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英语阅读论文,小组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吸收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改变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将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终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主要报告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的行动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确认 (一)发现问题及提出假设 笔者所在学校是北京市一所直属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在英语阅读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很快读完一篇文章,并能准确地转述,而有的学生阅读速度跟不上,也不能完全参与课堂讲解。这种现象在五个班里都存在。班里常常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主动表达和交流,其他学生参与热情很低,甚至不听讲,容易处于“旁观”“旁听”的状态。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提出了两点原因假设:(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多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有时开展小组活动,形式也很单一,只限于朗读和表演故事,生生互动较少。(2)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得到的帮助少,表现不自信或有时候听不懂,参与热情低,成绩提高缓慢。 (二)初步调查及确认问题 为了验证假设,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对英语故事阅读感兴趣”的学生达到约73.3%;“遇到难点敢于及时提问”“小组合作时不知道具体干什么”的学生比例均为53.3%左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只有约33.3%。但是通过随机访谈及课堂观察,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绘本阅读课是很感兴趣的。基础较弱的学生对于小组任务不太积极,主要是因为任务过于单一和简单,都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包揽完成了,因此他们只能旁观。教师留给学生自行阅读、编排表演的时间不够充分,巩固和内化的时间不够,也引起了学生阅读和表达困难。 基于以上结果,笔者确认了本研究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其中包括几个子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明确小组任务和小组角色?(2)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防止个别学生被“边缘化”?(3)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和小组评价,提升学习效果? 三、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但是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王坦,1994)。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趋成熟,开始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流派。 小组合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育和自主学习(卢春花,2013)。课堂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环境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获得个体与集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的互动、互补、交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在活动中互补相长,达到共同学习、完成任务的目标。它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2001)。合作学习不仅重视学生认知品质的发展,而且也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获得快乐,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 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多国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情境和研究动机 本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这是当前学校的特殊学情和教师面临的较大困惑。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减少因非智力因素而造成学习英语困难的学生人数。学校每学期都有从全国各地不同城市转学来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水平相差甚远,到了中高年级,班级中出现了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笔者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四年级(4)班共有学生30人,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每次测试时高分段和低分段人数都很多,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四年级(5)班共有30人,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学习积极性一般,课本教学时参与度一般,对英语绘本教学很感兴趣,参与度比较高。 2013年4月,笔者加入了本区骨干教师行动研究课题组,希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找到后进生英语学习迟滞的原因,通过小组互助缩小差距,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研究过程: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4—8月)主要是建立合作小组,包括组建合作小组、增强合作意识并拓宽合作形式。 1.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每次阅读课笔者首先将全班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和交流。其次,笔者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爱好、年龄、性别等特质分8组,使组内成员之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又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既增加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的小组竞赛。 2.增强合作意识 笔者在每节课上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英语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比如,在讲授阅读课Crocodile's Family Dentist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学完了整个故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小鸟是鳄鱼的家庭牙医,它是怎么知道鳄鱼需要帮助的?”提问的学生不会用英文表述,该组组长立刻组织语言,帮他提问。另外,我们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一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比如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的方式。我们也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每个小组都有一本“阅读小护照”,每次合作读完一本绘本并取得良好效果时都可以得到老师发送的“过关签证”。以此激励每个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他们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拓宽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1)小组探究活动 小组探究活动是课堂上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支撑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规律,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例如,《X计划》第五级中In a Spin旋风历险的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像羽毛一样的东西,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故事封面的时候提出问题:What is it in Ant's hand? Can you guess where it is from? Why is Ant flying?之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用教师示范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猜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倾听和沟通。因为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产生了疑问点,这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小组竞赛活动 小组互动学习将班级授课条件下学生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王慧霞、张宏丽,2013)。竞赛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给每一小组都取英文名字,并根据所学内容不断地更改。例如,在讲《X计划》第四级中Pet Play时,教师给小组起的都是文中出现的动物的名称,如rabbit group,hamster group等,而讲第五级中Flying High时,小组的名字变成了各种小昆虫,如dragonfly group,firefly group等。同时教师还以得分形式记录小组比赛的成绩,依据听课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情况,最后根据得分及综合表现评出优胜组和最佳表现奖,并送出小奖品。在小组竞赛活动中,组员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组与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追赶,学习兴致高,学习气氛浓。 (3)小组帮差活动 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各有高低,而教师在讲授阅读课时基本都是全英文授课,使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困难,这时候的小组合作功能又会发生转变。成绩比较好的孩子理解能力强,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理解故事。有些学习任务如续写和转述对于基础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鼓励全组学生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辅导他们功课,并监督他们及时完成作业。由于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有时候不能及时去帮助每一位学生,所以借助小组的力量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好、更及时的帮助。 (4)小组轮答活动 小组轮答活动是指小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轮流回答,或就事先布置的命题发表演讲,一般学得较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发言。