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涂鸦: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_涂鸦文化论文

小学语文课本涂鸦: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小学语文论文,值得关注论文,涂鸦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组被称为“杜甫很忙”的涂鸦图片突然在网络爆红,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造”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对于杜甫被恶搞这一现象,舆论褒贬不一。有学者怒气冲冲地以为,恶搞诗圣杜甫,是亵渎和轻慢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杜甫很忙”走红网络,体现了课堂上学生无处安放的创新意识,及旺盛的精力、心理压力的释放。双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见证者——教师来说,小学课堂中课本涂鸦却显得司空见惯,特别是灵活性大、自主性高、内容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学生课本涂鸦的“重灾区”。面对学生课本涂鸦,我们一线教师的处置方式往往停留在明令禁止、大声斥责的简单粗暴层面上。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应该是教育资源,对于学生课本涂鸦的教育现象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科学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本涂鸦屡禁不止以及失去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契机。

      一、调查与分析:关于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的基本情况

      在西方,涂鸦(Graffiti,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指的是人们利用画笔任意创作或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新艺术形式。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是指小学生把语文课本当做绘画载体的涂鸦行为。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呢?为此,笔者在2012年初,对所在学校二至五年级中400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男女生各50名,对语文课本涂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内容包括有涂鸦行为的学生情况,语文课本涂鸦的场所,语文课本涂鸦的内容,以及小学生对语文课本涂鸦的认识和教师的处置方式等几个方面。

      对有语文课本涂鸦行为习惯的学生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400份调查问卷中,有328个学生确认自己有过语文课本涂鸦的行为,且各年级所占比例不具有明显差异。统计此328份问卷发现,43个学生认为自己语文成绩优秀,经常受老师表扬;212个学生认为自己语文成绩中等,学习语文没有太多困难;73个学生认为自己语文成绩较差,学习困难。

      调查表明,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没有因为学生成绩优劣而显现出明显差异;不过,各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本涂鸦有较大差异性,其中三、四年级课本涂鸦现象最为严重。

      (一)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场合的调查分析

      学生在什么场合进行涂鸦是每个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审视课本涂鸦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语文课本涂鸦的出发点。

      

      分析:根据表1发现,语文课本涂鸦行为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此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均占相当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课堂上的涂鸦现象略有上升,各年级男同学语文课堂涂鸦比女同学语文课堂涂鸦所占比例略高,但不具有明显差异。所以根据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小学语文课本涂鸦在年龄、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分析:根据表2发现,在语文课堂的各个阶段均有学生涂鸦行为,其中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程度较低,学生自主性较大的低约束力环节学生涂鸦行为所占比例最大。

      (二)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内容的调查分析

      西方自我分析家埃米尔认为,一道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涂鸦行为既是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想象和表达,又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分析:根据右上表3可以看出,学生语文课本涂鸦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高年级学生涂鸦比低年级学生涂鸦内容更加丰富,线条更加复杂。男生比女生更偏好抽象风格,高年级的女孩比低年级的女孩更偏好写实风格,高年级的男孩比低年级的男孩更偏好抽象风格,男女生涂鸦内容与男女学生性格、气质以及心理有着显著联系。从四年级往后,男生课本涂鸦充满力量和动感,女生课本涂鸦内容柔美趋向于工笔写实,体现了男女学生不同的审美偏好。此外还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语文课本涂鸦与课本内容联系逐渐紧密。

      (三)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本涂鸦认识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78%的二年级学生对于课本涂鸦没有具体认识,是一种信马由缰的随意行为;85%的五年级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逐步趋于合理,对于语文课本趋于重视和爱护。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个体之间认知水平的发展、知识积累的差异,中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文课本涂鸦的认识个体差异性大。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较差同学对于课本涂鸦的认识局限于有意思、好玩。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较优秀同学对于课本涂鸦的认识更为全面,在觉得有意思的同时也认识到涂鸦可能会影响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即使认识到课本涂鸦可能会影响学习,也不能有效控制语文课本涂鸦的行为。

      

      (四)教师面对学生语文课本涂鸦行为的态度及处置方式

      在调查中发现,各年级教师对于学生语文课本涂鸦的行为都是持否定态度,面对学生的语文课本涂鸦的处置方式,85%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批评惩罚,13%的学生认为老师会不闻不问,只有2%的学生认为老师会采取其他措施。基于教师的以上态度和处置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的涂鸦行为总是缩手缩脚,提心吊胆,害怕教师发现,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探讨与归因:小学语文课本涂鸦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表明,学生语文课本涂鸦行为作为一种普遍性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语文学习效率。

      (一)课本涂鸦是学生认知世界、表达内心的需要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日益增多,受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在人文性较强的语文课堂中,容易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更乐于用涂鸦的形式来展示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生活经验、情感、兴趣和愿望。如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他绝不会用文字具体表达游戏中的世界,而仅仅利用一个涂鸦就可以满足他表达的欲望。这在本质上属于儿童时代最基本的自然冲动,按照西方哲学大师康德的观点,这些带有创造性的自然冲动是人类理性所不能产生的,它们就是对生命的爱。

