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制度建设中科学坚持公有制_公有制论文

在新制度建设中科学坚持公有制_公有制论文

在新体制建设中科学坚持公有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新体制论文,科学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确立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

邓小平十分强调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重要原则,把它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据与依托。

要真正发挥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基础与依托作用,必须科学而不是僵化地坚持公有制。

科学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从旧的思想轨道中走出来,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实际出发,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要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早已有明确答案多年来似乎很清楚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实践曲折的出现而变得混沌起来。邓小平以伟大思想家的敏锐和胆略,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这一关系到全局的重大课题正本清源,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其中关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思想,对于在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中,如何科学地坚持公有制,对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

如何看待公有制,这是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既坚定了原则,又没有简单拘泥于旧的结论,从而科学确立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

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中,公有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说法”,代替私有制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他们设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即“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使“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因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之基础,是它立论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区别,而这种区别,因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采取一一对应的私有制形式而特别明显。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因为公有制与私有制相对立、有区别才坚持公有制的。在邓小平看来,固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但是,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的最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这种制度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公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社会性增长的必然结果。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在主体上排除纯个人需要和利益而造成的障碍,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施管理,即“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而这唯有在主体上建立公有制才能实现。与此同时,公有制从产权上提供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服从于满足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目的的条件和人人平等地获得社会财富的机会,如果公有制的形式是符合现实生产社会性的特点和经济形态的要求的,则它必然会强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效地保障全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一再告诫:“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持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如此强调公有制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把坚持公有制同坚持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公有制实际上就没有社会主义,更因为,由于公有制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因而没有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或者说,有了公有制,繁荣发达和共同富裕才成为社会主义的代名词,社会主义才优越于资本主义而具有存在的价值。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显示出来,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就所有制方面说,不是因为坚持了公有制,而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形态要求的公有制形式。

但是,我们注意到,邓小平是在“原则”意义上看待坚持公有制的重要性的。他没有直接谈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点,在最能反映邓小平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所持原则立场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他强调了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没有提到曾多次与之并列作为原则提出的公有制。笔者认为,不能把公有制本身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如前所述,本质应该是能反映内在规定性或属于内核的东西,而不应是某种具体的制度规定,换言之,本质应该是这些具体的制度规定所能实现的东西。“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规定,它并不像“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那样具有内核的意义。它只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根据与依托。第二,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永恒的意义,换言之,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其本质具有不变性。一般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公有制是不变的,但并不存在抽象的“公有制”,实际存在的是公有制的适应不同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形态特性的各种具体形式。这就是说,公有制的存在形式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把“公有制”作本质就可能固化公有制的某种具体形式,导致盲目坚持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形式、为坚持“公有制”(实则是公有制的某种具体形式)而牺牲生产力发展的情形发生。在这里,我们事实上还看到了邓小平对传统的简单以“区别”论本质的流行做法的否定。

邓小平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规定,故他强调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但是,坚持公有制是为了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尽管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根据与依托。

(二)科学坚持公有制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从公有制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出发,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但邓小平同传统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把坚持公有制同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必须依靠公有制,要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科学地坚持公有制。不能僵化地对待公有制,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来选择公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和运动形式。

在科学坚持公有制的问题上,邓小平谈得比较明确的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结构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出于对马、恩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之设想的简单化理解,我们在不加区分地对待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同为社会主义时期搞清纯单一的公有制,又把公有制等同于全民所有制。于是,无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各地区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各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地位上的不同,在实践中推行了一浪高一浪的所有制升级运动,以至形成了98%以上是公有经济,而70%以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的格局。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的所有制结构的思想。他提出,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同时,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是十分有益的:“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而所以要对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进行调整,其目的不在于造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本身,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为,这些“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形成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不仅带来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关于科学坚持公有制的其它思想,特别是关于搞活国有资产、合理选择公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和运动形式的思想,邓小平并没有一一展开。但事实上,他已在总体上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实际出发,这一点,从早期他对存在很大争议的“包产到户”的看法上反映得十分清楚:“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中坚持公有制问题提出了正确而科学的思路。从根本上说,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公有资产的增长壮大,使其成为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必须从旧有的坚持公有制的思想轨道中走出来,变被动坚持为主动坚持,即从只重国有经济形式转向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种公有制形式;从只重形式上的产权公有属性转向重其实际运作对公有资产的增加与扩大;从只重块头大小比重高低转向重实际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从只重被动固守转向重视流动增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有制采取老一套僵化对待的办法,最终将搞垮公有制,葬送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在新制度建设中科学坚持公有制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