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特点和受力特点,基于结构规范对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要求,建立符合实际工程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内力分析,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达到合理、完善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剪力墙;桩筏基础
1引言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高层建筑中理想的结构受力体系。常用于高层的公共建筑(办公楼)及住宅。受力特点根据建筑功能布置,把剪力墙布置在分户隔墙位置和公共区域,可以基本能做到剪力墙均匀分布,同时电梯井核心筒处由于开洞较多可周边布置剪力墙加强整体刚度。可以使均匀分布的剪力墙合理受到竖向力和水平力,保证结构安全。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柳州某中心项目结构设计的整体构思,并分析总结出超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2工程概况
柳州某中心项目3#楼位于柳州市学院路及桂柳路口附近的高层办公楼,地下室4层(含B1层),地上48层,首层层高5.0m,标准层层高3.1m,屋面结构标高156.0m,高度超过A级属于B级高度,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场地类别II类,特征周期0.35s[1]。
3结构体系与布置
3.1结构选型
本工程根据建筑使用功能采用剪力墙结构,属于B级高度,结构计算时采用的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抗震等级[2]。标准层结构布置平面见图1,该结构体系布置满足建筑功能,其受力合理,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模型详见图2。
3.2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采用桩筏基础,考虑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桩型选用大直径灌注桩嵌岩桩,桩身直径为1.6m,桩长已入岩0.8m,由于部分桩长小于6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用地基承载力复核)12000KN。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白云岩。在核心筒范围及周边剪力墙采用墙下布桩原则,筏板厚度均为2.2m。
图1 标准层平面
3.3 上部结构
3.3.1嵌固端设计
由于本栋楼的地势为东高西低且东西高差约一层(层高5米)。建筑正负零对应的结构东侧、南侧与室外地面相连,而西侧、北侧为商业裙房的二层板面,无任何土的约束,由此导致地下空间为3层全埋地下室,负一层形成了东侧、南侧两边为土约束,西侧、北侧为裙房二层的半地下室现状。地下室顶板(-2F顶)可作为本楼嵌固端考虑,综合建筑使用功能及结构嵌固端计算需要,本项目嵌固端设置在基础顶面,约束边缘构件加强区高度从室外地面起算。
3.3.2楼盖设计
《高规》3.7.7条,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竖向震动加速度不应超过表1的限值。考虑本工程的具体特点,舒适度更应从严要求。核心筒内部开洞较多,板厚为120mm,其余板厚根据板跨计算板厚,由于是剪力墙结构,板跨常规100mm为主。
表1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2Hz~4Hz时,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线性插值选取。
图2 结构模型
4主要构件截面及材料
底部核心筒部分剪力墙墙厚由400mm至上部楼层减小为200mm。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7层为以下C60,7~15层为C55,15~22层为C50,22~30层为C45,30~35层为C40,35~42层为C35,42F以上为C30。钢筋材料均用HRB400。
5计算结构分析
5.1自振周期与振型
采用SATWE与BUILDING软件进行对比计算分析。SATW计算结构前3阶周期如表2所示,计算结果显示,两个方向的质量系数均满足《高规》5.1.13条要求的90%以上,T3/T1=0.70<0.9,满足《高规》第3.4.5条的要求。
表2 结构前3阶自振周期
5.2 主要控制指标
表3 主要控制指标参数见
注:Vmax为基底剪力
6抗震加强措施
6.1底部加强区部位
根据《高规》第7.1.4条规定,底部加强区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者。《高规》7.2.14条规定,约束边缘构件设置范围从地面算起至15.20m,项目嵌固端在基础顶,即约束构件范围从基础顶至第六层楼板面标高。考虑本单体属于B级高度,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之间设置两层过渡层。
6.2楼板加强措施
楼板设计应能有效传递之间的剪力。楼梯、电梯井筒等开洞附近的楼板厚度为120mm,并按配筋率0.25%双层双向配筋。
6.3连梁及剪力墙加强措施
连梁是本结构的主要耗能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中发生较大损坏,因此必须采用措施提高连梁的延性,减小大震作用下损伤。针对连梁的具体加强措施:
a.截面高度≥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两侧剪力墙混凝土等级。
b.连梁上、下纵筋配筋率(ρS≥0.70%),针对性的提高连梁箍筋面积配筋率。
c.为进一步提高连梁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延性,对跨高比不大于2.5且宽度≥400mm的连梁,设置对角交叉斜向钢筋。
d.计算中框架梁与剪力墙垂直相连且墙厚小于300mm时,施工图设计中,剪力墙平面外搭梁处需按高规7.1.6条增设暗柱。
e.个别短肢墙及一字墙情况,对其轴压比、构造等严格按高规7.2.2条执行
7结束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选择合适构件截面,通过力学模型计算,结构有明确的传力路径,再通过合理构造措施,使结构设计具有延性设计。本工程结构设计既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立面效果,又达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
参考文献:
[1]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黄承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结构论文; 剪力墙论文; 构件论文; 楼盖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高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