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出路-基于道德建设视角论文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出路-基于道德建设视角论文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出路
——基于道德建设视角

朱 李 玲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稳定器、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农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乡村道德建设主体的缺位、乡村道德文化资源发掘不足以及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道德标准一刀切和乡村公共道德不完善等问题。从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需要立足本地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满足道德建设主体的需求;精准文化供给,平衡供需关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乡贤文化,稳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 文化振兴;道德建设;乡贤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安徽省岳西县五河镇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17年,五河镇撤销原有的文化站,成立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培训室、多功能厅为一体的五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且实行每周开放不低于5天的免费开放机制。目前服务中心藏书3 500余册,在编在岗5人,村级文化协管员3人。其次,全镇12个村均配备有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农家书屋,3个村建有岳西高腔剧社,5个村建有农民文化广场,其余村也在相继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全覆盖,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乡村公共道德的发展。2017年全年共开展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5次,开展文化民生工程送戏下乡活动12场,单项小型活动10次,开展综合性培训12期,综合性文艺辅导9次,2018年在此基础上增加免费电影放映120场,新建“新时代传习所”,传播十九大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委、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基层宣传教育,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优秀道德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工作者,如“安徽好人”抗洪英雄王先海,“安庆好人”方小风等,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和传播先进道德,促进先进道德的发展。虽然岳西县五河镇文化振兴工作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IDC转移程度不同,miR-200c mRNA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表达水平可能受到EZH2的调控,下调EZH2表达可引起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加。因本研究样本原因,虽然miR-200c、EZH2的表达改变对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EZH2外源性调控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证据。

一、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振兴要循序渐进,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乡村道德建设主体的缺位、乡村传统道德资源发掘不足,乡村道德建设一刀切和乡村公共道德水平有待提升四个方面。

观察组体征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一)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1]由此可见文化离不开作为建设主体的人。然而,作为乡村道德建设主体的乡村本土农民和从事乡村文化的工作者多数没有有效承担起振兴乡村文化的责任。其一,本土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减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大量乡村人民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前往城市工作或定居,乡村空心化现象凸显,留守乡村的人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弱妇幼。其二,乡村从事文化传承的工作者,在面临缺乏文化活动资金,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困境下,不得不放弃文化工作,转业从事其他工作,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难。其三,一些基层政府工作者,道德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乡村道德文明的创建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村道德建设主体的缺乏程度。总而言之,政府工作者道德文化建设意识淡薄以及乡村人民外出务工,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

(二)乡村传统道德资源发掘不足

乡村文化深深扎根于乡村土壤,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群众。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文化道德建设“一刀切”现象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乡村效仿城市进行大改造,忽略了道德发展的规律。乡村道德建设已经失去原本的特色,许多乡村片面追求与城市相同的道德文化,忽略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城市道德建设是在个体道德提升之后,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符合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乡村忽视了对个体道德的培养,直接过渡到社会公德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无法取得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各个自然村的文化道德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是采取相同的方式——文化精神食粮的“投喂”,忽略了不同道德层次的群众的差异性需求。五河镇许多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管理,运营不畅,人气不高,长此以往就有可能遭弃用,一些文化活动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考虑到农民的道德需求。乡村文化道德建设城乡一面、千村一面,忽视道德建设主体道德水平差异性。

乡村道德建设一刀切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文化道德需求与乡村文化供给不匹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要,还要在文化产品的供给之中,发挥文化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思想道德境界的作用”[7]。新时代下,乡村的人民的文化需求与现有的乡村文化供给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其一,当前农村的文化需求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对于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则是相对偏少。许多村落文化设备不齐全、设施落后、室内文化器材较缺,虽建成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但是鲜有人光顾。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但真正的看戏人越来越少,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低效。其二,乡村文化道德建设的一刀切,更是凸显了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文化的忽视。千村一面,不同的文化需求同样的文化供给,这本身就是忽略了差异性的需求。

(三)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标准的一刀切

乡村文化不是凭空而生,它自有其生存土壤。然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乡村正在渐渐消失,许多乡村文化道德资源已经遭到毁坏遗弃。乡村振兴不是乡村消灭,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许多自然村落已经消失。据报道,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2]。乡村文化生存的土壤渐渐被破坏。不仅如此,由于农耕文明产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受到巨大的冲击,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逐渐被消解。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其生存空间也日益萎缩,如许多传统戏曲、舞蹈、杂技、手工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日渐消解,许多特有的文化资源在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已经逐渐被解构而变得支离破碎。岳西高腔虽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仍然面临窘境,如传承人的断层、曲目的丢失、唱腔的失传等。乡村村落的削减和传统道德资源的发掘不足是乡村振兴中的难题。

