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建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科技总量、科技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构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要素。特别是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日益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和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IMD) 的多项研究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价。根据IMD提供的年度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居中游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数量方面增长很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1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继续增长,科技论文64526篇,占世界份额为4.4%,增幅为29.9%。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继1999年超过俄罗斯后,又超过了意大利和加拿大,首次居第6位(表1)。位于我国之前的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从国内专利申请和受理量来看,2001年分别达到16万余件和10万件,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263%和364%。近年来,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成功,13.1万亿次并行机研制成功,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还有神州号系列飞船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许多科学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长很快,但科技论文创新含量不高,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英国、日本也都在8%上下,而中国仅占3%左右,在世界排第8位(表1)。更重要的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来看,SCI收录的我国论文被引用率1.5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3.47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不够,在关键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与美、英、日、德等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表1 200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

2001年

  科技论文数

科学引文索引(SCI)

数量 64526 35685

增幅 29.9% 17%

占世界份额

4.4% 3%

在世界排位

第6位 第8位

技术知识生产的最重要指标是专利数目及其类型,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专利是由各个国家自主授予的,很难进行全世界范围的比较。但我们可以从中国国内和美国国内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进行分析。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中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2001年,外国人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总数的1/2和2/3。特别是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因此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数就成为衡量技术知识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美国国内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是2000件,外国企业申请200万件(表2)。有数据显示,1971—1990年的近20年间美国的机构和个人在本国获得的专利数目没有大的变动,每年接近10万件;日本与德国在1970年代相似,每年获专利近1万件,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迅速增长,开始接近美国;韩国从1980年代初开始直线上升,目前已接近德国每年近1万件的数量,十分引人注目;而中国每年在美获得的专利数量仅在百件左右。

表2 专利数目

年代

 国别

中国企业申请 外国企业申请

1985—2002年

中国国内

2.2万件

  14万件

1971—1990年

美国国内

2000件200万件

二、中国科技投入( R&D) 的国际比较

R&D经费是指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活动的经费。

首先,从研究开发投入规模看,中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一是绝对数量小。尽管1990年代以来我国R&D经费呈增加的态势,但是到2000年,也只有125.6亿美元,不及韩国的一半,是美国的1/25。二是占GDP的比重低。美国在1960年代R&D经费就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日本和德国也从1960年代R&D经费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5%,韩国1990年代超过1.3%。根据IMD的数据,中国R&D经费占GDP比重在1992年至1990年代后期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0.79%下降到1996年的0.6%,其中199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到1997年回升为0.64%。1998年又降为0.48%,在21世纪初稳定在0.7%左右(表3),在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4位,距世界发达国家的R&D经费占GDP的2%~3%相差很远,只略高于发展中国家0.6%的平均值,但仅相当于日本1950年代末(0.65%)、韩国1970年代末(0.66%)的水平。

表3 2001年研究开发(R&D)投入规模

(美元)

国家

总量(2000年)

占GDP比重

中国

125.6亿元

  0.7%左右(21世纪初)

韩国

260.3亿元

  1.3%左右(1990年代)

美国

158200亿元

 超过2%(1960年代)

其次,我国R&D经费结构失衡。主要表现是R&D经费投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没有成为R&D活动的主体。在R&D经费来源上,发达国家(除法国外)来源于企业的R&D经费都在50%以上,而中国在35%左右。在R&D经费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由企业执行的R&D经费比重都在60%以上,根据科技部的数据,我国由企业执行的R&D经费比重只有43%。但是,根据IMD的估计,我国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到63%。即使如此,也远低于美国和韩国的水平。

R&D经费投入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投入,二是企业投入,三是其他投入。三者中主要来源是政府和企业投入。我国R&D经费投入不足,首先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较低,尽管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到2001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只有26%,这个数字不仅低于法国的37.9%、德国的30.5%、英国的34.8%、澳大利亚的36.1%、美国的28%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埃及的35.7%、巴西的28%、韩国的26.9%等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太低,所以要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在实际中往往难以落实。其次,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投资是R&D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投入占总量的60%左右,而我国企业的投入不足40%。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关系还没有完全厘清,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现代企业制度还没建立起来。

三、中国科技人才状况与国际人才竞争态势

我国人力资源在绝对数值的比较上,居于世界前列,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相当;但在相对量的比较上,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002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总人数超过89万人,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居第一位,为91.9万人;但若按每万人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美日德法等国。更为重要的是,从人均占有经费看,中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2000年中国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年平均经费为1.2万美元,而韩国是8.9万美元,日本是15.8万美元,中国分别是韩国的1/3不到和日本的1/13(表4)。投入过低,大大影响了我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效率。

