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合作的技术路径_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货币政策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及内容

概括地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主要有“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下列五种状态:

其一,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货币、财政“双紧”政策。中央银行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方式,以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采取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方式,以压缩社会需求。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其二,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货币、财政选择“双松”政策。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以增加货币供应量;财政则增加支出、减低税负,以增加社会总供给。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

其三,当整体经济状况良好,为了促使经济更快发展时,采取“松货币、紧财政”的政策选择。“松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增加社会总需求,“紧财政”政策的目的是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到生产经营领域。两者的配合,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其四,当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时,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选择。“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松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克服“紧货币”政策有可能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的问题。两者的配合,能够促进经济尽快回升。

其五,当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中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是最好的选择。中性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力求收支平衡,中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基本一致。两者的配合,能够保持经济继续平稳发展。

总体来看,虽然各国在实践中常常会依据具体情形有些调整,但具体配合模式的选择基本在此框架下进行。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常在哪些方面进行配合呢?

首先,宏观调控目标的配合。我们知道,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都必须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微调;而财政政策具有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证一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达到既可以掌控经济增长总量、又能够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而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两者就一定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在经济过热时期,要更多地通过紧缩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则要更多地倚重于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强刺激作用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的配合。货币政策通过对信贷资金流向和流量的控制,可以实现对行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信贷政策的适时调整,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财政政策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举措,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引导金融部门和民间的资金流向,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又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一般情况下,在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政策的功效往往高于货币政策而且见效更快、更直接。

再次,需求总量调节的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能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二者调节的手段、调节的重点与效果等存在差异。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经济时期,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消除经济中的“泡沫”。此时,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手段,收紧银根、回笼货币从而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压缩固定资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于货币政策作用平缓,不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所以,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的效果优于财政政策,因而在政策手段的运用上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在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货币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的增长。此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和种类以及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并可以通过汇价、利率手段影响出口需求;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扩大国债发行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来影响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刺激投资需求,同时,财政还可以辅之税收优惠、社会保障和出品退税等政策手段来影响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由于财政政策作用的直接性、政策性,其效果明显优于货币政策,因而通常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进行调节。

最后,政策操作机制的配合。政策操作机制的配合,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政策时滞和政策功能的配合。政策工具的配合,涉及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国债发行与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等;政策时滞的配合,是指货币政策的长时滞与财政政策短时滞的相互搭配;政策功能的配合,主要指货币政策具有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并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和协调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效果的因素分析

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的状况。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政策工具日益丰富,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往往是“双松”和“双紧”搭配政策交替使用,基本上在“双松→双紧”“双紧→双松”中循环,两者相互搭配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

那么,究竟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大类型,即:技术性因素与非技术性因素。前者主要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和工具密切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后者则主要指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政策制定及实施主体应对挑战的经验和能力等因素。诚然,非技术性因素对两大政策的配合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是,技术性因素的影响效果则相对直接。这是因为:其一,技术性因素虽然不可能脱离宏、微观经济环境而独立存在,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其二,技术性因素尽管也与政策制定及实施主体应对挑战的经验和能力有关,但是,它能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突破这些限制;其三,技术性问题的优先解决,能够推动宏、微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政策制定及实施主体应对挑战的经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者认为在影响我国两大政策配合效果的原因中,技术性因素更为突出;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技术性因素对两大政策配合效果的影响。

1.技术性影响因素之一:国债。我们知道,国债不仅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具体实施措施。一方面,国债是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其作用机理(见下图)。

国债在政策搭配中的作用机理

由国债和资金的流动过程可以看出,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搭配,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卖出国债回笼资金,减少社会上货币的供给;另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通过新发国债筹集资金,并将资金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发展的部门和地区,可以调节经济结构的失衡,带动经济的增长。其中,如果是金融机构购买国债,则可以直接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收缩了流动性;如果是居民和企业购买国债,则可能减少居民和企业的消费与投资,出现“挤出”效应。反之,则反是。