乡村社会公共道德的缺失,最主要的是因为乡村公共道德基础的不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完善,乡村道德教育的缺乏,乡村道德监管不利这些都阻碍了乡村公共道德基础的发展。公共道德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社会公共文化设施,也就是依赖于利他平台,而作为公共道德产生的基础,公共空间、利他平台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公共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其次,乡村地区道德教育有效性低,乡村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各种文化信息及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不同的媒介在广大乡村迅速传播,不同价值理念的冲突造成一些农村地区道德氛围混乱。最后,乡村监管对于乡村公共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乡村监管效用低,对于那些违反公共生活秩序,毁坏公共物品,破坏公共道德的人没有实行强有力的监管与惩罚,致使乡村公共秩序混乱,公共道德薄弱。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乡村道德教育的低效以及乡村监管的不完善阻碍了乡村公共道德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公共道德氛围的形成。

(四)乡村公共道德水平有待提升

“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4]恩格斯认为,“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5]道德建设主体的空心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道德建设主体的利益的没有满足。其一,农民的利益的未满足一定程度上是指经济利益的未满足。农村乡村出现空心化,主要是农民外出务工,寻求经济利益的满足以期满足生活的需要。据调查,岳西县五河镇叶河村1 600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数为老弱病残幼人群,其他村也是这样的情况。其二,乡村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利益的需求也未得到充分满足。首先,基层文化工作者缺少文化活动资金,迫于生计,改行从事其他职业,这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大阻力。据调查,每年县、乡共投入8万余元公共文化活动经费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活动,但这些资金无法满足活动支出的费用,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其三,基层文化工作者虽在乡村基层工作,但是他们的目标愿望仍然是想去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如此看来,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留住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必须满足群众的需求。

积极预防并发症,对症处理肠造口并发症可依照肠造口术与造口关系平均分为两个类型,①与造口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肠造口旁疝、肠造口出血、肠造口内疝等;②与造口间接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肠造口损伤、粪性皮炎等,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治疗,做到对症下药,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如患者发生肠造口脱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手术医师在术中未能对造口肠段进行充分的固定,或者是因为患者排便量过大、排便次数过多,从而导致造口脱垂(6)。临床可将油性软膏敷与造口外部,或者保护脱垂粘膜,以防造口发生破损、感染,如若粘膜脱垂严重,则可能需要手术进行复位(7)。

二、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道德作为社会的精神理性最终表现为特定的道德关系”[6],乡村道德关系的毁坏影响了乡村文化资源以及导致乡村村落的没落。文化建设的核心本质就是建立道德关系,而乡村道德关系的建立则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的建设。乡村的存在与发展和乡村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农民与文化资源的各种关系相关联。乡村农民的外出打工,留守乡村的人民人数少,乡村政府提供的各种硬件设施与服务同乡村农民的需求不匹配,农民的利益不能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不能建立,乡村的道德关系出现毁坏的局面。此外,乡村的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道德关系,如名人故居、宗族祠堂等。这些文化资源本身就蕴含着伦理道德关系,宗族祠堂本身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信念的传承之地,它本身就蕴含着一些伦理道德,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关系渐渐发生改变,这些本该发扬传承的伦理道德在受到西方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而日益消解。传统道德关系的消解以及道德观念的改变,致使作为这些观念依托之地的乡村文化资源也渐渐被人淡忘和毁弃。

(一)道德文化建设主体利益的未满足

“社会公德反映一个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3]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参与公共生活时应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准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发展,道德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早前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尚未完善,乡村公共道德水平有待提升。乡村公共道德缺乏主要表现在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公共空间中行为失范两方面。公共场合举止不雅,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公共空间说脏话、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私占公共用地等行为时常发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加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独善其身。对一些不义之举和道德恶行也是听之任之,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身处困境或急需帮助之人也是麻木不仁,冷漠处之;更有甚者,对于那些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人嗤之以鼻,恶语中伤。许多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念日趋淡化,公共道德意识非常薄弱。

(二)乡村道德关系的不协调

事物是不断联系的,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揭示出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目的在于分析出乡村文化振兴中问题的成因,从而探索出可能解决的路径。从目前看,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三)文化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笔者随机走访发现,在吉祥寺村没有剩余劳动力,村民个个有钱赚,不少70多岁的老人都在赚“香菇钱”。在品源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百余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公司总经理罗圆说,为了赶订单,工人三班倒,日夜不停工。

(四)乡村公共道德基础不完善

第一,个人演唱会的举办,是一个歌手(含组合)的能力及人气的展现和证明。流行歌手(含组合)举办个人演唱会一般在其成名之后。具有满足演唱会时长(大多为2.5小时左右)的歌曲曲目积累(20首以上),被广泛认可的艺术成绩,以及相当程度的票房号召力,是歌手举办演唱会的前提。因此,个人演唱会常被视为对歌手(含组合)的最高挑战。[10]

