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论文

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论文

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

傅 林,夏志刚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 高校博物馆根植于大学的文化土壤,主要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研,但与此同时它也具有公共性,即它的文化资源为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共同分享和共同创造,是一种公共文化机构。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具有记录和保存人类文明、创造文化以及影响公众精神世界等公共服务职能。高校博物馆建设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展资源,改善和优化运营模式,更好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未来我国高校博物馆可在公共文化空间扩展、公共文化产品研发、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公共性;公共服务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博物馆以每年新增十余所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有三百余座[1],呈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公众对于科学文化普及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急速上升。近年来,推动大学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呼声不断,一些媒体直接以“高校博物馆大多‘养在深闺’望向社会免费开放”为标题刊文[2],呼吁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二条中曾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而大学博物馆属于该条款规定的范围,这进一步助推了高校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步伐。过去,大学博物馆仅仅是大学的附属机构,不少大学明确把它纳入教学、科研的“辅助单位”,而现在高校博物馆除了要面向校内、服务于大学师生外,还要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然而当下的高校博物馆还存在资金短缺、专业人员不足和资源有限等问题,在面临多重压力的情形下,高校博物馆该不该向社会开放?该如何向社会开放?如何解决高校博物馆资源的有限性与公众需求渐增之间的突出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问题实际上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而这些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根本性的源点——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性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发展定位、公共文化职能及其实现途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来论证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性,并借鉴和参考国外经验,探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高校博物馆之道,力图为解决上述问题找到一种思路,使之更好地助力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5.3 大连市主城区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为绿化率、容积率、地铁站、主干道、商业中心、幼儿园、中学、三甲医院和海岸线分别与小区之间的距离。

二、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

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近现代大学的兴起,一批大学博物馆陆续建立起来,如1909年建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1914年捐办的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1915年建立的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等。早期的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的附属机构,高校专业人员及其所搜集的实物藏品为高校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如北京大学考古学师生早期发掘的13000多件文物构成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来源,该校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学科优势成为其博物馆立馆的重要支撑和依托。正因为高校博物馆缘起于大学的教学、科研,所以它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大学师生。

随着公共文化概念的兴起,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逐渐扩大。所谓公共文化,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既服务于社会公众,具有公益性、共享性等特点,又为公众所参与和创造。过去,深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成为了保守的机构,成为了所在学科领域历史的时间压缩器”[3]45,而事实上,“它们更牢固地植根于公共领域,博物馆的变化更多地是被参观者的要求所驱动,而不是被学术领域所驱动,它们跨界于学术世界和公共领域之间”[3]46。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该《纲要》第三条中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其中,提出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4]。二十世纪初“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的提出赋予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和职能,认为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建在校园内,但它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结构关系不应该仅囿于大学校园,还应该承担起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部分,它应进入公共领域,其资源和空间应为公众所拥有,为增进公众知识和道德、培养公民素养服务,应具有公益性和共享性。不仅如此,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创新,在传承和保护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化资源。

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是我国较早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文件,其中涉及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位,该文件指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5]也就是说我国已明确将高校博物馆定位于社会公益性组织,它主要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的博物馆都面向公众开放,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牛津大学拥有六个博物馆,“每年有超过530000的观众来参观校属的六个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科学史博物馆、皮特河博物馆、基督教堂绘画馆以及贝特乐器陈列馆),其中大多数的参观者是普通的公众而不是学生或专家”[6],牛津大学的博物馆在为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具备的公益性和共享性。

龙庆峡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距北京城区85公里。我们一路来到景区,走上一段山坡,看到一块巨石上写着“龙庆峡”三字,我不禁欢呼了一声:“我们到了龙庆峡啦!”

集果收获装置的下半部分支撑座内壁胶接对开柔性橡胶套,用以贴合不同直径的树干。支撑座采用榫接结构,对开式支撑座一半加工有榫头,另一半加工有榫眼,确保支撑座整体平整。支撑座采用一个固定喉箍和两个紧固喉箍进行固定和紧固,防止支撑座发生位移。支撑座上开有4个相隔90°的落果口。落果端口外壁加工有螺纹,与波纹软管连接,波纹软管另一端与落果收集筒端口通过螺纹连接。其中伞形集果筒与支撑座贴合的端面加工有榫头,支撑座与伞形集果筒贴合的端面加工有榫眼,伞形集果筒与支撑座通过榫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防止伞形集果筒转动,确保落果口对接正确。支撑座如图3和图4所示。

