员一个表决权。村级乳业合作社设一个收奶中心,将分散的牛奶收集冷却,提供给地区级乳业合作联合会所设立的乳品加工厂。村级乳业合作社入股地区合作联合会,地区合作联合会入股邦级合作联合会。

(二)新西兰奶牛养殖模式

新西兰奶牛养殖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牧场主以自发、自愿入股加入乳业合作社—乳业集团公司,在春、夏、秋三季,规模牧场将97%奶牛的鲜奶供给乳品加工企业—乳业集团公司,余3%的奶牛生产鲜奶由国内市场消费,冬季3%奶牛产的奶供国内服务。新西兰气候温暖牧草丰盈,牧场经营者能全年户外放牧,实现低成本运作。

(三)荷兰奶牛养殖模式

荷兰乳业的基础是私有制的家庭牧场,荷兰政府建立了一种“家庭牧场+大型合作社(乳业集团公司)”模式,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组织化程度又非常高。家庭牧场以50一100头牛为主,与草场最佳载畜量相适应。荷兰奶农通过应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与效率,以此获得更多的收入。

(四)美国奶牛养殖模式

美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家庭适度规模与大规模生产并存。2007年,亚利桑那州是美国奶牛单产最高的州,为10572kg/头;加利福尼亚州以大型牛场为主,一般3000头以上,最大存栏奶牛30000头,奶牛饲养量为181.3万头,占全美饲养量的19.8%。威斯康辛州主要以家庭牧场为主,2008年有小型牛场18000多个,奶牛场的规模养殖以100头为主,占全国养殖场的97%;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本州的自然条件相关。

四、奶牛养殖模式的创新

(一)绿色分散养殖模式

具有草原资源的中国牧区是绿色分散养殖的基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牧区可实行。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草原资源,实行传统放牧养殖奶牛,提供优良的奶牛品种,规范技术操作,为生产绿色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产品提供生鲜乳,特别是呼伦贝尔的应季节性生产。组织牧区乳业合作社,保护牧民养殖奶牛利益,规范奶牛养殖数量与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生产中国高端的巴氏奶(保证乳蛋白3.5%),打造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巴氏奶名优品牌。小型鲜乳收集冷藏车辆是生鲜乳运输的可靠保证。

(二)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

在绿色草原地区,如内蒙古牧区,采取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可借鉴荷兰的100头牧场模式。提供优良的草场资源和标准化饲养设施,为绿色的奶制品提供生鲜乳原料,如锡林郭勒农牧交错地带、鄂尔多斯市牧区、巴彦诺尔市等可采用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为生产绿色乳制品提供原料乳。

(三)绿色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

以现有的国有规模养殖场为基础,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以规范操作,绿色限制,成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如呼伦贝尔海拉尔谢尔塔拉三河牛繁殖基地,拥有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草场51.9万亩,林地24.3万亩;基础奶牛4000多头,年产鲜奶2万多吨,成为具有内蒙古呼伦贝尔特色的奶牛品种,提供独特高营养的原料乳典范。

(四)现有养殖模式的调整与规范

现在,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多样,主要有农牧区的散养、农牧区集中养殖,以及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各种养殖模式有其形成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根据国家乳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市场需求,政府将进行积极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服务。同时,也要借鉴世界先进乳业大国的成功养殖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在边远落后地区,采取散户养殖模式,可作为扶贫开发的项目,组织奶牛养殖合作社,同时政府加以适当补贴。在饲料资源充分的地区,可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凡是资金实力足以投资千头奶牛的牧场企业,政府慎重资金补贴。因为规模牧场资金风险大,运营风险大,对资源的需求大,环境影响大,机会成本大,政府补贴额度大。5000头以上的集中舍施标准化牧场,对环境资源会造成破坏,应加以限制。中国大部分农区人口密集,受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宜发展大规模的养殖,可借鉴荷兰的家庭牧场模式,以50~100头奶牛为限,发展中等规模经营。

五、奶牛养殖模式创新中的制度变迁供给

制度变迁需求是现行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利益,产生的对新的制度需求。制度变迁供给是制度供给主体的一种制度安排的收益大于成本设计和推进制度变迁的活动。奶牛养殖模式的制度变迁需求主体是投资者,而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因此,政府就要根据宏观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制度安排。

第一,奶牛养殖模式应根据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状态不同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上海不鼓励当地进行奶牛养殖,内蒙古把奶牛养殖作为发展农牧业的支柱。第二,在奶牛养殖的优势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地根据地方的不同特点鼓励进行不同模式的养殖。第三,建立针对不同产品的生鲜乳质量标准体系,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唯一生鲜乳标准,如针对内蒙古三河牛建立符合实际的鲜乳标准与价格体系。第四,给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养殖模式财政补贴,而不是全国一刀切,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补贴草原家庭牧场,而呼和浩特和林的丘陵地带就补贴适度的标准化规模牧场。第五,建立培植政府支持的多种形式的奶牛养殖服务体系和利益保障机制,如扶持奶业联合会。第六,政府用财政与税务政策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在发挥供应链节点企业核心优势基础上的一体化进程,如奶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的战略联盟等。第七,建立由政府、物流、乳品加工企业联合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监控、报告的联网系统,实行强制检测、定期不定期抽查、收集检测、工厂检测等制度,做到可追溯、全纪录、全公开。第八,政府鼓励扶持集约化、集团化的第三方生鲜乳物流企业运营,同时赋予监督生鲜乳质量及必要的样品送检功能。第九,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生鲜乳质量检测与定价机制。第十,建立婴幼儿及学生奶专卖以及配套的生鲜乳专供、乳制品专门生产机制。

六、结 论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有不同的气候与资源条件。奶牛养殖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合理选择养殖模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具有辽阔的草原,适宜草原绿色养殖,新西兰养殖模式可以借鉴。对于平原区为主的农区,可以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养殖模式,即大规模养殖,但要限制规模养殖场数量,避免造成环境破坏和人畜争地争粮的不良局面。对于丘陵山地区域,可以借鉴荷兰的养殖模式,以家庭牧场为主。

总之,奶牛养殖要深刻分析当地的人口、地理、气候、资源、技术等客观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可行性论证,以及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需要,科学选择养殖模式,要使所选定的养殖模式服水土、出效益、富民生,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吴汉红.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教程[M].中国发展出版社

4.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沈 敏)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3306)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Breeding Model as the First Link of the Supply Chain of Chinese Dairy Industry under System Regulation

Bai Wenhuai, Liu Dem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 breeding model, which is the first link of Chinese dairy supply chain,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including state breeding, scattered breeding, centralized breeding and other ones. It has been changing constan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need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profitability, supply of funds,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logistics levels and etc. The breeding model is restricted by the population,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e of this region. I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local resources. It is of great advantage to choose green breeding in Inner Mongolia.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its macro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dairy farming and adopt appropriate breed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 breeding models of dairy industry; influential factor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论文作者:白文怀1,,刘德明

论文发表刊物:《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制度规制下的中国乳业供应链前端养殖模式演变与创新论文_白文怀1,,刘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