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成就精彩科学课论文_黄哲元

细节成就精彩科学课论文_黄哲元

黄哲元 西宁市沈家寨小学 810012

【摘要】科学课堂是一个动态过程,由诸多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透射出教育的大理论、大智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的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关键词】科学;捕捉细节;成就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2-097-01

科学课堂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透射出教育的大理论、大智慧。教学中的细节如深夜的流星,一闪而逝;又如暴风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关注课堂细节”,是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的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一、发现和捕捉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功力

鲜活的思想源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之中;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

1、一句追问,建构一个立体的概念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抛出一个问题:“ 高锰酸钾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

“会沉在水底”,会让水变颜色”……学生回答异彩纷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 会溶化掉。”“嗯, 知道科学家怎么称呼这样的现象吗?”“溶解!”学生虽然已经把日常生活中的“ 溶化”转变为科学术语“溶解”, 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溶解”的内涵。老师没有就此收住,而是进一步追问:“ 什么现象可以称之为溶解?”

学生说:“像盐那样在水中化掉。”“ 白糖放入水里,水就会变甜了,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红糖能够溶解在水里。”从孩子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 溶解”概念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粗浅的表面现象,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全面而又立体的认识,老师又继续追问:“有些东西在水中散开来,过了很久还留有残渣,那还叫溶解吗?” 学生回答:“不是, 一定要消失在水里,看不见了才叫溶解。”

由此溶解的概念清晰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只有处于教学关键点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推动、激活和延续教学过程的作用,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在上面的这个细节处理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却使溶解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由

模糊变得清晰, 由平面变为立体。这种尊重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追问,步步推进,多层次分析,不浮于表面的思维方式,正是教师深厚教学素养的体现。

2、巧妙地搁置,精当地收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在学生进行过实验以后,老师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 ”

有个学生说:“ 蜡烛头放入水中会变小? ”(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发现。)老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水面会漂起一层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油从哪里来?”“大概是有一部分蜡烛溶解在水中了吧?”“你做给大家看看!”

这个学生将一段蜡烛放入水中,搅拌几下,又捞起来,对大家说:“现在这个蜡烛看起来,比刚才小了些。”很显然,学生操作错误,他把想象当成了观察。这个环节是课前不曾预料的。对于这个小环节,因为学生是错误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给予直接的否定,或以一句“ 课后再研究”也可以推搪开来。但如果真的那样做,课虽然继续下去了,却很难让这个孩子真正信服。如果停下来纠缠在这个环节上,又不值得,老师应当怎么处理呢?

老师很从容地笑道:“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这个孩子来到讲台,老师让他亲手把一个蜡烛放入烧杯内,然后对他说:“ 短时间内不一定看出结果来,轻易下结论也太草率。如果蜡烛会溶解,那么下课时会怎样?”“会变得很小! ”“那好,我们就这样,放在水中一直到下课,下课以后便见分晓,怎么样?”孩子相当高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探究之中。不急不躁、自然巧妙、顺理成章,这样做到:第一,尊重孩子,不轻易否定孩子的结论;第二,尊重科学,不轻易下结论;第三,尊重课堂,不浪费时间。整个过程不到二十秒钟,一句“ 下课以后便见分晓”, 既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坚持真理的热情,又将这个讨论就此收住。捉住不期而遇的细节,就会有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捉住一个细节,就能成就一次精彩环节; 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课堂。

教师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

1、“ 请你们两分钟后再搅拌”——简单的要求让学生看到了精彩的溶解现象。

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老师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如果只提出:“ 把洗洁精倒进去先观察一下,然后再搅拌!”盲目冲动的孩子得到的指令可能是“倒进去后观察并且搅拌。”到了学生操作时, 则变成了“ 倒进去、搅拌、观察! ”因为在孩子的头脑中,动手永远是第一位的。结果,烧杯里黑乎乎一团,什么有趣的现象也看不到。

老师如果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要求:“请你们先观察,两分钟后开始搅拌!”这一具体而又细致的要求,让孩子们看到了液体在水中像云朵一样发散的情景。一个细节,可以成就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

2、“ 控制好你的材料”——不要把材料一股脑儿发给学生

在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老师如果将实验材料:音叉、双面鼓、钢尺等同时发给学生,期望让学生通过不同物体的发声, 感知声音的产生原因。但结果很可能是教室声音嘈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甚至将鼓击破等。一起发放就容易混淆一团,分开发放则精彩纷呈。

一样的材料,在课堂上,细节是一种资源,捕捉细节则是一种功力、一种智慧。上面这几个细节,一样的内容,收到的成效却不一样,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想、教学组织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失败的课,多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好奇、好动, 不易控制自己行为这一特点;而成功的课,则采取了有效的方法, 利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行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各种细节很多,细节是科学素养的基石。

科学课上无小事, 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从小事中,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多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在教学中“ 小处做大文章。”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的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论文作者:黄哲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细节成就精彩科学课论文_黄哲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