三、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职能描述

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机构,它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研,但它不仅仅是服务于大学内部师生教学、科研的一种附属单位,还具备公共文化机构的所有属性,它是一种公共文化机构,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意味着校内服务于全体师生,校外服务于广大民众,这应该是高校博物馆的基本发展定位,在此前提下,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及其实现途径。

(2)专业组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我国较早建立的高校博物馆专业组织是1994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它在促进高校博物馆馆际交流和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b)为常规区域中轴局部放大图,两种方法都提取出了多边形中轴线,且中轴线在结点处都保持了连续、未出现断裂情况。但由于不同三角形分类点集连结的特性,一些细微的突起处仍会生成骨架线,将其应用于面状河网转单线河网提取时容易将一些由于流域地形产生的细小河流形状变化当作支流提取。在交汇处附近,会出现较多的Z字形波动,转折节点较为明显。且Delaunay三角网提取结果部分段距离两边线存在明显不一致,相较而言本文方法提取结果更为准确。

2.创造文化并影响公众的精神世界。高校博物馆不单是人类公共文化的记录者和保存者,它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博物馆的文化生产具有特殊性,即主要产生意识形态的产品,如思想、观念、意识、心理、情感等,而这些“产品”又构成了社会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公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就我国高校博物馆而言,它们还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原因和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有密切关系。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4)各重金属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b 和Zn 之间相关系数为0.825,Cd和Ni之间相关系数为0.695,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见Pb 和Zn 、Cd和Ni之间存在一定的伴生关系,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

其二,“以馆养馆”模式(亦称“以文养文”模式),即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有偿服务。一些高校博物馆采取这种运营模式后,部分解决了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行所需经费,也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博物馆采取这种模式后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来想通过为公众提供有偿文化服务增加一些经费,但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增加资金,反而导致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功能削弱,使高校博物馆本来就有限的文化资源更加紧缺。因而在一段时间内,高校博物馆的这种运营模式饱受诟病,有学者就认为高校博物馆应向社会公共文化领域拓展,走所谓“以文养文”道路,“以社会公共博物馆的理念来规划其未来的方向,不仅缺乏实践意义上的价值,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公众和高校对大学博物馆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公共文化服务仅仅是其“附加功能”[8]

上述两种高校博物馆运营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弊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将高校博物馆的运营局限在高校内部,馆际之间,以及博物馆和社会之间都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开放和共享平台。对于高校博物馆的运营一直以来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高校博物馆就应该限于大学校园内,服务于大学师生,这是它的根本属性,定位于“公共博物馆”是改变其属性,在这种思想下,高校博物馆的办馆处于封闭状态,当高校博物馆处于资金困境时,大学甚至放弃对它的资助,转而将其引向商业市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博物馆在经费短缺时就曾出售一些珍贵的人类学藏品,将具有150年历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汉考克博物馆(Hmcock)转让给地方市政会,靠经营博物馆商店、收取藏品复制费、开发文化产品等维持运营。这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小麦赭曲霉毒素A的ELISA与标准值线性关系见图2。以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作为横坐标,ELISA的检测结果(实测值)为纵坐标,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为0~61.34μg/kg时,线性回归方程为y=1.100 9x-0.471 6,相关系数 R=0.999 9。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博物馆与社区紧密联系,提出将高校博物馆建成“大众科普窗口”,打造以高校博物馆为中心的“三公里文化圈”,他们利用高校博物馆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展了各种公益科普活动,服务于社会,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览园开展了“高校科普日开放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利用馆藏标本资源,精心策划,推出反映自然与生活的科学联系的展览作品,建立科普长廊并面向市民开放,发挥了高校博物馆的公众科普推广作用;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深化博物馆资源利用,开发适合小学生的博物馆课程,与小学联合设计主题活动等。国外一些高校的博物馆也非常注重担负起社会教育使命,如长期以来耶鲁大学美术馆的“世界级艺术收藏被充分利用于学校K-12年级的课程教学”[10]24,2012年,该馆在历时14年、耗费1.35亿美元巨资修复扩建后重新向公众开放,耶鲁大学矢志使它成为“一座21世纪的教学博物馆”[10]23。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所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展资源,改善和优化运营模式,更好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

