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权威访谈: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访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遗产论文,文化部论文,精神家园论文,部长论文,孙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堪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就此,记者采访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设立“文化遗产日”,凸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问: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为何选择在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答: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专门成立了由15个部委部门组成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任组长,以加强对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制定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设立“文化遗产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凸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更有利于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综合考虑了当时活动的密度、气候等多种因素,群众能够方便地参与活动。
问:中国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前不久文化部公布的数字,中国内地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目前我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共有31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使之免遭现代化建设、全球化思潮等的冲击和破坏?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部也以部长令发布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30余项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立法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颁布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问:我们发现在一些地方,经常是打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旗号,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我认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要加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管理。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面貌焕然一新,大规模地拆毁了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结果使其悠久的历史失却了记忆,鲜明的个性失去特征。在建设和发展中,要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重大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建设要提前向社会公示,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要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坚决制止和避免基本建设工程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证物,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联系、沟通的唯一渠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我们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树立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坚决反对和防止不顾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客观承受力,不顾长远发展需要的盲目利用和恶性开发。
问:正在审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着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些方面?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送审稿)》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立档、保存、研究、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着力强调三大制度的建设,即名录制度的建设、传承人制度的建设、保障制度的建设。
问: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非常艰巨的工作,从您的角度上去考虑,您觉得要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确实,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件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资金、人才、立法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加强。但我认为最有战略意义,也是最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增强全体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这点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设立“文化遗产日”,动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有创新活力,进行文化创新,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
问:您刚刚说过,在文物保护方面,中国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保护经费。文化遗产保护常常给人们一个印象,即遗产是国家的资源,保护是政府的工作,好像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关系并不大,您怎么评价这种看法呢?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保护文化传统、繁荣民族文化,关系到每一个中国的公民,人人都不能例外。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社会上的力量包括一些著名企业,在获得利润回馈社会的时候,我觉得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投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一方面号召全社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机构、个人等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向文化投资,向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包括民间的博物馆、民间的文化馆。
问: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一个国家要独立,首先政治上要独立。我们过去的浴血奋战,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政治上的独立;第二,经济上要独立。如果经济上完全受制于别人,很难保证政治上的独立。但政治独立、经济独立还不够,还必须在思想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维护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好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问:在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护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提倡文化创新,您怎样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这两者是我们现在文化建设当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与当代的问题,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过去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东西都是保守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能绵延五千年从来没有割断过,就在于它内在有一股创新的活力。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创新,我们的优秀传统,就是我们历代祖先创新的结晶。
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建设先进文化并不矛盾,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今天的保护和继承,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遗产,我们首先要原生态地将其保护下来,然后再加以分析。我们要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科学扬弃,来创造和熔铸既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