表4 中国与日本人力资源比较(2002年)

国家

研发人员数

研发人员年均经费

中国

 89万  1.2万美元

日本

 91.9万 15.8万美元

人才竞争还突出表现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高科技人才培养与争夺上。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是世界人才争夺战的主要发动者,更是吸引人才的最大收益国。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简化签证手续,设立研究机构,提供优厚待遇,发放绿卡,提供高额奖学金,吸引国外留学生。据美国官方统计,1980年代以来,每年有6000名以上的其他国家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2000年,美国对外国科技人才发放的签证高达12.5万人,其中印度占46%,中国内地占10%。全球现有的600万软件技术人员中,200万在美国。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占32%。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未来5年美国将需要100万名软件专家和47.5万名电脑专家,但本国大学只能提供33%。西欧与日本也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延揽人才,美欧日均以各种手段吸引外国专业人才或留学生。它们不但相互进行着激烈的人才争夺,而且将引人目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有些亚太国家开始变“防守”为积极“进攻”,主动向外伸手,延揽国际人才。据了解,韩国为吸引国外人才,正在计划筹建高等研究院。同时,韩国还与外国和国际组织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吸引外国和国际化人才到韩国工作。此外,韩国通过与相关国家签订协议聘用国际化人才。另外,韩国还采取措施吸引国外留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2000年获得奖学金的留韩学生达到1000名,自费留学生从1995年的1500人扩大到2000年的近万人。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但从独立以来,印度一直重视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各种创新科技人员的培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库之一。从196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投资创建了“科学人才库”,负责接纳愿意回国工作的印度人。印度在主要发达国家都建有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尤其重视那些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难题的人才。从1960年代初起,印度计算机软件业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强劲增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据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00亿美元。印度软件业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印度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泰国则实施了一项名为“智囊回流”的计划,政府派出一个工作小组广泛会见泰国科技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他们回国。

在新加坡,主要的科研机构已聘请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专家、学者作为负责人,而政府则按照欧美国家的水平付给工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也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点人才争夺对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有近60万,而学成回国的不到1/3,特别是尖子人才更少。近年来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汇聚了中国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精英,带来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溢出效应,但同时,也对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溢出效应,避免顶尖人才的单向流出,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四、增强科技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重要转变,关键是要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为此,笔者参考国际先进科技体制和政策的经验,对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增强科技竞争力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1.坚持创新能力建设与构建体系内外相互联系并重的建设方针,大力加强我们的科技创新力。在科学方面,大力提倡原始性创新,将传统的学科政策转变为创新政策,改变大而全的布局思路,优先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学家和科学团队加入国际先进行列,优先支持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高度重视公益型科技研究与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确保这些机构在中国下一步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在技术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前研发合作,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模式,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少数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2.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采取新的人才政策。要坚持德才兼备、立足培养的原则,对于那些立足国内、具有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科技带头人给予重点支持;调整引进人才的政策思路,加快现有人才的国际化,在继续欢迎广大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基础上,从以提供相对优厚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主,转向以在平等竞争前提下提供发展机会为主,按需引进,竞争择优,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充分承认创新人才的价值,建立符合人才市场价值规律的高级人才分配制度;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

3.坚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继续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创新,将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首先,通过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产权结构的效率,使依靠技术创新和加强创新管理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要明确自然人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地位,消除“知识产权虚置”的现象,推行技术入股、期权等分配方式以保障技术创新者和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收益。第三,要通过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通过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方式,在激活国有资产的同时加速技术创新的扩散,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第四,对国有企业实施的政策激励工具也要创新。例如通过改革税收制度,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等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通过发展一批国有的高新技术先导企业,使他们发挥技术创新的示范效应,使民营、私营企业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之,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国有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于技术创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技术创新。

4.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在投入的方向和方式上,要在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全社会分层次、多元化、良性循环的科技投入机制,保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公共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是国家财政的战略性投入,应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和竞争前科技领域,重点放在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科研基地等方面。在竞争性领域,可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必要的利益机制等途径,激励企业自身,积极自觉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在驱使政府的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投入比重,使其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资金投入的重要主体。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杠杆,鼓励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5.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在加强和保护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分享和吸纳它们的先进技术与成果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各种技术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新产品技术标准等一些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流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

6.推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既需要建立健全扶持和引导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又需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个长期的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应该着力宣传那些历经挫折而矢志不移地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去创新,去追求成功。

标签:;  ;  ;  ;  ;  ;  

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