1.整合馆藏资源,联合开展科研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大学发展的根脉,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是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文化载体不仅要记录和保存大学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更要传承大学文化并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让大学师生从大学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文化品质,让公众了解大学文化、提高精神品质。“如果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9],担负社会教育的职责高校博物馆责无旁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物馆经常为公众举办知识讲座和展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博物馆也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有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2012年,为了整合全国高校博物馆资源,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我国成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全国三十余所大学的博物馆加入其中,该联盟推出了很多更多面向大学师生、面向社会的展览、讲座等公益活动,推动高校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传播大学文化、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创造了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博物馆还可以联合校内外机构和部门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高校博物馆与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密切相连,有大批专业人员和特色藏品作为支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高校博物馆开展的往往是与大学课程教学、专业方向以及与师生科研课题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而与之关联不大的研究相对忽视;研究人员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与其他校外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较少。事实上,高校博物馆的一些藏品有潜在的科研价值,纵然暂时与本校的教学科研方向关联不大,但它们的科研价值不可小觑,高校应与校外其他科研机构和部门的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深度开发高校博物馆的科研资源,这是高校博物馆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独特途径。

2.2.2 临床诊断分析 136份病历记录的临床诊断病种共计38种,按临床诊断分类为20种,其中病例数最多的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共89例,占总病例数的65.44%。见表1。

2.开展公益科普教育,传播大学文化

根据Exponential函数拟合方程式(2)及Polynomial函数拟合方程式(1)分别计算出水泥胶砂试件的曲线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

目前我国大学的专题博物馆较多,综合博物馆少,一个大学拥有多个小型博物馆,各自为政、条块分明,缺少统一管理和长远规划,不利于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如南京大学拥有多个专题博物馆,包括校史博物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拉贝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李奇茂美术馆等,馆藏丰富,包含金石拓片、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动植物标本、古籍、字画、名人手稿等珍贵文物,资源的过于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整体利用。近年来南京大学启动了新建大型综合博物馆计划,将这些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将各个专题馆纳入统一的管理、规划和维护中,逐步形成一个主馆、系列分馆的大学博物馆体系群,来实现博物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在这双鹰眸下,少年看到远处青山苍茫、松涛如海,更远处,却是枯峰险壑、赤地连绵。在那片赤色的天地间,出现了几颗细小的白点,如狂风中的沙粒,一点一点地朝着云浮山的方向飘来。

相反,也有一些高校博物馆做了积极探索,它们既为高校科研、教学而存在,又为公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实现了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健康发展,如澳大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办馆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其公众服务的形式和品质,使大学校园外的广大公众受益,该馆成立才20余年就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一座国际艺术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否向社会公共文化领域拓展并不应该是争论的焦点,重要的是如何在继续履行传统的为大学科研和教学服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3.建立和完善基金会制度和赞助体系

高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它既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同时资金也应来源于社会,除了高校自身财政资助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是高校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补充,建立、完善博物馆基金会制度和社会赞助体系是高校博物馆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力保障。

基金会制度是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广泛采用的融资渠道和管理模式,它通常由一些私人或民间团体发起,建立起来以后,可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公益资产,通过资产运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然后用于博物馆建设。在我国,2010年以后陆续成立了一批博物馆专属基金会,如“宁波博约博物馆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等,这些基金会大都属于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赞助,唯有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属于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除定向募集资金外,还向社会公开募捐。博物馆基金会的建立整合了社会资源,为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和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支持,扩大了博物馆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向高校博物馆捐赠资金和物品,这是高校博物馆资源的有益补充。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校友张朝阳、施锦珊、莫天全联合捐赠7000万元作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第一批建设资金[11];知名企业家朱永宁以个人名义捐资一亿元人民币,支持南京大学博物馆建设,使南京大学博物馆迎来“亿元时代”[12]。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较完备的高校博物馆社会赞助体系,使高校博物馆获得社会资源实现常规化和常态化。

区块链是由2个部分组成:区块和链式,该结构能有效防止恶意用户对数据进行篡改,并能验证新生成区块的合法性。区块链中的网络节点就是区块,每个区块均由2个部分组成:区块头和区块体。

此外,政府减税也有助于社会赞助体系的形成。在国外,一些国家制定税法对文化捐赠减免税收,如法国国民议会2003年通过《文化赞助法》修正案,针对个人或团体的文化赞助行为规定了大幅度的税收抵扣和非常优厚的税收减免制度,在税收优惠的激励下社会力量踊跃赞助博物馆事业,形成了社会赞助体系。我国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对于向高校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行赞助的个人和企业加大减税额度,鼓励全社会出资出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还可根据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公共服务功能发挥的情况等,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用政府采购的方式部分购买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

