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三题——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民族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五千年来传承有绪,源远流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美德无疑是其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内动力。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尊师敬长,严己宽人,重义轻利,诚信好礼,苦学求索,勤俭节约等等,不仅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而爱国主义是贯串其中的一条红线,是贯彻始终的一曲主旋律。
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982年7月中宣部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提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到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直至1994年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十几年来,我们边学习边实践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学教育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只有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才能长成自家的大树;只有翱翔在传统文化的天地中,才能有勇气、有智慧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文明。
我认为,作为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日久天长,只有坚持以辩证法为指导,才会发挥出深入人心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
上情与下情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是从上级的文件精神出发,还是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什么教育,都要具有针对性,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共性。同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问题出发,掌握学生发展的脉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现在的中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传统,乃至文化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等知之甚少,根底极浅,尤其对中国文化给予欧洲、西方和全世界的影响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接触面广,信息源多,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近年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这一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对我们国家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忧心忡忡,对民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端正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现实、辉煌与忧患的认识,以我们的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教,倾心尽力、感同身受地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教,学生是会受到震撼、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的。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能懂得“儿不嫌母丑”的意义,就可以激发出为祖国的富强而发愤成才的强大动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比较,学会从本质上、发展上、内在联系上看问题,学会不被暂时现象、局部现象、甚至假象所困惑而陷入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
上情为指导思想,下情为出发点,方向上必须符合上情精神,实践必须切合下情实际。上情与下情结合,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历史与现实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问题,也是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无疑,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手段。而发展更新又是使民族文化生生不已、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用时代精神武装民族群体、促进民族的新觉醒、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使命。
人民日报1981年评论员文章即为我们开列了82位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的名单,他们的光辉思想、宏伟业绩、代表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大部分在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和其他课上要讲到,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新编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化”内容加大到占三分之一部分,这是十分正确的。我校自上学期开始,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系列教育为纲,每周升旗仪式上,由书记校长带头,行政干部参加,分别按规定题目结合学生实际致辞。本学期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新时代的新公民”为中心主旨,安排20个题目,每班轮流就一个主题研究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写出文章,推出代表向全校学生宣传。由于融合了自我教育,因而较好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动人事迹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它们与学生生活贴近,易为学生接受,更有时效。我们曾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学习过机械专家王运丰(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油画家袁运生(理由:《痴情》)、林惠琛大夫(见《祖国,祖国》)、栾弗教授(见《追求》)、大学生张华、工人赵春娥、巾帼志士张海迪、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红领巾赖宁、解放军徐洪刚、美籍华裔学生张士梅张士柏姐弟等人的业绩,不断鼓舞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赤诚的心,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限于学习英雄人物,我们还适时介绍诸如鲁迅、郭沫若、李四光、华罗庚、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周培源、徐悲鸿等等前辈的经历,用《中国移民的六大幻想》、《外籍华侨的心里话》、《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等等材料进行教育,讲清“物去乡则益贵,人去乡则益贱”的道理,砥砺学生的爱国志向。
我国各条战线有多少英雄儿女、杰出人才为我们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爱国从何做起?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何做起?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最好答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一面旗帜,二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教学可侧重历史方面,而德育应该侧重现实。
辉煌与忧患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问题,也是事关实际效果的指导思想问题。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屈的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今的大好形势,特别是高新科技在若干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鼓舞人心的巨大成果,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局限于此,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则是“养忧遗患”的弊病,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其实,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萃之一,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爱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孕育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发愤图强的动力。
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口众多。上次人口统计为11.58亿,1993年底为11.85亿,实际上已达12亿。人口是资源,也是包袱,现在的公式是:
人口-教育=包袱(沉重的负担)
人口+教育=资源(巨大的财富)
关键在素质,素质在教育。我国是个文盲大国,第三次人口统计我国文盲为235820002人,第四次统计为总人口的22.27%。80年代末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亚洲“四小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的40多倍!
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但与实际需求差距极大。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867亿人民币,而美国为3530亿美元,是我国的163倍!
“忧虑岂止在数量”?人口质量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碘缺乏症全世界有10亿患者,我国就有4.5亿之多;高氟病仅贵州一个省就有近1000万患者,而这两种疾病都使人的大脑发育不全,智能低下。我国农民80%以上通婚圈不超过25平方公里,使得遗传基因水平递减,也大大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提高。
教育影响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又反过来影响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难解的怪圈。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今日世界各国贫富的差距根本上是知识的差距、科技的差距!日本《钻石》周刊预言,即将而至的社会是脑业社会,主导力量是灰领脑民。
我去过大西南的云贵川,大西北的陕甘宁青(延安、会宁、盐池、乐都等地),解放至今,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发展了,但仍很贫穷,教育方面仍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要忘记,全国还有8000万人不得温饱,每年还有几百万儿童失学!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逐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弱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罗曼·罗兰语)
“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知耻,要懂得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危难;发愤,愤者不平之气也,发而为之是一种力量。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曾经改过,后来全国人大又决定改回去,仍用田汉同志的原词,其用意恐怕也是要我们全国同胞警醒,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我们曾以三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赵新先的事迹教育学生。当年赵新先带领6人小分队,贷款500万,硬是从开荒拓地开始,不怕穷,不信邪,走出地平线,冲向全世界,8年时间,成为拥有9大行业、百家企业、11家海外公司、34亿国有资产、上缴国家利税十几亿的跨国大集团。他当过亡国奴,参过军吃过苦,上过山下过海。他创立的“三九”就是999,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九一八国耻日,这就是他为南方制药厂定的厂庆日。实业报国,扬威世界,“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知耻”以后迸发出的超人勇气,这就是“发愤”以后煅就出的英才,这就是爱国主义在他身上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我们中国人是有志气的,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五千年优秀民族文化孕育出的无数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林恩从上百万数据统计中得出结论:如果西方青少年(主要是欧洲、美国人)的IQ平均为100的话,那么东方青少年(主要是中国、日本人)的IQ平均为113。高智商(IQ为130以上)的人数西方占2%,而东方占10%。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美籍华人荣获诺贝尔奖,海外5500万华人中的志士仁人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美国阿波罗升天计划中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华人,历届国际专项学科大赛中我国青少年获得的优异成绩……都是我们的骄傲,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辉煌引人自豪,忧患催人奋发。既然辉煌与忧患客观地并存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当然也不该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所或缺。
我们现在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学生正好在世纪之交走向社会。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进行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学习、为国家强盛而成才的教育是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左”的思想干扰,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长期以来,那种空泛化的口号式的说教、形式化的运动式的教育严重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如何以改革的意识和求实的精神,去探索适应新时期的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就历史地成为了亟待我们教育管理者攻克的重大课题。显然,这个攻克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以上仅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学教育的一个侧面——爱国主义教育问题,透谈一孔之见,希望就教于各位同行,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选自1994年11月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部分中学校长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