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在大变动中走向21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走向论文,大变动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即将结束,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在这个历史时刻,中外许多学者,都在对未来的世界进行种种预测。我们发现,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动,其中有些变动不是暂时的、短期的现象,而是带有长期性、阶段性的。把握和研究这些重大变动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展望下个世纪世界的发展前景。本文仅以西方世界经济为重点,对这些变动,进行简要阐述。
一、西方经济开始进入又一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90年代初,西方世界经济发生了一场新的衰退。现在衰退已经结束,开始了生产的又一次周期性增长。与此同时,西方经济也进入了又一次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他根据自从1789年到1920年这一百多年的资料,证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不仅存在着大约为期10年的再生产周期,而且还存在着为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周期由各为大约25年的下降和上升两阶段构成。康氏的这个学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但是在当时,他并没有对这种现象从理论上予以论证。又因为到他那时为止,长周期也只重复发生了两次半,还不足以说明这是一种必然的、带有客观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它也只能把他的观点,作为一种假说提出。从那以后,长波理论的研究,在苏联就被视为禁区,康氏本人也受到政治迫害。因为在苏联,人们认为这种学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认为资本主义只能一天天走向衰落和死亡,不能有长期波动。但是这个学说,在西方学术界,却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长周期现象确实存在,有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长波存在的学者,对其解释也各不相同。其中有名的是本世纪3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得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和70年代E·曼德尔提出的资本积累理论。前者把长波的动因归结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动力又是对利润的追逐;后者认为长波的根据在于资本积累或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虽然说法不一,但他们的研究和讨论,对揭示长波的实质及其成因,是有益的。再加上自从这一学说提出至今又已有70多年,人们掌握的实际资料更丰富了,这些资料证明长周期在继续重复出现。因此,包括我国一些学者在内的更多学者,倾向于肯定长波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个人也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从理论上看,上述熊彼得和曼德尔等人的论证,都有一定的根据;从实际上看,自从1789年迄今200多年的历史,大量实际资料确实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已发生了四次长周期波动。最近这一次是第二次大战后至今的50年。从战争结束、西方经济恢复后到1973年的大约25年,是这次长波的上升阶段,从1973年到1994年的20多年,是它的下降阶段。而从1994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又开始进入一次新的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个阶段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这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仍然认为,资本主义的长波并不存在,而且认为,西方经济在90年代初这次衰退之后,将一蹶不振,发生长期萧条。这种看法是缺乏充分根据的。我们认为,目前已开始了长波的上升阶段,这并不仅仅是从过去历史的经验中作出的简单推断,而且有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当然,说西方经济进入了长波的上升阶段,并不意味着它已不会再发生周期性衰退,也不意味着它不再有种种困难和问题,相反,诸如大量失业,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债务沉重,金融波动,外贸失衡等等问题,将仍然存在。由于有这些问题的困扰,特别是由于西方国家要时刻防止通货膨胀的恶化,不能放手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会很快,估计今后西方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不会高于3%。这与过去七、八十年代的情况相差无几。这个新长波的上升阶段,主要表现为由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所带动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经济信息化的加强,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资本的新的扩张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等等。事实上,所有这些现象,近年来都正在一一显示出来。
二、向信息经济的转变
在近代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总的说来,在不断加快同时又有波动,有时发展较缓慢,有时则急速发展,形成科学技术革命。第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发生新的革命,而且在五、六十年代,掀起高潮。但当时的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并形成新产业的,主要是合成化学、半导体、喷气技术、核技术等。到了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大受影响,进入低潮;80年代后,滞胀已经基本过去,在新的条件下,科技革命又开始出现新的高潮。其主要内容已经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等等高科技。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新高潮,已经或正在促进一系列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并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
关于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概念,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早已提出。如《大趋势》一书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提出,早在1956年,美国社会已是信息社会了,因为那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正在急剧缩小;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下降;唯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前二者。他说:“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①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提出发达资本主义正在越过工业社会阶段,进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这种社会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从生产上看,就是从产品生产转为服务性活动;从技术上看,主要技术已不是工业技术,而是信息技术,等等。这些学者都对“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他们仅从技术和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的变化,这当然是片面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大发展,也会使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发生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由生产力的发展而使经济发生的这种阶段性变化,虽然不是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但也有其重要意义,值得特别重视。这些学者在若干年前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将从工业经济转变到信息经济,是颇有预见性的。目前西方经济正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现象,说明信息经济正在成为现实。这些新现象主要是:
