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祥菊 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中心小学 276700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记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提问的技巧,设计好教学的提问呢?
一、问题要曲直相宜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效果也各有千秋,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直问与曲问。直问即直截了当地根据文章的内容与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直接作出回答。曲问是问在此而言在彼,即表面问的是这个问题,而实际意图却在于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另外的知识的学习,以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直问与曲问是对立统一的,不能相互割裂。教师授课时,可灵活采用直问或曲问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便用直问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再见了,亲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思考。”面对这样直接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作出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三个事例发生的时间不同,有的说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不同,有的认为三个事例的人与事不同,有的认为三个事例所表现的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度不同……学生的回答真可谓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教师把学生探求的欲望直接了当地引入到了对课文的评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收到这种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自然离不开那直接而又巧妙的一问。
二、问题要有吸引力
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吸引力,才会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以兴趣为前提,方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通过自己精巧创设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态势语来诱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活跃起来,深入到问题的探求中去。
如教学《新型玻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现在有机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当上科学家,你最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后接着问:文中作者发明的新型玻璃是怎样的情况?与你们的想法是否一样?这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起了他们急于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使他们急于去阅读课文、积极思索,从而圆满求解。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问题要难易适中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努力得到解答,他就有了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又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无须思考,甚至不屑一答;过难,又无从思考,答不出来,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问问题要难易适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客观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且要考虑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较大的作用、是否有启发思考的价值,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问时要注意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不断发展学生的潜力。
有的教师对待教学中的提问不注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不大;或者是问题随意而问,不重深度,自然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比如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的教学,如果教师提问:“二月春风像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像剪刀。”这样的提问表面上是疑问的语气,而实际上是极其肤浅的无效劳动,学生对问题也仅仅是毫无思考的随口而出,这样的提问当然收不到任何效果。再比如教授《晏子使楚》一文,如果教师针对课文的主题直接提问:“本文反映了春秋末期怎样的历史背景?”这样的问题显然太大,会让学生觉得一时无从回答,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问题要力求变化
由于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育对象千差万别,课堂提问自然也应该千变万化。如何问,包括以什么方式、怎样评价、提问哪几个学生,都要进行设计,变中求巧求奇。
首先,力求提问方式的变化。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和教学对象,采取不断变化的提问方式,或口头,或书面,或探究,或反问,或追问,既要善于开门见山、平中见奇,又要善于拐弯抹角、设情激问。
其次力求对象的变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课堂上来,要根据难度不同,问题的特点不同,提问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以发现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避免课堂提问中的偏爱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对象要经常变化,既要因人施问,又要面向全体。
最后,力求评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科学的评价,评价用语要丰富多彩,夸奖要真挚,如“好”“不错”“真棒”“了不起”等。同时,可以用体态语,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尤其对后进生有出色的表现或独特见解的,提议为之鼓掌,使每位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同时,科学的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回答方法,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用心设计的每个问题都能成为巧妙撩拨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魔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超越自我、体验成功。而我们也在真正精彩的课堂上实现了我们更加精彩的人生。
论文作者:伏祥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学生论文; 事例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课文论文; 思维论文; 对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