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_袁敏

浅析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_袁敏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各类地质灾害中,我们把一些发生及发展过程较慢的地质灾害称为渐变性地质灾害。而地质灾害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控制和减轻地质灾害中的积极作用,但其管理和风险控制极为复杂,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其关键是由项目治理中各利益主体组织协调不善以及忽略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互动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地质灾害,对其进行有预见地预防和治理。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再加上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土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使得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规模都在增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征,目前人类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做好防治土作。为此,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土作已实现两跨越,且已上升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土作。对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面降低的现象。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及上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固体矿产(金属矿、煤、岩盐等);下程施下;灌溉以及地表的静动荷载等川。地面沉降给自然和人类带来许多不可逆转的伤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下业化建设的推进,在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中,大规模持续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石油等资源;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等人为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2.水上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上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上流失有两个流失主体:水和上。在水上流失过程中,“水”和“上”做为两个流失主体始终存在于侵蚀、流动、转运和沉积全过程。水上流失会使上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同时,水上流失容易导致黄河泥沙加剧,致使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十旱、半十旱和亚湿润地区的上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上壤盐渍化等造成的上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十旱少雨;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及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上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二、地质灾害评价与风险管理

由于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危害大等特点,近年来,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区域性的地质灾害评价和风险管理,是指以一定面积的区域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该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诱因、人类主要的大型工程活动等,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发生的时间、空间,造成的损失等进行区域性的评价,并针对评价结论提出风险管理应急方案。张瑛、廖维等对汶川极重灾区的高位泥石流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对10个极重灾区的高位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评价指标选取及赋值、空间计算及叠加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为汶川地震灾区后续的泥石流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西南地区震后泥石流风险评价的一种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欢、李长明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三峡库区藕塘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复杂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解成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计算结果为目标提供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根据研究结果,藕塘滑坡的危险度系数为0.56,处于较高危险度。刘长礼、王秀艳等人研究了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防控对策。指出目前城市地质工作的不足,缺少全面的调查工作和监测工作。研究结论认为,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对策要首先查明情况,做好监测,健全制度,完善法规,最后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类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地质灾害新防治技术与应急处置

随着地质灾害机理不断取得成果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针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应急处置技术也有新的突破。王树丰、门玉明对用于滑坡灾害治理的微型桩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门玉明提出的不均匀系数法,这种方法创新点在于,为了反映群桩受力的不均匀性而引入一个不均匀系数,用来修正通过均匀性假设计算得到的微型桩配筋面积。杨栋、王全成等对全长粘结拉力型锚索剪应力双峰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全长粘结拉力型锚索有效锚固长度为6.5~7.5m,平峰比随着张拉力的改变而改变,并最终稳定在0.5~0.7的范围内。杨俊仓等通过对敦煌西土沟泥石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分洪梳流治沙”的防治模式,即通过修建截流坝和梳状排导沟,改变泥石流流向,达到既防洪又治沙的功能,变被动防治为主动梳流,用泥石流排导沟来阻挡沙漠东移,再利用沙漠的渗透净化作用,经过常年蓄积,变洪水为清水。这种技术在西部内陆干旱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有其独特的优势。张卫锋等提出对高山峡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对策的建议,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强、隐蔽性强、破坏性强、灾害链长等特点,提出以多元结构形式为基础的快速应急防治评估体系。该理论不仅能为突发性地质灾害提供应急对策,还能为地震发生后的次生灾害排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优化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奎中等研究了GDZ-300L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快速成功钻机,通过研究表明该钻机能满足滑坡、崩塌应急抢险,快速治理的需要,还能满足在地质灾害救援中生命通道的快速成孔需要,并在重庆武隆的应急救援抢险中得到检验。

四、地质灾害的预防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力度,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要把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以及大中型下矿企业所在地等区域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原则。

(6)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下作全面负责

结束语:

总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灾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灾前预防工作,重视地质灾害的试验设备与技术的开发工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计算工程理论的研究;开发先进的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准确做到预警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小,将地质灾害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R].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4.

[2]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3年度)[R],国土资源部,2004.

[3]孙文盛.科学发展观与国土资源工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08-16.

[4]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7.

[5]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6]寿嘉华.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内部情况通报,2004.4.

[7]周新民,王雁林.镇坪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R].国土资源简报.2004.

[8]刘传正,李铁锋,程凌鹏,等.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4):1-8.

[9]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219-223.

[10]张.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6-22.

[11]周新民,王雁林.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陕西国土资源,2004,(5):20-21.

论文作者:袁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  ;  ;  ;  ;  ;  ;  ;  

浅析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_袁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