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是西部农业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出路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人类立身之本,是人类生息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如水资源短缺,森林和草地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形成恶性循环。西部农业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西部农业开发必须寓资源环境保护于发展之中,走生态经济持续农业的道路。
1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农业
生态经济持续农业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主要是进行结构调整,而退耕还林既是西部开发中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退耕还林放在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中去思考,以生态经济持续农业去规范,是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也是中国政府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部署的要求。
西部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①农用地利用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②大农业仍是粮——猪型的单一结构;③地区与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的规模化;④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名、特、优、新产品。与之并存的有农业市场结构不合理和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前者表现在农产品市场仍是传统的集贸市场,缺乏批发市场等现代的与大市场接轨的流通渠道,农产品基本上仍以农民零担细挑,单打独斗的方式进入市场,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参与市场竞争,造成市场半径小,流通不畅,交易成本高;后者表现在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的不合理状况,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少;大路货多,紧俏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
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系统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把西部农业的发展置于WTO和西部大开发等新的宏观框架中,树立系统动态思想,强化环保意识,高起点地思考其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势应着眼于市场需求,以科技为推动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促进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优化西部农业结构,真正建立天人合一良性循环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
2 发展生态经济农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2.1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产业
在西部农村应发展多种产业,其指导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与农业有关的加工业、观光农业及流通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业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保护景观以及提高农业和农户的收入。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保留一定比重、具有较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过去,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与农业发展无关,长此下去对农业发展不利。在西部,特别是西部山区偏远地区要注意发展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
2.2 退耕还林与二、三产业必须同步发展
退耕还林是西部开发中已经启动的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通过退耕还林(草),生态可以较快恢复,但在退耕还林(草)中出现的退耕还林(草)与农村贫困的矛盾;退耕还林的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退耕还林与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等问题急待解决,退耕还林必须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与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改变过去只偏重价格支持的农业政策,把政策重点放到地域政策和社会政策方向上来,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注意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
国外农村发展实践表明,即便在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村大部分农民只靠农业生产是难以缩小工农之间的收入差别和城乡差别,还要依靠农民很大比重的农外兼业收入。如日本农民农外收入占87%(1991),美国占65%(1985)。在二、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引进工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环保为基点,制定“农村工业进法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食品工业与地域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多数农产品原料都依赖于地域提供。农民从事提供加工原料的生产之外,还可从事农产品加工。这样,一方面能给农产品增加附加值,同时又可通过农民自身参与加工劳动而获得劳动价值,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2.3 发展观光农业,保护环境和景观
观光农业是农村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农民获得农外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国外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兴建持续农业体系时,十分注意开发观光农业。
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应该是观光地域或本身是观光地,且交通方便。通过观光农业活动的开展,销售产品及其加工品和农民经营民宿等,都可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西部地区山川秀美,具有发展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将引进新的农业整治事业。这种整治应是在不损害农村富有的自然环境,是在为保持与自然的协调进行的整治。这种富有新意的整治包括生活环境、劳动场所的整治,创建具有魅力的景观等。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作为基础。在西部开发中,还应探索一条转换农村功能的道路。使农村除生产以外又能成为兼业农户和非农户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而,今后的农业政策,消费者所关心的事情以及针对希望到农村休养的人们的政策,即农业政策要拓宽范围。
2.4 建立生态经济农业运行机制
由于西部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目前农业生产仍需稳定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以保障当地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依此只能维待简单再生产。因此,应同时开发一些比较效益高、商品率大的其他生产,如果、茶、桑、林、菜、牧、渔以及第二、三产业等形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循环方式。在退耕还林区,则应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确保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这里,农民将从生产由以经营耕地为主,转向经营丘岗、水面等非耕地为主,或转向利用邻近城镇、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业类型由耕地型农业逐步转向非耕地型农业、继之向非农业产业型农业演进。农业结构模式则由过去的单一粮——猪型结构,因地而异地向农果林、农林牧等多种模式发展。
2.5 加快制定生态经济农业政策
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西部面对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实行退耕还林,原来耕地就少、贫困人口多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在有限的耕地上不得不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来提高单产。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导致农业环境的恢复能力下降,对人为恢复能力的依赖性加强。同时,由于农业环境没有得到恢复和保养,将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土壤流失、地力衰竭以及水资源短缺等,使农业生产基础受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就是因为人口增加而在不适合开发的土地上强行经营所造成的。
2.6 健全国民收入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农业政策
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加上长期持久经济增长指标的传统国民收入决算方法,这种决算没有反映出由于不可恢复资源消耗所引起的对未来生产潜力的减少。因此,我们的国民收入的表面结果隐含着部分环境财富的永久性减少。这些现象在统计指标中没有反映出来,依此计算出来的增长率难免有虚幻成份。由此出现的繁荣不能不让人为后人担忧。因此,政府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尽快建立资源帐来补足过去的这种经济决算,缩小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同时制定不损害国家宏观经济功能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保农业政策。例如,在退耕还林和那些砍伐林木成灾区粮食补贴、能源补贴政策;环境税和污染许可;为了减轻农业对环境造成的负作用,进行高效高产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要重新评估施肥标准和是否要防治病虫害的判断标准以及对西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项目评估与论证,使其更为符合公众利益,符合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限定,采用这些环境政策所产生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结构的任何变化,都应使农业向良性环境发展。
我国目前大型开发度假村,所出现的乱开发,破坏环境和景观的问题,占用不少耕地到处开辟经济开发区,对于应该保留耕地比重缺乏严格的宏观调控,这种以牺牲环境和景观为代价的开发应立即加以纠正,在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更加值得深思,认真解决。
2.7 建立生态经济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西部农业必须走生态经济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持续农业,需要有更新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因为西部资源开发因内陆的自然条件受到制约,不少地区普遍停留于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技术含量低,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同时,从生态脆弱类型分布看,全国共有5类,而西部地区就占了喀斯特岩溶地区、西南横断山区、黄土高原地区、沙漠边缘地区四种脆弱类型。西部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西部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研究开发适合生态经济农业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强化技术生产和技术推广两方面的投入支持,在发展和生存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下,把现代农业技术与我国传统精细农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保护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8 西部生态经济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这种转折将需要在经济结构上出现重要的变化。
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现象。随着经济和生产技术变得复杂和成熟,技术愈益依赖于作为其来源的基础科学的现状。基础科学及其产生的许多技术都具有公共物品特征:领先时间很长、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巨大、商业获利性方面风险大以及成功的收益难估价。因此,技术创新的进程依赖于一套复杂的制度的安排,其中不仅包含产生创新的制度(例如农业研究系统),而且包含确定所有权和新式契约、或分担外部风险性(例如环境污染,失业和安全性风险)的制度。在任何经济中,不适合的政策鼓励是无效率的。因而在西部为了实现增长和发展,并且为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结构变化,经济制度的配置资源、动力和信息方面的方式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没有这些变化,西部农业经济活动将会继续丧失效率和生产力,或其收益归属于寻租者而不是企业家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