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常州 213011
【摘 要】目的 研究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并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抗抑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临床意义。
【关键词】抗抑郁;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在卒中急性期,PSD发病率可达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PSD患病率可达20%~60%,其中重度抑郁占20%~30%[1]。PSD一旦出现,常常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2],甚至生存质量,因此,PSD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给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抗抑郁治疗,来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2012年02月至2014年0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患者意识清晰,检查合作,而且所有患者均符合:①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②患者抑郁症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汉密斯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评分大于17分;③患者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严重心、肺、肝、肾病变,无严重智能障碍,无阳性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
1.2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情况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抗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心理行为治疗。
1.2.1抗抑郁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10—20毫克/日,均至少连续服用3月。
1.2.2心理行为治疗[3]
观察组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疏导,1~2次/周,包括:①健康宣教,使患者正确认识其疾病,消除或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了解患者的个人爱好及家庭关系,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③运用认知和行为疗法;通过观察和沟通,确定患者不恰当的思维方式,通过提问,引导患者更换思考方式,进一步发现和改善其心理问题。
1.3疗效评定
由治疗小组(主要包括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17)、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对两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有较多的研究认为PSD对患者恢复健康有消极影响,它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延缓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恢复,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明显增加病死率[4-5],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病苦,而且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康复的重要性,并引起广泛重视。
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表现可复杂多样,早期通常不表现为悲伤失望、兴趣缺乏、焦虑等,多数情况下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或困倦、无法解释的疼痛、胃肠道症状、头痛、失眠、眩晕、心悸、胸骨后灼痛、麻木、食欲不振等,这使得抑郁症状很难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往往容易误诊。那么,脑卒中后为什么会伴发抑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两大理论,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是当前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现研究认为脑卒中后导致病灶处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水肿,相继产生变性、坏死,使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递质相对失衡,从而导致内源性抑郁,此外,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使患者对日后工作、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会地位改变等产生焦虑不安,为外源性抑郁[6],内外源因素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均产生作用。对于PSD,目前尚无统一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卒中是诊断的前提,且符合抑郁状态或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国内外学者基本采用抑郁症的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国内较多采用的诊断标准为CCMD23。现代医学认为,一旦诊断PSD就应积极进行治疗,因为脑卒中后3-6个月是康复最佳时期,也是PSD易发阶段,积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总体预后,本研究表明两组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抗抑郁治疗前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及心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亦有较明显的影响,早期抗抑郁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整体预后有积极意义。
Chen等[7]认为,对急性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性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PSD的发生率,但抗抑郁药物广泛使用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对于PSD临床措施,主要是医生提高识别能力[8-11],早期诊断,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早期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必要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心理干预及抗抑郁剂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后神经递质浓度恢复,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其抑郁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治疗的信心,并调动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4,15]。
总之,对PSD患者注重心理与生理并重的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342.
[2]姚志厚.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4):85-86.
[3]张国忠.心理加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66-67.
[4] Williams LS,Ghoes SS,Swindle RW. Dep ression and other mental-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after ischemic stroke[ J ]. Am J Psychiatry,2004,161(6):1090~1095.
[5] Gainotti G,Antonucci G,Marra,C et al. Relation between dep ression after stroke,antidep ressant therapy,and functional recovery [ J ].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2):258~261.
[6]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5.
[7]Chen Y,Patel NC,Guo JJ,etal.Antidepressant prothylaxi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2007,22(3):159-166.
[8]刘桂香,张秋红.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39例临床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12(03):215-216.
[9]赖敏贞,陈冬梅,孙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5(08):238-239.
[10]车玉琴.70例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5(03):74-75.
[11]杨青云,陈玉成.早期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症状改善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11):25-27.
[12]纪别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21):142.
[13]杨燕辉,李世泽,王冬鸽.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05):286-287.
[14]孙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神精功能障碍恢复的观察[J].海峡药学,2012(06):173-174.
[15]王一沙,范玲.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8周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05):129.
作者简介:
苏润萍,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苏润萍,刘丹,徐红梅,顾金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抗抑郁论文; 脑卒中论文; 脑梗死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