在西方国家,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是短期国债。然而,国债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只担当着次要角色,究其原因在于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债有限,1年期及1年期以下的国债因为其特有的灵活性,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但在我国短期国债所占比重较小,中长期国债所占比重较大,致使中央银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数量偏少,吞吐量有限;而且,商业银行将持有的大量国债视为优质资产,不愿出售。所有这些,导致市场交易不旺、国债二级市场运行不畅,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的基础,严重影响了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

2.技术性影响因素之二: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的金融活动,由于其具有财政和金融双重性质,因而是另一十分常用的两大政策协调配合工具。一方面,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意图,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所具有的信用属性又决定了它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受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影响。因此,政策性金融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联系纽带,可以更好地使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当需要加大结构调整时,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体系把社会储蓄更多地吸引到结构调整方面来,从而将货币政策转化为结构调整手段,配合财政政策调节;当需要加大总量调节、扩大需求或供给时,通过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大融资规模,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配合货币政策,提高拉动经济力度。

三、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

受美国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所以中国政府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形势尽快好转。

但是,考虑到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并且也不能排除通货膨胀再现的可能。所以,两大政策搭配模式的选择取向应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才能够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对经济结构的失衡进行调节。从技术路径来看,笔者强调以下三点:

1.增加短期国债的供给。要发挥国债的经济调节作用,就需要调整国债的品种和期限结构。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债的发行主要以长期为主,而且品种少、流动性小、变现慢,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下,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不愿再提高自己的持债比例。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短期国债,减少中长期国债,实现国债期限品种的多样化,改善国债的结构,降低偿债风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首先,要强化国债市场的货币政策功效,重新定位国债市场的发行目标,从目前单纯为财政筹资转向重点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提供市场依托;其次,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国债资金投向结构,政府要从一般竞争性的领域退出,而对于属于公共财政范畴、政府存在缺位的领域,如农业、教育、医疗、环境和生态建设、科技等要加大投入力度;最后,要转变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

2.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首先,要明确定位,控制财政投资的方向。政府要合理定位其在公共建设和事业领域的职责权限,做好基础设施领域的宏观财政的调控。同时,必须划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信用的界限,这既可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还要规范资金的投向,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政策性银行贷款应该主要投向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体现政府经济的政策导向,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参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其次,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甚至一部分能源和原材料等部门,政府基本上仍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结果是政府方面顾不过来,而其他经济体又插不上手。所以完善政策性金融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掘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一些传统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的现在已经对外开放的项目,不仅鼓励地方政府投资,还应该鼓励企业投资;最后,可实行竞争性管理,体现公开化原则。按照竞争性原则对财政投融资进行管理,重视利用市场交易手段,尽可能实现每一项投资的潜在效益最大化或者投入最小化。这样,就需要总结和改进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招标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对拥有财政补贴的公共事业项目,采取竞争补贴办法,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条件下,大力减少财政补贴,结合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对建设性资金实行直接拨款办法,杜绝管理漏洞。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应该公开政策性金融的信息,使社会公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预算、融资计划应及时公开;政府投融资管理程序公开,如政府对物资、工程、服务等的采购项目和目录定期公开;公共部门的成本状况和核算规则对社会公开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公开程序,可以充分保证将政府的投融资纳入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堵塞管理漏洞。

3.设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关键在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沟通和配合;要真正实现两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协调,关键是要对经济运行及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取向有统一的认识和修正;而要使两部门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及政策取向方面达成一致,必须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常设机构。因此,建议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货币财政政策协调委员会,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的相关责任人组成。这个协调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针对宏观经济形势交换意见,形成统一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总体政策意见;第二,对前一阶段的各部门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从政策协调角度提出改进意见;第三,通过各自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不协调情况的出现;第四,总结国债的发行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短期国债发行具体计划;第五,分析预测财政存款情况,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使用做出合理安排。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合作的技术路径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