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国际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意义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具体来说,邓小平理论的国际意义是多方面的,本文择其几个主要方面作一论述。
一、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来都是国际性的事业。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20世纪中叶在东欧和亚洲又相继诞生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支持了世界被压迫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成为20世纪的世界大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完全搞清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教条式的理解,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这不仅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威望和形象,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中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陷入了低潮。
邓小平理论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不仅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国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探索和开创了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指导和推动,首先是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开始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把社会主义事业大大地推向前进。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传统的观点囿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往往是从经典作家所论证的未来理想社会主义的模式出发来营造社会主义的大厦,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的现实起点和各国的具体情况,结果使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窄,陷入了僵化的模式之中。社会主义在经历了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使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探索改革道路,在几经反复之后,由于没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体制等方面的关系,最终导致了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全面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他反复强调:“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这里讲的“不清楚”,是指我们过去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为指导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特定条件下的经典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为按照这样的要求就能建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自身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所出现的失误和弊端,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看法,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特点。他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上书,第111页)“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同上书,第165页)这就清楚地说明,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书,第373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第一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形式到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和对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上书,第63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同上书第2卷,第250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它正确解答了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准确把握。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邓小平指出了两种途径:一是按照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科技为先导,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政治保证。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的科学认识及理论解答,初步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邓小平认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同上书第3卷,第346页)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世界文明的精华。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列宁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共产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邓小平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反映客观实际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
第一,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如: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关于以“一国两制”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构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根据实践标准,勇敢地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提出的某些个别的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或过时的论断,代之以符合实际的新的科学论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和由此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针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点,邓小平坚持实践标准和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率先冲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他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能只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两者都是方法,都是经济手段。这些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构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党的十四大正式确认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的提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所做的最杰出的贡献,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伟大飞跃。
三、邓小平理论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进步的时代主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自己追求和向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没有统一的道路和模式,各个国家为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而选择的道路和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并为中国现代化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对整个世界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进程。20世纪初,一大批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率先完成了初步现代化的任务。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些东欧国家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了现代化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及思想认识的局限,尽管在探索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失误,形成了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所遭受的严重挫折,从主要根源上讲,就是由于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上的失误所致。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通过对国际形势、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判断,以特有的求实精神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在深刻理解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将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首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十分欠缺,必须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化的一切积极成果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出发,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要参与国际合作的思想,其主旨就是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部资金、资源、技术、市场,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其次,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只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制度支撑,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同上书,第138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才能拯救和发展中国。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同一历史进程中。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极大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使人民群众觉得社会主义真正优于资本主义。
第三,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和基本特征。其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邓小平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现代化所需的物质基础十分匮乏的实际,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其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改革开放为现实途径的现代化。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途径和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对旧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创造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子,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加显示和发挥优越性的需要。其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够防止和改变中国现代化的不平衡性,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性现代化历史活动的产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在邓小平亲自设计和指导下,中国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又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同时也有别于前苏联僵化体制下工业化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当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困扰之时,中国却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和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中国不但仍然高举着社会主义的旗帜,而且继续开创了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局面。无疑,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及其国际意义,在这里是不言自明的。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动力,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近年来,邓小平理论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以至于形成了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尽管有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中国不同,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吸取和采纳了邓小平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和主张。任何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这一点上来说,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珍品。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