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地理试题“中心题”分析及回顾_地理论文

2006年地理试题“中心题”分析及回顾_地理论文

2006年文综卷地理试题的“中心问题”分析及复习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地理试题论文,中心论文,年文综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在认真研究全国各地的地理试卷时,深深体会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测试为重点”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在试卷中得到广泛体现。本文结合《2006年考试说明》,以2006年全国文综Ⅰ、Ⅱ卷和北京市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为依托,综合分析2006年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的“中心问题”,希望对2007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中心问题”综合分析

“有用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向来是文综卷地理试题考查的核心内容。为此,文综卷地理试题多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006年文综卷试题沿袭了这一命题思想,把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引入试题,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获取图文信息,应用图文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践价值。表1为全国文综Ⅰ、Ⅱ卷和北京文综卷中地理试题的选材(中心问题)情况。

表1

题组或

题号 全国文综Ⅰ卷 全国文综Ⅱ卷北京文综卷

20世纪80年代

我国三类粮食的

香港劳动力密集型西经170°附近3

第1组种植面积柱状图

制造业大量迁入 个观测站水温随深

内地度变化曲线图

全球不同纬度多

4地3月21日到

第2组年平均雪线高度、气

6月30日的日出时 北半球易形成台

温、降水量分布图 间图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世界某农产品的

第3组4个国家的能源产地、产量及贸易情 理想土壤的组成

消费状况(表)

况图模式变形图

2004年10月哈

第4组尔滨日偏食的图文 我国某地区1月、

资料 7月等温线图

第5组 中国《中长期铁

路规划》

沙尘暴及我国华

北冰洋海冰融化

36题 北地区沙尘暴的图文

速度加快及其相

我国某地区柑橘

资料 关图 冻害分布示意图

37题 某国家略图(泰

国的迁都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后奥运会

39题 清政府开放的通商

口岸分布图

青藏铁路铺通,并 山区和平原地区

40题 计划于2006年7月 村落的区位条件和

1日试运行土地利用状况

从表1的统计可知,2006年文综地理试题涉及的“中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地理试题的时代性

2006年全国文综Ⅰ、Ⅱ卷和北京文综卷地理试题所涉及的众多“问题”中,多数“问题”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社会的热点问题(见表2),试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中心”(背景素材),突出考查考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相关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展现了地理试题的时代性,实现了地理能力考查的目的。

表2

试卷类别 中心问题热点问题

沙尘暴及华北地区沙尘沙尘暴

全国 暴的时间变化统计图

文综Ⅰ卷 哈尔滨的日偏食 哈尔滨的日偏食

4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 能源问题

费情况

青藏铁路铺通,并计划于 青藏铁路

全国 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文综Ⅱ卷 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 全球变暖

加快

某国首都的搬迁 泰国首都的搬迁问题

铁路快速客运通道部分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

北京 站点分布示意图

文综卷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2005年台风多发,且损

分布示意图 失严重

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

例如,北京文综卷第2组选择题(2~4题)。本组试题以2005年的热点问题“台风或飓风”为“中心问题”,以“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为情景(背景),突出考查了考生对与“台风”相关的原理和危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道试题的设问有层次,且联系紧凑,主干知识明确,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侧重能力考查”的命题思想。具体分析见表3。

表3

题号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获取图上和题干

考查 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获取图文信息,印度洋季风洋流

重点 的能力(判断日界分析影响美国的的成因、太平洋中低

线附近易形成台风台风(飓风)的发 纬洋流的性质等

海区的北界)源地

台风形成在热带世界海陆分布;洋

教材 或副热带海面温度美国的经纬度 流的分布规律及其

回归 26℃以上的广阔洋位置和海陆位 成因;洋流对渔场区

面上置等 位的影响等

联合国2005年世界气候会议发布,2005年有记录以来

热点 气候最糟糕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最

背景 剧烈;大西洋飓风肆虐(如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加勒

比海水温最高等。恶劣的气候已使2005年成为有记录以来

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2.来源于地理学科的主干基础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知识的主干性