三、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出路

乡村文化振兴的本质不仅仅是乡村文化载体的振兴,更应当是乡村文化的本质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的本质与核心是建立一种道德关系,而道德关系的建立则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的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的建设则更重要的是主体利益需求的满足。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从发展文化产业、缓和供需矛盾、培育乡贤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振兴和繁荣。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文化产业

道德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主要是指人员的流失,既是要留住人,那么就要满足主体利益需求,本质上也就是要求乡村大力发展经济,留住农民,留住基层文化工作者,这就需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依托农村、农业特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实施农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依托当地特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构建生态产业园,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如红色资源、名人故居等,形成文化生态旅游链,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农民留在农村。其次,转变政府基层工作者的思想,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注重经济与文化道德的协同发展,增加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最后,政府应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制度保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让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拥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减少乡村文化工作者的转业,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乡村文化产业良序发展。

(二)培育乡贤文化,协调道德关系

“传统社会中,乡贤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的人文精神、道德风范。在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及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8]。可见乡贤文化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乡村道德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依据乡村道德关系的建立,道德关系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利他关系的建设,培育乡贤文化有利于协调道德关系。首先,培育乡贤文化要充分传承并且挖掘留存下来的乡贤文化资源。据调查,岳西县留存下来的乡贤文化资源主要是文书记载和历史遗迹两个方面。对于乡贤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发掘,政府要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对于文书记载的乡贤文化资源,相关部门更是要妥善保存管理原始文献,并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本地乡贤名士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乡贤。其次,弘扬乡贤精神,培育新乡贤。乡贤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史书记载和历史遗迹上,也要活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近年来评选的“安庆好人”“最美村官”“最美企业家”这些都是乡贤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努力发挥这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乡村传统睦邻友好的互帮互助的精神,实现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基层工作人员要努力践行乡贤精神,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服务乡村,让乡村焕发出美丽新气象。培育乡贤文化不能仅仅是传承保护乡贤文化资源,要实现保护乡贤文化资源与弘扬乡贤精神协调发展。

(三)精准文化供给,平衡供需关系

解决文化道德供给失衡问题,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最底层群众最根本的文化需求。各村工作人员要多与村民保持沟通和联系,了解村民最真实的需求,如建立村民意见箱,合理采纳村民的诉求,要改变“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管理松散的现象,就要真正做到“屋尽其用”,让农家书屋有“农”味,配送适合农民阅读的书籍。深入了解基层道德文化需求,对乡村人民进行精确的文化供给,变“送餐”为“点餐”,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诉求。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完善乡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零效用。开展符合乡村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要培养乡村文化活动领头人,带领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公民公共道德,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四)加强道德教育,营造道德氛围

“农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9]思想上,加强思想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主义实践中,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加强乡村文化认知教育、价值教育和情感教育,使乡村群众克服落后糟粕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促进群众对乡村的情感认同,让更多的群众留在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长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情结。”这也恰恰体现了道德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力。道德上,在农村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0]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弘扬先进道德,在农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道德氛围。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肯定过去的成就的基础上,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的成因,探索出问题的出路,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提高乡村文化振兴的效率,更好地实现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让广大乡村人民享受到利益,促进全面小康的建成,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 何谓文化 [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6.

[2] 王晶.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10年间减少90多个 [EB/OL]. (2017-12-12) [2019-3-22]. http://xj. cnr. cn/2014xjfw/2014xjfwws/20171212/t20171212.

[3] 齐格蒙特. 鲍曼. 后现代伦理学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4] 罗国杰. 伦理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32.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6] 钱广荣. 论道德建设 [J]. 道德与文明,2003(1):4-9.

[7] 王习胜. 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 (3):90-96.

[8] 欧阳雪梅. 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18-02-05(01).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Problems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ir Way out —— A Perspective of Moral Construction

ZHU Lili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core of the work concerning “peasant, country and agriculture”, and bears o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affluent society and the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The rural culture is the stabilizer of the countryside, speeder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easants’ spiritual ho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ulture can offer the steady spiritual dynamism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ough we have made achievements in such process,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incipal parts of rural moral construction, inadequate excava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rigid uniformity of moral standard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rural morality. From the moral perspective, we have to be based on the local specialties,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principal parts of the moral construction. Meanwhile, we should offer the precise culture and balan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And las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r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ral construction; local persons of virtue

收稿日期: 2019- 03- 01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18BKS183):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闻中情理冲突的伦理研究”(2019kycx068)

作者简介: 朱李玲(199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7.024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 2019) 7-0119-05

(责任编辑: 王长安)

标签:;  ;  ;  ;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及出路-基于道德建设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