4.构筑高校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

其一,“以校养馆”模式,即主要靠学校财政拨款和个人捐赠来维系博物馆的运行,这是大多数高校博物馆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认识前提是高校博物馆资源本来就很有限,如果再提倡为公众服务,行使它的公共文化职能,则会使高校博物馆的资源更加匮乏,得不偿失。因此,高校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来自校内,也主要服务于校内,即便对外开放,也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周开放几个工作日)提供无偿公共服务,据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统计,76座高校博物馆中就有55座免费向公众开放,占总数的2/3[7]。但“以校养馆”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在于博物馆资金来源单一,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博物馆来说,这些资金只是杯水车薪,资金断链情况时有发生。“以校养馆”“闭门办馆”并没有使高校博物馆走出运营困境,在资金保障不稳定的情况下,高校博物馆的运营和藏品维护已经成了一项非常昂贵的消费,且这些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开放度低,使其知识传播和影响力都局限于校园或校园周围,高校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采用多种途径构建高校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实现。

(1)开放数字化馆藏资源。如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实行“开放获取”政策,“全球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个人,都可免费使用耶鲁大学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成千上万的图片”[13],这使耶鲁大学珍贵馆藏资源中的一些图片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在我国,以全国21所高校的馆藏资源为基础的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已建立起来,实现了高校数字化藏品的共享。

1.记录和保存人类文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可能源自和分属于不同的地域、宗教、族群、阶层和国家,但它们都以不同的形态汇聚在了博物馆中,高校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机构,记录和保存着人类的语言、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3)打破馆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如建立高校博物馆联盟和会员制度,使博物馆成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文化空间和精神世界。2008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率先成立,近五年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等18家在京高校发起的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黑龙江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以及全国70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等相继成立,这些联盟在成立时纷纷宣布其博物馆成员向社会公众开放,致力于搭建政府与高校博物馆之间、高校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整合形成北京区域内有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高校博物馆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了高校博物馆在高等教育和大众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四、提升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文化大繁荣时期,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必将有更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一)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高校博物馆具有空间上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地域范围在大学校园内,大学文化赋予了这一空间以精神内涵,博物馆进而构成大学这一地域文化空间的一部分。但高校博物馆不单是大学师生的文化空间,更应是社会公众的文化空间,它不仅在校园,还要辐射全社会;不仅在国内,还要建立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平台。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馆藏各类地质标本就有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珍品近2000件,该馆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一直面向社会,以地球科学为核心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向公众传播以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精心打造了大型岩矿化石标本等地学文化景观,还设有室内攀岩壁等观众互动场所,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已远远超越大学的空间范围,成为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空间。又如作为考古专题博物馆的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并不囿于北京大学校内,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在文物、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此外,公共文化产品的研发也可以拓展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高校博物馆应立足高校,面向公众,不断创新文化产品,还可吸纳公众参与文化产品的开发。高校博物馆开发的文化产品和高校其他文化产品一样,都具有“外在消费价值和内在精神指向价值。”[14]高校博物馆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针对公众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对文化产品的开发目标、特征类型、创意符号、人群定位和制作管理等方面精心设计和策划,研究和开发体现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如韩国的东国大学博物馆以与佛教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品、金石文等馆藏见长,该馆根据自身特点和公众需要,自行创办《佛教美术》杂志向社会发行。我国很多高校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如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文化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的古钱币博物馆、湖南大学的书院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等,这些富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 共建大学与社区文化生态圈

早期的大学身居象牙塔,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走出象牙塔,服务于社会成为大学的神圣职责之一。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无时不处于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人类生态环境中,任何大学文化都是其所处的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同时大学文化又向社会辐射,影响着社会,大学与社会之间互动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生态圈。大学与所在社区文化生态圈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博物馆的作用,高校博物馆通过挖掘、保存、传播和弘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搭建文化公益平台,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和社区文化品质,联结大学与社区,共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大学—社区”文化生态圈,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社会善治目标。

高校博物馆还可面向社区广泛开发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吸纳更多的社区志愿者加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工作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博物馆都招募了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每周到博物馆服务一定时间,主要负责观众登记、导览讲解、展品维护、展项组织、清洁卫生等工作,却很少介入高校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资料整理、藏品研究、主题研讨等深入的科研活动。志愿者群体中的大学师生是有生力量,他们具备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此外,还可吸收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包括退休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公众参与是拓展高校博物馆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高校博物馆应给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组织他们参加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中。