例如,在前文提到的Pet Play的故事中,教师先出示了一个关于猫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What is the cat like?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全班汇报,最后由一个学生进行总结。 (5)小组交流活动 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沟通,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另外,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比如用有趣的形式将每组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然后临时组成新的小组,这样可以将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分享。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任务过于单一和简单,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小组内的任务不太积极,小组合作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展示的舞台。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内容比较难,基础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留下“疑点”和“漏点”。基础好的学生不太去关注别人,合作互助的意识不强,因此后进生得不到同伴的指导和帮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呢?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了一种阅读模式——阅读圈(reading circles),于是据此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过程: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为了克服第一阶段的问题,在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主要借鉴使用阅读圈模式。阅读圈是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有益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课前分组 教师提前将组中每个人都安排一个角色,分配任务,负责一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如讨论领队(discussion leader)、归纳员(summarizer)、联系员(connector)、词汇管理员(word master)、段落管理员(passage person)、文化搜集员(culture collector)(转引自蒙学琼,2011)。可以将学习成绩有差异的男女生组成一组,也可以根据学习特长和性格特点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在每次阅读中都能有所得。一般讨论领队由善于提问和思考的学生担任;联系员由基础一般但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担任;词汇管理员由基础较好并且有一定词汇积累量的学生担任;那些基础一般但是有一定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承担段落管理员的角色;思维活跃、见识较广的学生可以担任文化搜集员;而归纳员则需要那些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 2.小组角色轮换 教师虽然事先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对承担的角色失去新鲜感,课上表现不够积极。所以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一般是一个月之后(一周一节阅读课),进行角色的轮换。一般是从基础较为接近的角色开始互换,例如词汇管理员和归纳员、联系员和段落管理员之间互换,等轮换一段时间之后,再在基础有一定差异的学生之间进行。每个小组的组长协助安排角色互换。每次阅读课后每个学生参与组内讨论,分享收获,最后由组长汇总学习所得。 3.实施步骤 课堂上一般按照几个步骤来进行阅读圈活动。 第一步:教师和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以及对阅读材料的喜好分配学习任务,每人负责一项工作(见表1)。 第二步:各小组成员阅读材料,完成自己的任务,按照实际阅读内容进行活动,教师也会根据具体的语篇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任务,让各组先讨论后交流。 第三步:小组展示和评价学习成果。为了检查学生在分组阅读中的学习状况,教师抽查一些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数据,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期末测验成绩和教师日志。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的知晓情况以及改进后的满意度,三年中收集了三次问卷。期末测验成绩共收集了五次。对于问卷进行了简单统计,测验成绩则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学生访谈进行了两次,共有20名学生参加,成绩优、中、低各占1/3,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小组合作方式对阅读有无实在帮助以及学生存在的困难。此外,教师在三年里共记载了25篇日志,约两万字,包括记录每节阅读课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变化、指导老师的改进意见等。对这些质性数据主要采取了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次为期两年多的小学生英语阅读中的小组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阅读能力显著提高 首先,经过本次行动研究,实验班级的英语成绩整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五次期末测验中(时间分别是2013年6月、2014年1月、2015年1月、2015年6月和2015年12月),四(4)班、四(5)班的平均成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全年级的排名后两名上升为前两名。另外,统计结果表明了两个班的标准差也在不断降低,即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取得了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差距不断缩小的预期效果。 同时四(4)班、四(5)班期末测验成绩配对样本检验的结果也显示,研究初期即头两个学期的测验结果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学生成绩和之前比没有很明显的变化,而后两个学期的成绩出现显著性差异,表明第二个阶段的阅读圈阅读活动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更加显著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阅读推理能力、词汇猜测等得到了发展。阅读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逐步养成了自己推断生词的习惯,不再一遇到生词就手足无措或者一心想着查单词解决问题,而是将文章多读几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词的意思,最终理解整篇文章。研究初期,很多学生觉得背单词很困难,背完了容易遗忘,最希望提高词汇量。研究之后,教师将词汇的记忆融入有情节的故事阅读之中,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找方法理解单词,课后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将故事分角色轮流多演几遍,提高了词汇记忆的频率。访谈中发现,学生觉得“这种记忆方法不枯燥,记得比较牢固”,尤其“通过几遍的轮流出演会把别人的台词也都背下来”,而且“只要想到这个故事,那些句子和词汇就脱口而出了”。 (二)合作意识逐渐加强 通过建立互补式的学习小组,水平不同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小组,进行互补、平等的学习和展示,这种形式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提高了责任感。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互帮互助;在交流、分享成果时增进了友谊,团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两次学生访谈过程中都有同一个问题:“你在小组合作时都干什么?”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第一次的回答是“不知道,别人让干吗就干吗”,而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们能够很明确地说出自己承担的任务,并且对自己即将担任的任务有很大期待。同时,通过三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在小组合作中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开始的约4/7的学生选择“几乎不回答”变成最后的约6/7的学生选择“经常回答”,而“在小组合作中取得的收获大不大”中选择“收获很大”一项的学生从3/5变成了全部。 (三)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主动性提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焦虑感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和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能有效降低课堂语言学习焦虑(吴育红、顾卫星,2011)。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也一直处在一种爱学习的氛围中,敢于多说,大胆开口,不怕说错,例如: 今天上完了一节阅读课,我突然发现英语老师的课我也能听懂一些了。我在我们小组负责帮大家提前把生词查好,因为我的英语成绩是我们组最差的,所以不会的生词也最多。大家都夸我查得完整,特别是有好几个单词,原来张伟也不会,他的英语超级棒,竟然也有不会的地方,突然我觉得自己只要下决心好好学习英语,应该也能有进步,也能学好它。而且我们组的同学都会帮助我,有时还利用课后时间帮我辅导,真得谢谢他们……(学生访谈,2015-04-25) 小组合作学习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每一个成员认真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共同分担学习任务,拓展了思路,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四)课后英语学习积极性提升 在这段时间的研究中,教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学生已经由一开始的表演绘本故事转变为自己改编、排练故事剧本,课后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比如: 今天六年级开家长会,四(4)班学生的英语展示项目是莫泊桑的Necklace。我们记得这好像是我们以前高中英语课本的内容吧,现在的小学生太牛了,小蒋同学这一组的演出可谓是惟妙惟肖,最后小许和小李同学的十年相聚竟然让有些家长落泪了,天哪!简直无法相信这个剧是孩子自己花时间排练出来的……(教学日志片断,2014-11-21) 在两年多的行动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笔者明确了小组合作中的分工标准和和小组角色轮换的必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帮助学生保持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现在我们不仅将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之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已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在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_英语论文
小组合作在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