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靠两个途径:(1)增加劳动者人数,(2)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者增长率的乘积就是经济增长率。当然,二者的增长率又各自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例如,劳动者人数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年龄构成、就业率等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的改进等等。如果经济的增长靠增加劳动者人数,即是外延的(extencive)增长;如果经济的增长靠提 高劳动生产率,即为内含的(intensive)增长。 外延的增长也可称为粗放的增长,内含的增长也可称为集约的增长。为增加劳动者人数,需要相应地增加各种投入,如增加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为此要增加资本的投入,但其投入相对于内含的增长为少。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往往也要增加资本的投入,所需资本的投入较外延的增长为多。但内含的增长又有两种:一种是节约劳动力的内含的增长,一种是既节约劳动力又节约资本的内含的增长,例如由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转换,使电子工业发生了巨大革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效率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就是节约资本的内含增长,相对于产出的增长,资本的投入反而可减少。
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的增长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外延的增长或者只有内含的增长,就全社会来说,在现代经济中是不存在的。但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两者的组合有差别。在发展中国家,外延的增长一般是主要的,即在全部增长中依靠外延的增长而取得的增长往往占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在我国约占70%左右)。因为,这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低,劳动力素质低,资本严重短缺。而在发达国家,内含的增长一般是主要的,即在全部增长中依靠内含的增长而取得的增长往往占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例如,在有些发达国家占60—70%左右)。因为这里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高,劳动力素质高,有充裕的资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但是,即使在发达国家,外延的增长仍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应是由以外延的增长为主向以内含的增长为主的转变,不能理解为在外延的增长时没有内含的增长,在内含的增长时没有外延的增长。
实际上,这两种增长方式的区分是理论上的抽象,二者并非彼此排斥,外延的增长可以包含内含的增长的因素。例如,在农村发展乡镇加工工业企业,如果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或者等于同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那么,从这个行业来说,这些乡镇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劳动者人数是外延的增长。但是,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看,这些来自农业的过剩劳动力,在农业中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是零,甚至是负数。在转移到这些乡镇工业企业以后,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这种外延的增长同时又伴随着、包含着内含的增长的因素。同样,当新建一个技术先进的企业时,如果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是内含的增长,但由于新建的企业吸收了新的劳动者就业,这种内含的增长同时也伴随有外延的增长。
(二)
为什么要使增长的方式由外延的增长为主向内含的增长为主转变,这是因为,这两种增长方式的经济和社会的效果是不同的。
外延的增长是靠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实现的。在劳动生产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延的增长只会使剩余产品与劳动者人数等速增加,剩余产品率不变。外延的增长的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是增加社会的就业,在一些技术水平低的部门和企业,外延的增长还可以使那些素质不高的劳动者得以就业。因此,外延的增长对我国来说,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如果没有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转移是相当困难的。发展这些农村非农产业是经济的外延增长,但它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何况正如我在上面所指出的,这些就业于农村非农产业企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比起他们在转入之前大大提高了。但是,也应看到,如果不考虑由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就业率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在外延增长的情况下,剩余产品率不会提高,积累率不会提高,因此,这种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然,如果考虑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就业率的提高,从全社会看,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阶段,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是提高的。
内含的增长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如果不考虑管理的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强度增加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那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改进技术,用技术更先进、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来代替劳动力或原有的机器设备。内含的增长可以使剩余产品率提高,从而提高积累率,其结果是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它还会提高产品的品质,节约资源的消耗等等。一般地说,内含的增长与外延的增长相比,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能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含增长为主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将迅速地向更高层次转变。正因为这样,由以外延为主的增长向以内含为主的增长的转变,是国民经济由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条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条件。
(三)