1.在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包括集成电路、软件、电子计算机、个人电脑、传真机、光缆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正在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据预计,1995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将达到8500亿美元,1996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超过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传统产业,成为最大产业。当然,那些传统产业,并不是衰落了,而是正在以信息技术加以改造,从而面貌全新。
2.西方各国,正在大力开展名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以便把成千上万各种用户由光缆连结起来,通过数字、文字、图象、声音,向他们提供所需各种信息。这将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以企业来说,企业的规模不一定再扩大,企业的管理机构将大大精简,管理方式将发生变革,现代化中小型企业将大量涌现,更多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企业。
3.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将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新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技术素质,不适应这种要求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将被淘汰。
4.信息经济是效益更高的经济,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来,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再大大提高,是困难的。但信息经济的到来,使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成为可能。事实也是如此。例如1990年以来的近3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以2.5%的速度增长,是1970-1990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在西方经济不会更快增长的情况下,在经济的增长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5.在信息经济中,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将进一步相对减少,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将逐步增加。生产领域也将逐步扩大,从宏观上扩大到海洋深处和宇宙空间,在微观上深入到生物基因和物质构造的更深层,以获得新的资源和能源,生产出更新的、质量更高的、性能独特的新产品。
6.信息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将逐步由现代信息网络联接起来,这也将为跨国公司的活动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讯条件。
总之,信息经济将是一种新型的、比工业经济更高级的经济。但是,应该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种种新的矛盾,如利益的重新分配,信息技术的新的垄断,结构性失业的增加,新旧产业部门的消长等等,因而难免发生种种社会冲突和斗争,也难免遇到种种阻力和障碍。但无论如何,这一大转变是历史的必然,它必将进行下去。
三、经济改革成为世界性浪潮
经济的发展,总是要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某种变革,人们不是自觉地进行这种改革,就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先后进行过某种经济改革。80年代以来,改革已成了世界性浪潮。不同国家经济改革的内容、重点、步骤有所不同。这里着重说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改革。
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所以它的改革不是什么经济体制的根本改变或“转轨”,而是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更好结合点和结合方式的问题,也是力求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利益某种平衡的问题。所以它们的经济改革,主要表现为经济方针、政策的调整,当然也有某些局部的体制改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政府对经济实行有目的、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调节和干预,历史并不太长。如果从30年代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算起,不过60年;如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算起,则只有40多年。在这期间,西方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从方针和政策上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的学说作为理论指导,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即采取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和放宽信贷等办法,促进经济发展,以图缓和和消除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同时稳定物价,平衡收支。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确实较快,但政府持续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也种下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等消极因素的根苗。到1973年,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下,形势终于发生全面逆转,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剧增、通货膨胀恶化、物价大涨相交织的所谓“滞胀”局面,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西方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那套作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英美当政者带头,转而推行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主张,采取紧缩货币供应,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税收,以便增加企业投资,同时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或民营化)。这套方针政策统称之为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这是西方经济政策的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对西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某些效果,主要是,整个80年代,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受到了抑制。但经济增长仍然迟缓,政府财政赤字加速扩大,国内债务不断加重,普通居民群众的收入没有多少增加,到了90年代,一场新的经济危机袭来,政府无力对付,这套新保守主义的方针政策也走到了尽头,又非进行新的调整不可。
1992年美国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又提出一套新的政策措施,日本和欧洲各国,面对新的困难和问题,也都在制订新的方针,寻求新的出路。它们的目标集中在减少财政赤字,减少失业,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增加经济活力,以应付冷战后时期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适应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要求。具体作法是:减少政府财政开支,特别是美国,因冷战已经结束,有可能较多地减少军费开支;调整某些阶层和某些公司税收;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改革,这在所谓“福利国家”的欧洲各国,更是当务之急。因为那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特别庞大,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早已难以为继。在美国和日本,也在着手改革医疗保健制度,减少这方面的开支;在劳动工资方面,各国将继续实行控制工资增长的改革,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竞争力。美国一些企业正考虑实行更“灵活的”雇佣制度,如增加临时雇工,同时实行更有“伸缩性”的工资制度;在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即论资排辈),受到怀疑,并正在寻求破除这种传统制度的新途径,以便为经济注入“一股活力”。为了适应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要求,各国正在尽量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千方百计促进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开发,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成长,与此同时,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劳动者的重新培训。
