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主义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人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个人主义”,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归纳起来无非如下几种。一种认识不同意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挂起钩来,认为个人主义主张人是目的,人人平等,强调个人价值、个性自由,这都是人性解放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一种价值观。而且认为个人主义中许多内容,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很有利。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原则有所不妥,但作为人生价值观却是可取的。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挂起钩来,认为个人主义虽然并不等于利己主义,但至少包含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都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价值的至上性,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在总的价值目标上最终走向一致。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作为一个概念,其产生并不是同步的。个人主义思想应当说早在古希腊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中就已有所包含,但作为真正的思想体系迅速成熟起来,还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启蒙运动,最突出的问题是封建专制和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剥夺。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就是在反对这两种压迫的斗争中应运而生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凸显的是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不是等级贵贱。这些思想在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也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中世纪压抑专制达到了极端,在反对这种极端时,资产阶级思想家在针锋相对的批判中,免不了带有相反极端的性质。比如,当时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在其《巨人传》中,描写了一个修道院的生活,以此表达他所理想的社会状态和生活原则。在这个修道院里唯一的院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由此可见在资产阶级最初发展阶段,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一起,形成了一种以人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的观念思潮,但同时也夹杂产生了一些极端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差不多从一开始,个人主义思想就是从两个层面上被表现着。有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典型的如英国的霍布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论证利己主义的合理性质。在西方,霍布斯的利己主义常被称之为“急进的个人主义”。也有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这种急进个人主义,给个人主义注入了更广泛的内容,但大多数启蒙思想家在根本上仍是以利己为出发点和目的的。可见在资产阶级早期思想中,个人主义是同人道主义思想一起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这时期并无准确的“个人主义”概念,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交织在一起,两者之间难以准确划清界限,应当说,人道主义思想中提出的人是目的,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解放等等,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天也仍有合理因素。但在这种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交织的思潮中发展出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却是十分危害社会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随着个人主义的日趋体系化,人们对个人主义也越来越有新的认识。“个人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就是在这种时候提出来的。
“个人主义”作为一个概念,人们普遍认为首见于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托克维尔创造使用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概念,来表示一种同利己主义(egoism )相区别的思想体系。
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界说的:“个人主义,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创造这个词的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把它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使人们仅仅关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种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道义上是平等的……”
在《美国科林大百科全书》中个人主义是这样表述的:“个人主义概念,首先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常常是被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用来描述个人利益的罪恶和反社会冲动的,而在英语中,这个词最初是指美国人所崇尚的利己主义社会哲学。并在罗尔文·瓦尔多·埃默森写于1835年的一篇文章中率先得到使用。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以一种轻蔑的口气使用这个词,暗示了一种与自私相类似的对社会的威胁。然而,埃默森和其他一些美国人都从正面使用这个词,用来表示一种对个人第一的乐观信仰。”
上述两种权威界定在下述几点上是一致的。一是个人主义在西方也被认为含有多方面内容,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它明确表达,在价值根源上,个人主义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是目的,个人第一,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种理论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逻辑关系,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它不仅将个人视为不依赖社会即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实体,而且认为社会、国家是个人发展的枷锁。二是表明“个人主义”作为概念提出来时,原本含义是指一种利己主义思想。
所以,个人主义包含的内容尽管远远大于利己主义,但由于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立于个人一己价值之上,这就和利己主义在价值原则上很难划清界限。个人主义在最终价值原则上和利己主义走向一致,它最终导致利己主义。正因为如此,“个人主义”最初被提出来时,这个词主要指代当时被认可的利己主义思潮。
个人主义导致或指代的利己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显示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所以,个人主义在西方进一步系统化、明确化的同时,对它的信仰危机和批判也随之开始更多地出现。
西方个人主义的信仰危机19世纪末就出现了。在19世纪末,法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心态: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健康,而是意味着社会病、社会失调、社会反常以及社会空虚感。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高举着个人主义大旗进行的。在它摧毁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同时,也给法国人留下了社会解体的印象。法国人对个人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从大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破坏中反复思考中产生的。
在美国普遍发生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从经济大萧条开始的,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中造成的自由竞争,最后到了无序的地步而发生经济危机,大萧条使美国传统的个人主义观念大受挫折。1933年美国总统胡佛提出重振“彻底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最终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对个人主义的信仰。
美国哲学家杜威写了《新旧个人主义》,分析批判了个人主义的过时内容及其弊端,在没找到一个恰当概念的情况下,用“新个人主义”一词作为对旧个人主义缺陷的弥补替换。尼斯贝特在他《一部偏见的哲学词典》中说,在19世纪谈起个人主义信念,使人想到的是开发西部边疆、拓荒探险的开拓精神,今天对个人评论信条的阐述,却只能使人想到在社会中被异化的人们:孤独胆怯的老人和盗窃犯、恐怖分子;它使人们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利益汇集而成的社会团体变成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沙砾场。若从最坏的方面看,个人主义是一片被孤独邪恶及以掠夺为生的人们所占据的热带丛莽。美国学者佛·卡普拉说,人类这种只顾个体不顾社会,只顾片面不顾全面的错误的生存法则,给人类自身造成的祸害用“瘟疫”一词尚不足以描述其严重性。(《转折点》中文版,第15~39页)尼斯贝特则指出:“个人主义学说,作为一种信仰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它违背多少时代的睿智,实际上是违背了一般常识。”(尼斯贝特《一部偏见的哲学词典》中文版,第185~186页)
总之,西方思想家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个人主义和社会有序组织原则的矛盾,看到个人主义使得社会合作成为不可能。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信仰已普遍开始动摇。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两个层面的词汇,但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包含并导向利己主义却是不争的事实。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原则,是不可能成为符合社会本质要求的价值原则的。对个人主义要分析清楚,既不能把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个人奋斗当作个人主义来批判否定,也不能因为个人主义中包含有人道主义精神而模糊了其利己、自我中心的实质。许多人把以人为中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思想当作是个人主义的内容而大加褒扬,殊不知这些更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而且,以人为中心、人是目的,表达的是对神性主义的反抗。
个人主义的实质在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最高目的原则,在根本价值目的上和利己主义走向一致。而强调人是目的,凸显人的尊严、价值,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人性,这一切与其说是个人主义概念的表达,毋宁说是人道主义的精神内容。在今天,资产阶级提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仍有许多表达人类解放愿望的合理内核,是我们可以分析接受的。然而,表达个人价值至上,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应当给予批判的(这一点西方思想家已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至少,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原则、导向,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