(三) 高校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

数字化是高校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网上公共资源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是必然趋势,“数字化使原来不可能的知识传输方式变为了可能,可以使博物馆更具教育价值”[15]。高校博物馆可顺时而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专门设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的子项目,经过一期、二期建设,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门户系统已经正式上线,该馆分为人文艺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四大主题特色展馆,数十万的数字藏品实现了线上资源共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的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正在构建集科普教育、知识学习、文化旅游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博物馆综合平台,实现高校博物馆实体馆群和网上博物馆群的共享互联。

高校博物馆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高校博物馆官方微信、微博等,实现与公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一是借助新媒体公众平台,将高校博物馆实体文物资源转化成虚拟共享的文化资源;二是在高校博物馆现有网上公众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设计新的内容版块,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三是利用新媒体公众平台扩大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新的潜在的消费群体。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能使高校网络教学、科研和科普服务更加便捷地展开,能进一步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能使服务对象空前扩大。

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应尽量缩短通道内停留时间;手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动作轻柔、准确,注意保护隐私,术中用恒温水毯做保暖工作,外露皮肤用毛巾包裹;关注监测仪显示指标水平,重视患者生命体征、尿量以及皮肤颜色等指标,实施局麻时,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感受;术中严格按照六查十二对,清点手术器械、设备以及药品。

世界上藏品最丰富、规模最大,且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自1685年建成开放后,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它标志着近代大学博物馆的诞生。高校博物馆虽坐落于大学校园,主要依托和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但它的文化资源却来源于整个社会,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它蕴藏和展现的是大学精神、国家文化和社会文明,它不仅是高校的文化中心,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基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和职能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机构,它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它的文化资源应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共同分享和共同创造。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 “双一流”大学建设,综观各国,世界一流的大学往往都拥有一流的大学博物馆,它们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表征和有力支撑。这不仅因为高校博物馆深深根植于大学文化土壤,是大学学术水平和文化积淀的反映和标志,还因为服务社会是大学的神圣使命。一流的大学不仅意味着科研一流、教学一流,还意味着社会服务一流,而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应找准发展定位,拓展资源开发的渠道,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莹.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33.

[2]蒋太旭.高校博物馆大多‘养在深闺’望向社会免费开放[N].长江日报,2017-01-17(2).

[3]Henry S.Kim.Crossing Cultures: Redefining a University Museum [J].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2007(5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9-13.

[5]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 EB/OL ].(2011-06-01)[2018-09-2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106/120370.html.

[6]帕特里克·博伊兰(Patrick J.Boylan).大学和大学博物馆:过去、现在和未来[J].房学惠,王宇,编译.博物馆决策与管理,1999(18):15.

[7] 关于印发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6]18号)[ EB/OL ].(2016-12-27)[2018-09-06 ].http://www.sach.gov.cn/art/2016/12/27/art_1329_136173.html.

[8]刘仕毅,张琴.浅谈当代大学博物馆的困境[J].群文天地,2012(5):25.

[9]方园.论高校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使命和作为——以南昌大学博物馆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12):56.

[10]Pamela Franks,A Twenty-First-Century Teaching Museum: The Expanded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J].Yale University Art Bulletin,Teaching with Art,2013.

[11] 清华校友张朝阳等捐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EB/OL].(2011-04-23)[2018-09-11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423/n280386150.shtml.

[12] 企业家朱永宁捐资一亿元 助建南京大学博物馆[EB/OL].(2016-12-01)[2018-09-11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1/c1006-28918419.html.

[13]耶鲁大学免费提供其浩瀚文化馆藏的数字图像[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7):90.

[14]蔡慧瑜,彭凌玲.论高校品牌文化产品的核心识别——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为例[J].品牌,2015(11):28.

[15]Ramesh Srinivasan etc.Diverse Knowledges and Contact Zones within the Digital Museum [J].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2010(5):27.

On Public Characteristic and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Museums

FU Lin1,XIA Zhi-gang2

(1.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 :A university museum is rooted in the cultural soil of a university. It mainly serves the university’s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t it also is a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 with public characteristics and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Its cultural resources are owned, shared and created by the public. Th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ing and preserving human civilization, creating culture and influencing the public spiritual world. University museums can expand resources, improve and optimize operation mode by various means, and realize i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better. In the future, museum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could improve capacities of public services by expanding public cultural space, designing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of public service and sharing museum digit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win a vast space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museum; public characteristic;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G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3-0081-09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3.010

收稿日期: 2018-10-23

基金项目: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高等教育史》精品课程建设”(340812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傅林(1967-),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夏志刚(1963-),男,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史学、博物馆学。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标签:;  ;  ;  ;  

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