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的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既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更应探索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设问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背景 初中历史 课堂提问 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课程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从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两方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浮于表面,同时过多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思维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设计了以下简单的问题: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会使用什么火?什么是氏族?等等。我设计的问题很多,全班同学都积极的举手回答,充分参与到了课堂,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答案都是在课本上能够找到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动脑筋。
2.提问缺乏思维的深度。 课堂趣味性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分强调趣味性以及设计情境的特色性,但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缺乏思维的深度等等都不易引发学生积极而又持续的思考,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过分重视虚拟情境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了突出问题的典型性,教师往往设计一些虚拟的问题,问题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没有真实感受,这样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的探讨中有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参与,学生得不到真实的体验。
二、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要注意把握“度”。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数量和难度。提问的数量课前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既不能整堂课都在向学生发问,也不能因为怕提问会耽误时间而一个问题都不提,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提出的问题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问题提得过深,一是问题提得过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经过长时间认真思考也回答不出来或者甚至经过教师的引导也回答不出来的这类高难度问题问得多了,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这时即使教师给再多的思考时间,恐怕学生也无心思考问题而是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老师点名来回答问题。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会因为轻而易举的找出答案而懒于思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例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南北战争时期就废除了黑奴制度,但是直至今天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因此我就提出了问题:南北战争究竟是为了废除黑奴制度,还是为了南北的统一?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就深入进历史事件中去,学会了抓问题的实质。
2.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还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和学习潜力的健康发展与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其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这样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是对的?你是怎么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巧设问题情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我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封神榜》创设情境。
总之,重视课堂提问研究,了解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精心设计问题,更应注重探索学生提问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论文作者:魏玉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历史论文; 情境论文; 大运河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