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0)
摘要:传统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传统,而教育的发展若离开了传统也会失去其延续性。因此,小学语文也应该与传统相联结。而今社会发展的加快加上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有些陌生,因此本文试从蒙学经典识字教材入手,以“三、百、千”为例,分析其优势,借鉴其优点,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
蒙学即是对学生启蒙教育范称为蒙学,也被称为“养蒙”、“训蒙”等,宋末时期逐渐被普遍使用。清末时期,“蒙学”开始有了详细的官方学制规定。《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便是蒙学教材的必读书目。蒙学教材在教化大众、传播文化、启迪智慧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蒙学教材不仅是蒙童启蒙教育、进阶入学、科举入仕的必读书目,也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必读之书。
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其中对于三本蒙学读物功能的描述:“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可以看出它们与日常生活联系之密切,这应该也是“三、百、千”等蒙学读物在二十多种传统的蒙学教材中流传下来并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被人们统称为“三、百、千”,它们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蒙学读物,并且流传广泛、影响久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近代教育兴起,蒙学教材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主流舞台,它们也逐渐废除,被新式教材取代。但近年来,传统教育被重新拾起,大家便开始思考传统之于当代的价值。由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是语文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三百千”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三字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在国际上,甚至在1994年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选作世界儿童道德丛书之一;《百家姓》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价值,它集中华的姓氏为四言韵语,是识字教材中的传奇;《千字文》一文千字,字字不同,结构严简,对仗工整,也令人叹服称绝。
作为古代传统语文学习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作者(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是王应麟)王应麟是宋代的大儒学家,曾经奉诏主持殿试,荐擢文天祥,他与文天祥一样是一位极有气节的人。正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学问和崇高的品德,他所著的《三字经》才能如此超越同伦,成为“千古第一奇书”。以“人之初,性本善”起,叙述了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它包罗万象, 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一体,灵活的句式、编排的巧妙以及语言的通俗和行文的流畅构筑成经典流传至今。
《百家姓》(赵钱孙李)是汇集中华姓氏的蒙学识字教材,它以四字韵语为主,不过它除了表示姓氏的汉字罗列以外,并无其他蕴含之义。一般认为它是出自宋初五代十国的吴越宿儒之手,首句即为“赵钱孙李”可以窥见一二:“赵”为宋国国姓至尊无上,自然位列第一。“钱”在吴越国(今江浙一带)王室姓氏,故居其次。吴越第五代王钱俶曾策应赵平定江南,至宋太宗时献国归宋,手封邓王,“孙”乃其正室王妃之姓,所以紧随“钱”后。“李”是与吴越毗邻的南唐皇帝之姓,且为当时华夏大姓,故排序第四。《百家姓》讲究阴阳上去的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如歌谣一般,适合蒙童大声朗读与记诵。并且据记载宋代的《百家姓》曾配有曲谱供蒙童吟诵,其旋律优美,节奏简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可以唱的课本。作为蒙学读物,古人看重的是《百家姓》读来顺口、易于记诵的快捷识字功能,而今人更加重视的是其在寻根溯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积极作用。
《千字文》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南朝的周兴嗣,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学习书法,让人在王羲之遗墨中拓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写在纸片上,因零碎杂乱没有次序,于是召周兴嗣说:“你才思敏捷,可用此千字给我编一篇韵文出来。”不料周兴嗣用一个晚上就编好了,不过他的两鬓也在一夜之间都花白了。《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用被指定的无一重复的一千个单字,条理贯通叙事有序地吟咏了关于天文、博物、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包罗万象的诸方面知识,且结构严谨,文采飞扬,对仗工整、协韵流畅,令人叹服称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既可识字、学书,习文,又可增广见闻,兼能启发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综合性蒙学读物的开山之作。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从基础上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从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识字问题解决得好,能够促进小语文得改革,识字教学搞好了,可以推进语文各项基本功的训练。语文教育家、语言学专家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应该集中识字,有一定的识字量能够为进一步阅读写作打下基础。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蒙童读书习文之前要集中识字,有一定的积累。清代唐彪曾说:“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读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述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乌乃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犹为妙法。” 汉字教学最基本的是要符合汉字的特点,集中识字符合汉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小学生集中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喜爱模仿学习的特点。学生集中在短时间内快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既能增加成就感,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汉字不同于以表音为主的西方语言的特点,汉字难学是世界上公认的。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艺术等领域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录传承,保存在浩淼的文献典籍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学习既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又要领略汉字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三、百、千”中将毫不关联的单个汉字三字或四字组成一句,合辙押韵,条理清晰,义理透彻,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又符合集中识字的汉字教学经验。
据《汉字频度表》统计表明:一个人认识常用汉字2400个,就可以认识一般书刊99%的字;识字若达到3800个,就能认识一般书刊99%的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其中2500个会写,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这不仅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条件。三、百、千选用常用字,篇幅适宜,其中《三字经》1000余字,《百家姓》400余字(也有说法500余字),《千字文》1000余字,除去重复的,共计2000余字。初入学的蒙童在两年内掌握2000余字,可以满足他们初步阅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时,累计认识常用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符合。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蒙学教材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也需要迎合时代,顺应潮流而作出相应改编,配合现代教材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古人强调启蒙教育阶段识字写字分开、读写不同步,这在当代已被证实是科学合理的。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识字写字分开不是绝对地分开,关键是要把握好“度”,针对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量。因此,当今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内容的编写可借鉴“三、百、千”高效的识字方法,结合速成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处理好识字写字的关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协助小学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既快乐又高效。例如语文教师马海霞老师就做了这样的探索:以部编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对韵歌》她做了四方面的尝试,一是定向积累——以已有的语言习惯为基点,如“大”对“小”这样对对子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奠定学习的基础。二是诵读词串,想象入境的——如“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样的形式变一变,成为“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巩固了所学知识。三是联想识字,分类交流——在诵读完“云对雨、雪对风”中,分别引导同学们说出自己看到单个的字联想到什么,有了语境的支持,通过联想把生字变成活泼的形象,读写过程变得轻松,此后再通过分类引导识记生字,就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四是巧用生成,拓展延伸——由于教材选编的韵文简单易于模仿,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诵读完《对韵歌》后引导学生仿照韵文编对子,学生很容易说出“男对女、大对小、胖对瘦”等等,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被激发,既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兴趣,有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以《对韵歌》作为借鉴,“三、百、千”的教学也可以不局限于于单纯的背诵,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穿插进行,这样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来反哺当今语文教学,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效率,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说《三字经》[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李逸安、张立敏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M].、中华书局.2011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2003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北京师范大学.2017
[6]马海霞.借力传统蒙学探索韵文识字[J].教学月刊.2017(7)
[7]吴倩.古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黑源源(1989年10月—),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论文作者:黑源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汉字论文; 百家姓论文; 教材论文; 语文论文; 三字论文; 传统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