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应对城市发展危机新思路——城市大规模定制理论与公关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宁波论文,新思路论文,公关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5-0113-04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城市的战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土地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总体商务成本上升;收入差距带来的人与社会的矛盾;环境污染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等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致使城市经济发展趋缓。宁波在区域竞争和同等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理念,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寻求加快发展的“良方”。
一、宁波城市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一)城市内部发展劣势
1.资源瓶颈约束显现,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在宁波的产业结构中,虽然有不少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的高投入、高消耗。在经济增长提速后不久,就出现了土地、能源、运力、淡水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紧张。宁波电力消耗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几乎高达2,造成了电力的紧缺;宁波局部地区缺水,缺少大江、大河一类的可多年调节的水源,遇到枯水年份,就会造成城市用水供给的困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宁波建设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宁波城市竞争力的效率指数(地均GDP)较高。可见,宁波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与环境容量约束趋紧,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宁波必须充分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走以内涵增长方式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人才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宁波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非常缺乏,目前全市人才队伍中博士和硕士仅占1.44%,高级职称占3.58%;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IT、IC产业技术人员、重化工产业技术人员、传统产业熟练技工、中介产业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都不同程度地缺乏;人才集聚的条件仍需改善,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大,缺乏对高素质人才足够承载力。虽然宁波高等学校已经达到15所,但是综合研究型大学只有1所(宁波大学)。2007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6万人,与同类城市相比,处于落后位次。
3.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显示,2007年宁波科研机构竞争力指数0.147,在全国城市中排第34位,创新环境竞争力0.670,在全国城市中排第13位。宁波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并且尚处于培育阶段,总体研发能力亟待提高。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10.6%,科技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不足。2007年宁波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1.49%,政府有关部门科技投入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对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尚未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簇群。
4.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高。2007年宁波城市开放竞争力指数为0.626,排全国第30位,与其综合竞争力地位极不相称;在宁波的外国常驻机构、企业、人员较少,与外国的文化交流、科技、人才交流等滞后于杭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与国际物流中心城市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等。
(二)城市外部发展挑战
1.长三角一体化使区域竞争加剧。2008年9月1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长三角区域范围扩至沪苏浙2省1市全境得以明确,有助于打破原有的行政壁垒,长三角发展格局从“Z”字形到四边形再到网络式。从理论上说,这将有利于区域内城市发展更加均质,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但是,由于长三角地区自然禀赋比较相似,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区域内同类产品竞争的内耗过大而外部竞争力不足,影响了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产业同构”导致“恶性竞争”,各城市争相在税收、土地批租、吸引外资等方面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实行地域性限制,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打信息封锁战,导致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现象的加剧;不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外部不经济和外部负效应转嫁给其他地区,等等。
2.宁波与国内同等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近4年以来,宁波与相关城市竞争力比较如表1所示。指标分析表明,由于青岛、南京、厦门、苏州、无锡等城市竞争力排名明显前移或至少相对稳定,致使宁波市的排名相对落后了。这些城市大多与宁波属于同等规模,而苏州、无锡更是比宁波市低一级的地级市,却明显超过了宁波的发展速度。说明近年来宁波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趋缓,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创新发展理念,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寻求加快发展的“良方”。
3.世界贸易冲突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油价变动的风险增加,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对宁波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大规模定制(CMC)理论及其作用机理
(一)城市大规模定制理论产生的背景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企业的经营战略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到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路。大规模定制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制造领域中,最初是针对产品提出来的,目前这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逐步从实体的产品扩展到服务、信息等虚体领域。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这一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仍没有统一,但其实质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客户化服务与规模经济相结合,也就是将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实现成本和时间上的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所认可。
大规模定制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企业,但目前理论界已经开始将大规模定制与供应链研究相互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开始通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形式显现出来,肯德基、可口可乐等企业的背后实际就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实践证明,城市发展同样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与企业大规模定制的思想不谋而合,城市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和理念正是适应这一变化的结果。
(二)城市大规模定制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大规模定制是大规模定制理论的扩展和在城市研究和实践中的运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宗传宏博士在《城市发展战略新思路——城市大规模定制》(《软科学》200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城市大规模定制(City Mass Customization——CMC)是指为实现以城市资源整体优化的目标,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组成定制化主体,从城市的视角出发,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标准化、多样化、个性化相结合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城市整体上的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的目的。”城市大规模定制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然后才是技术手段。“以更广泛的客户为中心”理念是城市大规模定制的核心,其实质就是将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包括城市内部客户和城市外部客户,这一点与企业大规模定制的思路是一致的;良好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大规模定制的前提之一,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更加重要;标准化、多样化的产品、柔性化的资源和服务体系则是大规模定制的必要条件。一般大规模定制强调企业个体行为,使得企业的视角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往往无法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从“城市经营”的理念来看,城市大规模定制的主体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三者既可以作为供应方,也可以作为需求方,在不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角色是可以转变的。
(三)城市大规模定制的作用机制
