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41-04
近两年来,社会史内容正成为高考尤其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与趋向。笔者试图从什么是社会史、社会史缘何以及如何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谓社会史
作为现代学术领域的社会史学出现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上半期,勃兴于改革开放之后。何谓社会史则是公婆自说,大体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专史说。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并立。学者冯尔康认为:“中国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运动体系”,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迁移、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1] 山西大学教授乔志强在《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中认为:“中国社会史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有序的系列’,它包括三个层面:即社会构成,包括人口、婚姻、家庭等最基本的社会元素和细胞;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职能,包括教育与教养、社会控制与调节以及社会病态、问题及防治等。”认为社会史是“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之外新添加的第四块基石。”[2]
(二)通史说。认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而是通史,是综合史。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陈旭麓指出:“真正能够反映一个过去了的时代全部面貌的应该是通史,而通史总是社会史”,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入口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三方面”,他强调“社会史是历史的社会”[3]。张静如则认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的部分……研究社会,必须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等。”[4] 这里,他用了广义的“社会生活”概念,在他的著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除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与文化、社会阶级与阶层外,加上了社会组织、家庭、社会习俗、社会意识等内容,集中体现了著者社会史是通史之说。
(三)范式说。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史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的。赵世瑜认为社会史不应只是生活方式史,“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加以解释的新面孔史学”。在他的《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一文中,进一步表述为社会史首先应该“理解为一种新的史学范式,一个取代传统史学的政治史范式的新范式[5]》。常宗虎认为:社会史只是一种审视历史的新视角、新态度和新方法,作为方法的社会史,主要是全面审视跨学科研究法、结构分析法以及新史料、新手段和技术的应用。社会史方法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开放性三大特色。[6]
综上所述,关于社会史的三种观点,笔者认为他们实际上是殊途同归,只是研究的视角不同而已,专史说以狭义的角度认识社会史,认为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并列,有利于历史研究的系统和深入。而通史说从广义的角度认识社会史,认为社会史无所不包,应该整体地关照历史。笔者认为,无限制地扩大社会史研究的范围,有可能导致社会史研究的“雾化”,看起来无边无际,最后什么也抓不着。范式说从方法论的角度将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与传统史学方法区别开来,实际上并未否认社会史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上的扩展。笔者以为,要成为一门学科,既要有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又要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为便于高考命题趋势的比较分析,本文试将社会史确定为专史说,即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并列的史学领域,同时又具有范式说之意义,即采用社会学、统计学、计量学等方法论的一门学科。
二、高考命题缘何重视社会史
近年来,社会史试题在全国各地高考、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省区的高考中频频出现。2007年上海卷出现上海移民题、美国新泽西种族与城市问题共计17分,占历史分值的34%。2007年山东卷出现服饰变化题、传统家庭观念、民生问题共计33分,占历史分值的40%。2008年宁夏卷出现十二生肖题、地方大姓题、太监拉火车题、元旦民俗题、珠海城市发展题、罗斯福新政的民生题共计57分,占1/2强。2008年广东卷出现叶氏支祠题、语言文字题、“乌术”题、苏联地名变更题、西汉农民家庭收入、中国形象题共计45分,占历史分值的近1/2。社会史试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社会史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是当前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反映,是传统史观向现代史观转变的呼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当前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贫富分化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与动荡。反之,如果科学决策,趋利避害,则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把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历史是现实的昨天,现实是历史的明天。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发挥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资治功能。而高考一直对历史教学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一直对学生起着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在高考中出现社会史试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生动反映。
其次,这是对传统革命史观向现代文明史观转变的呼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史观大行其道。在这一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史中农民起义成了主线。中国近代史被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世界近现代史亦以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义革命为主线。在实践中,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以至于酿成“文革”十年浩劫。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思想解放的推进,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将历史转化为阶级斗争史的取向显得不合时宜,文明史观逐渐受到人们的推崇,同时历史内容也从政治史转向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向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文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即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发展历程。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是对人类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文明成果的全面考察。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文明史观已融入命题之中,社会史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次,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7]。学习历史要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而社会史包括家庭、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最接近,是可触可感的历史。因此,在高考中出现社会史试题是符合课程目标的。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组成部分之一的教材改革也增加了社会史内容,使得社会史在高考中的出现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这在上海版教科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在其高一(上册)教材三大主题中专门开了“人类生活”主题,分别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风格三方面介绍,实际上就是完整的社会史。人民版教科书必修Ⅱ中也专门开设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分别从物质生活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个方面介绍。有了这样的依托,社会史试题很自然地在高考中出现了。
三、社会史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纵观近几年高考,社会史试题出现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变。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型出现的较多,非选择题较少,这大概与新旧高考平稳过渡以及新课程社会史知识较少有关。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史作为情境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另一类以社会史为情境,考查社会史知识。前一类试题由于当前教材中社会史知识的依托较少,而且从社会史知识挖掘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更能考查学生的获取和理解信息、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所以前者出现的居多。下面我们来分析2008年高考典型的社会史试题。
[例1](2008广东卷第1题)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例2](2008天津卷第19题)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年份1800年1880年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例3](2008江苏卷第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例4](2008全国卷Ⅱ第19题)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例5](2008宁夏卷第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例6](2008年江苏卷第21题)(10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例7](2008年广东卷第26题)(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
《《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前三例以牌匾、东京人口变化、就医习俗等日常生活切入,通过设置社会史情境,分别考查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知识。例4、例5则以称呼口号、元旦习俗的变化考查社会史知识。这些试题丰富、生动、鲜活,一改以往枯燥、呆板、沉闷的状况。例6更是通过法国史学家的观点,明确了社会史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并通过宋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娱乐休闲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无疑是2008年江苏卷的点睛之题。例7从西汉农民家庭的逐年收支情况反映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更令人叫绝的是第1题设问“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历史试题中也有计算题!实际上它是社会史学中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从一个案例的视角说明,与传统史学相比,社会史不仅是研究内容与对象的变化,更是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创新。
总之,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民众的日常思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有血有肉的社会史试题在高考中出现,不仅考查了学生能力,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历史高考命题改革,使历史高考命题呈现出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
[收稿日期]200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