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海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七台河 154500)
【摘要】目的:探讨隐睾症患者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临床观测,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诊疗方案。结果:本院收治的隐睾症患者经过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基本痊愈。结论:隐睾症的治疗主要有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根据年龄、睾丸位置及发育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关键词】泌尿;隐睾症;内分泌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132-02
隐睾是睾丸下降异常的总称,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到阴囊,包括睾丸缺如、睾丸下降不全和异位睾丸,是小儿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隐睾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其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早产儿为30%,体重不到1800g的早产儿高达60%~70%,新生儿为4%,1岁时降至0.8%~1.82%。隐睾有遗传倾向,家族中发病率接近14%。隐睾2/3为单侧,1/3为双侧。单侧中右侧隐睾占70%,左侧占30%。术前约20%不能触及。下面将隐睾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
1.1 胚胎期牵引睾丸降入阴囊的索状引带退变或收缩障碍,睾丸不能由原位降入阴囊;
1.2 胚胎期精索血管发育迟缓或终止发育,造成睾丸下降不全;
1.3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使睾丸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失去下降的动力;
1.4 胎儿生长过程中母体缺乏足量的促性腺激素,影响睾酮的产生,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
1.5 局部因素如机械性梗阻和腹膜粘连阻止睾丸正常下降。因内分泌因素所致的隐睾多为双侧性;单侧性隐睾往往与局部、机械因素有关。隐睾可以伴发一系列并发症,应引起临床注意。
2.诊断依据
2.1 阴囊一侧或双侧较小,触诊阴囊内无睾丸。体检常可在腹股沟区触及隐睾。隐睾常合并腹股沟斜疝。少数位于腹膜后则完全不可触及。
2.2 B超检查
有助于腹股沟管内睾丸的定位,但难以辨别腹腔内睾丸。
2.3 CT检查
有助于腹股沟管和腹腔内睾丸的定位。
2.4选择性精索内静脉或动脉造影
可用于临床难以触及的隐睾定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放射性核素检查
以131I标记的HCG(131I-HCG)与睾丸LH/HCG受体结合后γ照相扫描显示睾丸,是一种最新的睾丸定位方法。
2.6 腹腔镜检查
对于腹腔内睾丸、睾丸缺如或睾丸萎缩,B超和CT仍不能确切定位者,腹腔镜检查可达到88%~100%的诊断率,可确定有无睾丸及睾丸的位置,以明确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鉴别诊断
3.1 腹股沟淋巴结
与位于腹股沟部的隐睾相似,但淋巴结呈豆形,质地坚硬,大小不一,数目较多,活动度差,阴囊内有睾丸存在。而隐睾边缘光滑,质地韧而有弹性,有一定活动度,常合并腹股沟斜疝[1]。
3.2 男性假两性畸形
常合并隐睾,但外生殖器严重畸形,如尿道下裂、阴囊分裂,甚至呈现女性外阴,染色体为46XY。
3.3 回缩睾丸
小儿提睾肌反射敏感,受到某些刺激如寒冷、惊吓后,提睾肌收缩,可将睾丸上提至皮下环甚至腹股沟管内,易误诊为隐睾。检查时应安抚情绪,注意保温,取髋外展屈腿卧位或坐位检查,避免外界因素诱发提睾肌收缩造成误诊。
4.治疗方案
根据年龄、睾丸位置及发育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4.1 内分泌治疗
无论单侧或双侧隐睾都应早期治疗。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疗法
HCG1000U,肌内注射,每周2~3次,总用药量1万~1.5万U为一疗程,有效率14%~50%。
(2)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
400μg喷鼻,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平均有效率为52%。
(3)LHRH+HCC疗法
先用LHRH400μg喷鼻,每日3次,共4周;继用HCG1500U,每周1次,共3次,有效率可提高到73%,6个月后复发率为10%。
(4)Buserelin (LHRH类似物)疗法
小剂量Buserelin10μg,隔日1次,治疗5~6个月,可增加生殖细胞及Leydig细胞数或促进生育,尤其在7岁以前使用效果更好。总体上讲,激素治疗的效果与隐睾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位置越低、疗效越好,双侧隐睾下降率高于单侧。内分泌治疗亦可作为术前治疗和术后用药,促进睾丸发育[2]。
4.2 手术治疗
内分泌治疗后睾丸未下降者,应于2周岁以前手术。常用手术方式包括:
(1)标准睾丸固定术
适用于所有能触及的睾丸下降不全及异位睾丸。
(2)分期睾丸固定术
适用于腹内睾丸及高位睾丸下降不全,精索松解后睾丸仍不能牵至阴囊内者。
(3)睾丸自体移植术
适用于高位隐睾不适宜或不能行松解固定术者。
(4)睾丸切除术
适用于高位隐睾已萎缩者及成人隐睾。
5.评述
对于不能扪及的隐睾,可通过一些特殊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睾丸及隐睾所处的位置。B超对腹股沟内隐睾可准确定位,对腹内隐睾的定位,腹腔镜检查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131I-HCG放射性核素检查是一种较理想的睾丸定位方法。由于大约4%的新生儿患隐睾,其中大多数在出生数月后睾丸自行降入阴囊。出生后6个月,如睾丸仍未降至阴囊,则自行下降的机会已极少,不可再盲目等待。内分泌治疗应在6个月后开始,双侧隐睾的疗效优于单侧,位置低者疗效好。研究表明:隐睾时Leydig细胞数目减少且萎缩。促性腺激素的不足,影响了生殖细胞的增殖,睾丸位置越高,精原细胞数越少。隐睾患儿出生后第2年即可有38%的睾丸无生殖细胞,小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第3年更明显,大量黏多糖沉积加重了小管内的病理变化,生殖细胞内出现空泡。至青春期前,90%以上的生殖细胞消失。因此,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隐睾的手术时机应为2周以前。除少数高位隐睾已萎缩者、青春期单侧隐睾、隐睾合并扭转、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恶变趋向者需行睾丸切除外,绝大多数可在行睾丸固定术后获得治愈。术后生育能力单侧隐睾者与手术年龄成反比关系,在1~2岁间手术者成年后生育力为87.5%,3~4岁手术者为57%,如延迟到13岁以后则为14%。
【参考文献】
[1]豆豆.认识隐睾症.人人健康,2013,11:49.
[2]王鹏松.一次性睾丸下降固定治疗隐睾症(附98例报告).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411-4411.
论文作者:赵风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隐睾论文; 睾丸论文; 腹股沟论文; 阴囊论文; 内分泌论文; 生殖细胞论文; 激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