衡量城市大规模定制成功与否的主要评判标准是价值标准,即经济和社会总体效益的极大化。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利益一致基础上,城市达到和谐发展,企业达到利益极大化,社会公众达到社会价值极大化的状态。城市大规模定制主要运用行政、市场、社会相结合的手段。“定制化产品”是广义的产品,可以看作城市内动态流动的各种要素,是实体产品与无形产品的综合。一般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人才流、品牌流等等。
城市大规模定制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城市大规模定制是一个反馈的链条,其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主体、两个层面和三个集聚。一个主体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构成城市大规模定制的主体,它们是实施两个层面和三个过程的控制者。两个层面就是供应层面和需求层面。在供应层面,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居于“供应商”的地位;在需求层面,则居于“消费者”的地位。三个集聚就是供应集聚、需求集聚和渠道集聚,是从更宏观的视角,通过三个方面的集聚,充分掌握更全面、更重要的供需信息。同时,通过聚焦资源流向,在城市范围内以极低的成本完成充分的资源配置。
图1 城市大规模定制作用机制示意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三、宁波实施城市大规模定制战略的公关对策
(一)优化发展环境 构建和谐城市
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基本要义。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城市就是要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社会有序、生活美好”四项基本目标。
1.经济繁荣。对宁波来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劳动力总体的技术结构和文化层次,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宁波在全省的领跑和示范作用,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2.生态优良。为了保持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宁波要继续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静”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生态保护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继续做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全面开展城镇绿化系统建设,改造旧城区时要留足、留好绿化用地。
3.社会有序。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健全,社会管理法规亟待完善,社会管理中的“缺位”现象亟待解决。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平安宁波”建设为重点,建设法治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4.生活美好。充分利用国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机遇,及时避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威胁,切实认清城市的优势和弱点。通过对比分析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考察宁波城市大规模定制的社会公众基础和资源条件,为制定宁波城市大规模定制的经营战略奠定基础。
(二)加快产业升级 形成完整的城市产业链
产业与城市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城市产业链,才能从大范围形成大规模定制的外部环境和定制标准。宁波应立足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在二产结构的升级换代、三产的大力发展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上做文章,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二产结构升级换代的主要着力点:一是以石化、造纸、钢铁、能源电力、汽车、修造船等为主,以港口为依托,以石化工业为重点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型临港重化工业;二是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改造传统装备业和制造业;三是重点培育扶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新兴文化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城市品牌
1.发展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灵魂。第一,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妥善对待古建筑。宁波拥有以天一阁、河姆渡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梁祝、蒋氏故里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国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发展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事业无疑是一条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好的出路。第二,大力弘扬宁波传统商帮文化。发扬宁波历史上敢于冒险、创新的传统,激发民众创业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积聚,使宁波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的大本营。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第三,做大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文化含量很高而且会越来越高的经济,因此,它需要文化科技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文化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健全严密的法制。
2.塑造城市个性,提升城市魅力。第一,突出“水”的特色。水体是宁波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特征。建设好三江口、甬江两岸、甬江口、滨海地带、东钱湖、月湖及内河,突出水的景观特色,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个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形象。第二,突出“商都”氛围。与港口同时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宁波帮”,创造了“无宁不成市”的辉煌历史。随着宁波港进一步发展,宁波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外贸和对外交流城市。因此,在规划布局和建筑特色方面要注意营造“商都”氛围,与城市特色相协调。第三,突出“中西合璧”。灵桥和天封塔是宁波市标志性建筑。天封塔反映了宁波悠久的历史,灵桥体现了宁波地处滨水地区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也浓缩了宁波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灵桥和天封塔仍然可以作为宁波的标志性建筑,今后应加强宣传推广。
总之,宁波城市形象建设应充分发挥以水为特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的优势,突出“商都”氛围,“中西合璧”,以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山水城市建设为城市总体建设思想,构架城市景观基调与特色。
3.找准城市定位,打造城市名片。城市的定位要综合考虑地理优势、历史沿革和发展潜能等因素,基本方法分为规模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等。纵观国内外著名城市品牌的成名过程不难发现,打造城市名片就是因地制宜开拓关联性、构筑有效性的过程。在确定城市名片时,对资源优化的科学评估和准确的产业定位至关重要,一个独特的定位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最佳名片。综合考虑宁波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我们提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全面打造宁波城市名片:第一,国际大港——宁波港;第二,东方商埠——宁波帮;第三,时尚水都——宁波景;第四,品牌之都——宁波装;第五,爱心包容——宁波人。
(四)创新管理理念 加快城市发展
1.创新城市管理理念。(1)树立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城市管理新理念。(2)树立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的城市管理新理念。(3)树立统筹城乡的城市管理新理念。(4)树立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新理念。
2.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职能机构的权限划分与相互关系,建立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衔接、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补充的网络型组织管理机构,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整个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
3.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行机制是否先进高效,必须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着重建立完善依法管理、市场竞争、评价监督、公众参与等“五个机制”,建立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NGO) 增强全体市民参与意识
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润滑剂,在供应、需求信息集聚和渠道集聚方面是对市场的补充和完善,在城市大规模定制中是必不可少的。宁波的非政府组织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相关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我们应在总结成绩,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保护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权利和创新能力,并在机制上鼓励公众和企业对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投资和捐赠,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提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程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城市发展,人人支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城市大规模定制是突破我国长期以来二元化结构中的体制机制,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大规模定制作为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将在应对城市发展危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宁波市的实证分析,我们提出了实施城市大规模定制战略的对策建议,既是对理论价值的印证,也期望对加快宁波城市战略发展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