可见,西方国家这次经济方针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既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又不同于新保守主义,而是介乎二者之间。这次调整和改革,是在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针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行的,又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经济竞争趋于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带有更强的实用主义和更大的紧迫性,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
但是,这次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都涉及广大阶层居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是十分困难的,每前进一步,都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围绕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每个问题,不同政党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都要进行一番斗争。但是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必将进行下去。
四、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二次大战后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首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经济力量开始有所加强。众所周知,战后长期以来,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相对削弱,而日本和德国,则相对增强。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有无可置疑的绝对优势地位,起着统治和支配的作用。但随着日本和西欧的恢复和重新发展,美国的优势不断减弱,它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从50年代初的大约45%下降到70年代初的25%。它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更是大幅度下降,而且出口顺差不断减少,到1971年竟转为逆差。由它带头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终于垮台。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再有明显下降,大致保持在22-25%的水平上,但它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国内债务不断增加,到1985年,对外也大量负债,从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一直高于美国,它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投资额迅速增加,成为大债权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也逐渐接近美国。
90年代的经济衰退结束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美国的经济力量又开始有所增强,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实力削弱的趋势得到扭转。近几年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日欧;1994年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美国一系列重要产品,特别是芯片等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提高;汽车、钢铁等产业经过技术改造,竞争力增强,重又夺回失去的阵地。这个新的转折的发生,是由于新的历史条件给美国带来更加有利的机遇。一是冷战结束,美国有可能集中更多力量发展经济;二是美国的科技力量雄厚,信息技术占世界领先地位,在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中,走在前面;三是在经济改革中,虽然美、日、欧都有难题要解决,但日、欧的困难更大,且举步维艰,落在美国后面;四是美元汇率的下降和日元、德国马克的升值,也对它们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
当然,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美国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着它的经济发展的重大消极因素,如储蓄率和投资率过低难以扭转;而日本,从过去的经验看,它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对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它不会就此一直衰弱下去。但是,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它过去那种赶超美国的势头将有所减弱。
其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距将发生新变化。在50年代至70年代,获得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曾显示了它们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经济快速发展,有些国家的经济先后“起飞”,并逐步缩小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受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阻碍和限制,不少发展中国家自身也有领导失误、政策失当之处。80年代,它们普遍陷入以债务危机为主的空前严重的困境,经济停滞、后退,对许多国家来说,这10年是“失去的10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进入90年代,有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改革初见成效,债务负担有所缓和,经济开始出现新的起色。1990-1994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3.5%左右,其中1994年为5.5%。据国际经济组织预计,到本世纪末的几年内,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达5%或更高些。超过发达国家近一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世界所占比重将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趋于缩小。发展中国家迎来了经济振兴的新时期。但应该看到,由于发达国家在向信息经济转变,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阶段性的。
但是,发达国家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历史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凡是能抓住这个机遇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加速发展,甚至实现“蛙跳式”跃进,迅速赶上去。某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大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具有有利条件,正在加速发展的其他一系列发展中国家,都有实现这种跃进的可能,而失去这一机遇的发展中国家,就只能更加落后。
以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现象、新趋势,使世界各国按经济水平排成一个长长的序列,最前面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后面的是最不发达国家,中间分布着水平各不相同的各类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前苏东国家。而居于不同位次的国家之间差距有的在缩小,有的在拉开,变化多端。世界经济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了。
上面列举的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些重大变化,并不全面,有些同样十分重要的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领域的扩大等等,因论述已较多,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些变化的继续发展将在下世纪世界经济面貌的塑造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对这些现象应该进行跟踪研究,以求不断加深认识。(1994年11月稿)
注释: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