      (二)课本涂鸦是低效的语文课堂的必然产物

      首先,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往往是优等生做课堂主角,中等生做配角,学困生做道具,没有参与课堂的学生只能以涂鸦打发时间。其次,在一些语文课堂中阅读文本不科学,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热闹,采用自由读、点名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仿佛安静就代表冷场,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接触文本,没有真正感受文本,只能用涂鸦来替代无味的朗读。再次,在语文课堂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教师没有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活动流于形式,为学生涂鸦提供了时机。最后,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文本的很多人文性、意识形态的内容比较暴力地进入学生大脑,被学生们强行认识、记忆、分析,学生的独立思维和独立人格缺乏激发,在如此缺少童趣、思维压抑的课堂,课本涂鸦成了学生的一种叛逆式幽默。

      三、策略与启示:在理性思辨中追寻教育功用的最大化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语文课本涂鸦这一普遍教育现象的产生,是学生个体心理成长与语文教学现状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应在对该现象的理性认识、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导。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特征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学生合理使用语文课本的习惯

      语文课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对于合理使用语文课本的研究,往往以教师角度着眼于对课本的合理开发、教材的解读,而学生如何合理使用课本在不经意间被忽视。只有学生学会合理使用语文课本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不合理的课本涂鸦才能逐渐消失,语文学习效率也能随之提高。

      1.合理使用课本留白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页都留有一定的空白,一般来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对这些空白位置的使用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这些空白往往成了学生涂鸦的主要阵地。合理科学地使用课本上的留白,用心挖掘,掌握“补白”的策略,这些留白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课本涂鸦也就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了市场。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第四课古诗《示儿》时,巧妙利用第19页上大篇幅课本留白,让学生课前积累与本课类似的爱国古诗,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也走向丰富,学生感受与文本内蕴产生共鸣。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本留白写一点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利用留白写一点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要结论,利用留白写一点对探究性学习内容的体会和理解等,均是面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课本涂鸦的有效策略。

      2.巧妙使用语文课本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精美的插图,体现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延伸,其内容往往是文章最精华部分的体现。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插图的存在,导致学生利用插图进行涂鸦。在教学中巧妙使用课本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识记、理解、想象、鉴赏、表达等诸方面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课本插图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减少课本涂鸦。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明天,我们毕业》这篇极富感情的文章时,文中的插图是一幕学生与老师话别的情景。教师让学生观察了图画的内容之后,问:“在即将分别的时刻,假如你是图中的一名学生,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进入情境后,思绪万千,一段段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语充溢着整个课堂。

      此外,面对学生涂鸦,巧妙利用学生涂鸦作品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恰当地引导,也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与大树》一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课本第45页的勃朗特三姐妹手捧鲜花的肖像上画上几滴“眼泪”,见此情景,教师并没有一味地批评该学生,而是顺势引导学生深化理解“为什么会流泪”,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二)提供恰当的涂鸦创作和发布空间

      涂鸦行为动机研究表明,涂鸦行为多数情况下没有必然导致错误的心理动机,课本涂鸦作为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相比较于强制性的措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涂鸦创作和发布空间显得尤其有意义。

      1.利用儿童涂鸦促进语言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地把所想到的或见到的事物充分地涂鸦表达出来,既体现了儿童的自发性和自由性,尊重了儿童爱幻想的天性,也体现学生的个性、爱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涂鸦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组合,结合文字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与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用文字描绘所涂鸦的内容。

      2.引导涂鸦的美术取向,开展管理有序、健康的活动

      教师可以将有美术涂鸦取向的学生组织起来,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开展涂鸦活动。如利用设置班级文化墙、制作班级手抄小报等方式,尽可能合理地满足学生涂鸦的欲望,并引导学生涂鸦的内容逐步走入健康向上的轨道。

      (三)创建有效和谐的全纳语文课堂

      语文课应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针对因学生注意力分散而产生的课本涂鸦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的途径,即创建针对面向所有参与、共同协作的全纳语文课堂。

      1.树立全纳和谐的课堂意识

      要实现“课堂公平”,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加强学生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即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重集体有效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注重教学各环节的科学、实效性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注意策略与技巧,吸引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课堂参与习惯,培养每一个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语文课堂涂鸦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减少。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小学语文课本涂鸦作为教育教学中一个不经意的教育现象,其背后一定有我们容易忽略的教育价值。对于习以为常的小学语文课本涂鸦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棒打”的感觉层面,还应该深入到追寻、反省现象背后本质的思维层面。只要我们秉持“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在细微处发现,从点滴里做起,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原。当然,涂鸦现象还有待继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相信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关注。

标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涂鸦: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_涂鸦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