本类问题主要直接或间接来自地理学科中的主干基础知识,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及阅读图文信息、应用图文信息、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展现了地理学科的主干性基础知识,明确了地理学习的重点。表4为3套试题中所涉及的与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主要“中心问题”。

表4

试卷类别 中心问题 主干知识

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

全国 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 全球气温、降水的分布

文综Ⅰ卷 布图 规律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 我国重要城市的位置及

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图 其区位因素;铁路干线的

分布

世界某农产品的产地、产世界某农产品的产地、产

全国 量及贸易情况图量及贸易情况

文综Ⅱ卷 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 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

温线图分布、成因,气温等值线的

判读与分析

理想土壤的组成模式图 土壤、遥感技术、土壤的

合理开发利用

北京 山区和平原村落的分布 山区和平原对聚落和土

文综卷及规模特点;土地利用状地利用的影响

况等

例如,全国文综Ⅰ卷中的第2组选择题。该组试题以“雪线高度”这个概念和“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考生对“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分布规律”的整体把握情况,及考生对多维坐标图的判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气温、降水分布”都是《大气》单元的主干基础知识,试题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同时又叠加了与两者联系密切的“雪线高度”(影响雪线高度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全球分布规律,既体现学科主干知识,又超越学科主干知识,但又不超出《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试题图文呈现简洁明了,图形设计独特,设问有层次,试题之间的关系紧凑,是一组优秀的地理试题。

3.既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又体现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该类“中心问题”,既来源于社会热点,又来源于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重点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利用主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全国文综Ⅰ卷中的第1组选择题。该组试题以“我国4省区3种谷物的种植面积柱状图”为背景,突出考查了考生对我国3种谷物分布规律和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掌握情况。该题既可以看成是“三农”背景下的“粮食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围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这一主干知识而设计的一组试题。

二、对2007年高三地理复习的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感受到,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无论其“中心问题”是来自社会热点,还是来自学科主干知识,其考查的最终目标都为:对知识而言,重点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等阐释、说明、评价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对能力而言,就是《考试大纲》所要求的4项基本能力。为此,高三备考复习就必须做到:

1.夯实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掌握程度,并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此,只有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可能谈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考生要自己体会、理解基础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在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要求,重新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单元(章)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甚至文科3科的知识结构。为此,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知识点结构”做起,踏踏实实地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结构”的质量,构建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再一步一步向节、单元(章)、地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的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重点是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中心),将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题复习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相似知识的整合 如等值线专题将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时线、等震线等不同等值线图整合在一个专题;区位因素专题将农业、工业、城市、港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整合在一个专题等。

(2)核心知识的辐散 如河流专题以河流为核心,分别建立河流与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旅游等方面的联系,这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过程。

(3)以区域为载体 区域的选择多种多样:①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区域,这种区域往往能够承载较多的主干基础知识和足够的“能力”,通过复习可以对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重组和迁移,突出复习重点和难点。如长江流域专题,可对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整理。②选择家乡为背景进行复习,一方面关注家乡的地理概况,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的学习理念,与高考地理试题的“中心问题”吻合,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通过用所学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等对家乡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可以进一步落实所学基本知识,训练基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北京市地理专题,或某省区地理专题等。③选择社会热点区域。社会热点往往直接或间接成为高考试题的背景素材、中心问题,高三复习的后期,地理教师和同学们也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区域来进行专题复习。其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等对热点区域的一些地理问题、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反思和评价,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各种相关能力。例如,台湾省专题、中亚专题等。

2.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使所学知识“活”起来

高考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中心问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为此,高三复习也应该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等引入课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以这些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素材,训练学生有效获取图中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意识等,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准确把握复习的大方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中心问题”之间的关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是根本,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目的(方向)。而盲目追求“热点”,花费过多的时间寻找热点材料,编制热点问题,而不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最终只会事倍功半。

标签:;  ;  ;  

2006年地理试题“中心题”分析及回顾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