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层次上和宏观层次上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一致的,即逐渐地会由以外延增长为主向以内含增长为主转变。但是,在微观层次上,在某个时期,为扩大生产,企业是选择增加劳动者人数的增长方式,还是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方式,取决于哪一种方式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如果劳动力的工资低,机器设备价格高,用机器设备来替代劳动力以增加生产会使企业的效益下降,那么企业就宁愿增加劳动者人数,而不愿意以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同样,如果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的价格很高,采用这些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比采用原有的机器设备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下降,企业也宁愿采用原有的机器设备来装备新增加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企业宁愿用外延的方式来扩大生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用哪种方式来扩大生产,属企业的自主权范畴,企业会自行选择,其选择的依据就是哪种方式能取得更多的效益。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说,外延的增长就一定效益差,内含的增长就一定效益好。这里有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投入劳动力或投入机器设备以取代劳动力与产出的比较。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带从香港、台湾等地区迁来了大批技术水平相当低,从而劳动生产率也相当低的企业,其原因就是我国大陆的劳动力便宜,土地也便宜,办这样的企业比办技术水平高的企业的效益好。近几年情况变了。这些地方的劳动者的工资和地价提高了,继续办这样的企业已无利可图,更缺乏竞争力,这些企业便纷纷迁到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的地方,仅深圳市为此腾空的工业厂房就达30%。这些企业如果继续留在当地,就必须用机器设备来替代劳动力,即用内含的增长方式来扩大生产。可见,当我们号召由外延的增长为主向内含的增长为主转变时,不能把问题简单化,认为内含的增长就一定比外延的增长的效益高,要求企业必须用机器设备去替代劳动力。如果实行这种转变对企业有利,企业就会自主地去做。
从宏观层次来说,促使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为主向内含为主的转变,无疑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进程的,更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之所需。在宏观层次上,国家应当鼓励企业在有条件时逐步实行这种转变,当然不能代替企业作出这种决策。为了实现这个转变,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引导,鼓励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机器设备,同时也应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落后技术的生产和采用,因为采用这些技术尽管也可增加就业,但却会严重浪费资源,恶化环境,政府还应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
(四)
在讨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有一种误解,即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同于经济的外延的增长,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同于经济的内含的增长。劳动密集与资本或技术密集不仅与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也与产业的性质有关。有些产业只能是劳动密集型的,例如服装业,除非在技术上有根本的突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劳动密集的性质。同样,有些产业只能是技术密集的,例如飞机制造业,只是飞机的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正因为这样,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有外延增长还是内含增长的问题。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劳动力短缺,工资很高,发展劳动密集企业已无利可图,缺乏竞争力,因此这些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这不是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被淘汰,只不过在发达国家渐渐衰落了,而在发展中国家却方兴未艾。我们不能在提出增长方式转变时误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被淘汰了。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必须大力发展,至于是采用外延的增长方式还是内含的增长方式来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则是不同的。例如,在中西部地区,用外延的增长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相当大的潜力,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则宜用内含的增长方式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其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品质更高、产品更具竞争力。
前面说过,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含增长为主的转变与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在我国,这个转变的实现可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时间更长。因为,我国最多的是劳动力资源,最短缺的资源是资本,在推进这个转变中必须考虑这个现实。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外延的增长仍是主要的,必须发展众多技术水平不高从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企业,这不仅是因为要解决众多劳动力的就业(到本世纪末,仅仅从农业中就要转移出约二亿人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不可能应用更高的技术(1990年,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6%)。鉴于这种情况,为了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技术政策。在有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等,必须发展技术最先进的企业,特别是那些能节约资本技术的企业,以保证有最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并能节约资本,使我国最短缺的资本得以有效利用。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企业有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在更多的领域,则应以发展采用适用技术或较先进的适用技术的企业为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照顾就业率和劳动者的不高的素质。发展这两类企业都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为主向内含为主转变。而在另一些领域(如农村的某些非农产业)则以发展更低技术水平的企业为主,主要着眼于增加就业。这三个技术层次的企业都应逐步提高,并逐步向更高层次推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就可使外延为主的增长逐步向内含为主的增长转变。
(五)
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密切关系。因为,这种转变作为一个客观的过程,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除产品的品质更高以外,企业必须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才能在价格上有竞争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机器设备制造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得机器设备的效率提高,价格降低。这样,运用机器设备就会比使用劳动力更合算,能带来更好的效益,这样企业自然会选择用内含增长的方式来扩大生产。所以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发展和完善市场。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于企业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必须使企业能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行动,在市场的竞争中自主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就必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不如此,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为此,又要改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