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争论”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搞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 让事实说话,为实践服务
邓小平同志在讲改革开放的同时,多次讲到“不搞争论”。他主张让事实说话。
邓小平提出的“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不是缺乏调查研究的主观主义,也不是从教条出发的本本主义,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强调用事实说话,用实践取得的丰富成果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就慢慢跟上来了。”②“不搞争论”并不是听不进不同意见和看法,不是个人独断的“一言堂”。相反,恰恰是对各种不同反映和意见有正确的估计和把握,并在前进的过程中去检验各种意见和观点。这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③允许看,“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④“不搞争论”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一科学观点,强调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而理论也必须为实践服务,为实践开道。
“不搞争论”不是没主张,没主见,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清醒认识基础之上的。在《邓小平文选》第1、2、3卷中,他多处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主张高举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回答实践的挑战,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群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⑤。这就是说,任何思想观点、理论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客观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⑥由此可见,“不搞争论”不是没有主张,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争取改革开放这场大试验的早日成功,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搞争论”源于对事物的清醒认识,有着强烈的实践意识。
“不搞争论”不是忽视矛盾的存在,而是防止陷入具体矛盾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认识问题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重点论。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原理的灵活运用。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他提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⑦,就是从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方法出发,提出了解决中国首要问题的思路。在姓“资”姓“社”这一具体矛盾中,邓小平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不搞争论”,将人们从具体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引导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从而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既正视了矛盾存在,不回避矛盾,同时认真分析矛盾,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可见,“不搞争论”也是邓小平解决矛盾问题的独创性见解。
二 重现实基础,扬思想优势
邓小平同志“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它植根于对生产实践、社会革命,以及科学理论的独创性总结,是建立在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深刻反思之上的。
“不搞争论”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社会主义运动从19世纪《共产党宣言》发表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曲折道路。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风范,清醒地关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发展,并努力去探求和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动向。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一些细枝未节的争论,往往会模糊人们的视线,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武装起义前夕,围绕要不要把革命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把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手中的争论,几乎葬送了列宁制定的一系列革命纲领。为此,列宁痛斥托洛茨基等人为“十足的白痴,或彻底背叛。”⑨我国革命史上也有不少因热心于“争执”而贻误时机,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的例证。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分析和认识,邓小平才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经验之后,得出了重要的结论:是不是社会主义,不是靠争论得来的,而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靠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
“不搞争论”是对中国国情现状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文化大革命”中的“大辩论”式的争论,再也不能有了!“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11)正是靠着“不搞争论”这一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思想方法,邓小平同志才在改革开放初期成功地解决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强调“不搞争论”的同时,邓小平又指出要讲政治、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用引导的方法,教育群众从总体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 抓大好机遇,促经济发展
邓小平指出,之所以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因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2)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世界形势,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指明了方向。
“不搞争论”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国际、国内环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发展了,强大了,说话才有分量。要用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有关政策,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的进展。邓小平同志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3)他还说:“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14)
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我们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确实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振奋精神,抓住时机,尽快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各种有利条件,是能够使经济快速发展上新台阶的。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主宰世界经济的是英国,当时它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美国不足10%。到本世纪中叶,美国取代了英国,它的工业生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而英国降到10%以下。五六十年代以后,日本利用东西方“冷战”的时机,抓住美国发动朝鲜、越南战争对日本产品“特需”的订货需要,抓住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环境比较宽松,抓住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举国上下,发奋图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巨人。到199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国的5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亚洲“四小龙”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但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抓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机,抓住西方国家资本流动的政治取向带来的大量外资,使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其经济实力水平已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地区)标准,他们已由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国(地区),扔掉了“经济落后”帽子。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还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制于人。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长期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凌辱,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除了当时的政治原因外,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就没有力量抵抗外国列强的入侵。经济落后,就要受人制约,就要受经济强国的盘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巨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不快,不能用自己发展的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7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第9位上升为第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不搞争论”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韬光养晦,抓住时机,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还在姓“资”姓“社”等具体问题上争论不休,就有可能丧失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一旦丧失机会,就可能陷于被动局面。经历过历史挫折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只要深刻领会、实践小平同志“不搞争论”的思想,就一定会不失时机地去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⑩(12)(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374、373、382、130、370、372、373、374、375、3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⑨《列宁全集》第26卷。第6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思考方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