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预警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人们在对其进行积极诊治的同时,也在深思如何构建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特别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本文拟从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出发,对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概念

经济活动实质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同向运动的过程。同样,在金融活动过程中,也伴随着金融风险。所谓金融风险,一般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紧密相连,它实质就是金融风险大规模、高强度的集中爆发,是货币信用领域出现的混乱状态。主要表现为持续快速的货币贬值、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二)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1.生成的潜伏性

历史情况表明,金融危机并非短期内生成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是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受阻,金融状况日益恶化而逐步生成的,如泰国的金融危机早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1990年开始,泰国的对外贸易逆差逐年升高,银行坏帐不断增加,外债开始急剧膨胀。到1996年危机已相当明朗化:出口增长率为零, 经常项目赤字高达9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高达8%;GDP增长率由以前年平均9%高水平急挫为6.9%等。最终促成了1997年7月2日泰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2.爆发的突然性

金融危机往往于某一时点突然爆发,来势迅猛。以往的多次金融危机爆发各国几乎都来不及采取应对的措施。

3.广泛的传染性

一国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后,会产生连锁反应,迅速波及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南美金融危机波及到了智利、阿根廷甚至巴西等国;巴林银行倒闭则使新加坡和英国银行均受到冲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经济关系日益紧密。金融危机极易产生“多米诺效应”,迅速冲击它国经济。

4.严重的破坏性

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给本国甚至周边国家政治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阿尔巴尼亚危机发生后,爆发了武装动乱;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股市狂跌、金融资本运作维艰,整体经济陷入困境。

5.成因的综合性

每次危机爆发后总会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各方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震撼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成因问题很快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经济界人士纷纷撰文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政策失误说、结构危机说、经济模式说、生产过剩说、金融恐慌说。种种观点,莫衷一是,但都实际表明金融危机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是多重因素蓄积和作用的结果。下面一段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金融危机的成因:“东南亚国家内部存在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过急赶超的发展战略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发生危机的基础;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汇率制度是危机发生的突破口;国际游资的袭击则是危机发生的起动器。”

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科学的防范性。预警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危机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指导人们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因而整套预警系统必须具有较为严密的科学性。可以说,它是整个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因而也是整个预警系统建立过程中应当首先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在设计本系统时所奉行的基本指导思想。

2.广泛的实用性。整个系统应该对各种经济模式和经济类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方便实用。我们在构建这套预警系统时,广泛摄取了曾发生金融危机的众多国家的原始经验数据,所选用的指标力求能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照视金融危机“恶魔”的踪影。

3.较强的可操作性。预警系统中所采纳的各项先行指标应力求能从广泛的经济数据中获取相关的可靠信息,操作灵便。

4.两相结合的原则。目前理论界对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概率分析法,另一种是最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C.卡明斯基等人提出的信号分析法。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概率分析法是根据所构造的模型,将各种指标数值同时代人来计算危机发生的概率,因此具有结论明确的优点。但它不能说明导致危机的宏观经济问题何在,严重程度如何,因而不利于对危机的监控与预防。信号分析法则具有政策含义强烈的优势,能为危机预警系统提供明确监测范围与警戒区间,揭示危机发生的根源,为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进行监控、协调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供了指南。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不能明确地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而这正是概率分析法所具有的特点。因此,若能将这两种分析方法结构起来,便能优势互补,使金融危机的监测工作日臻完善。

(二)预警操作系统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项目:监测范围、指标菜单、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我们先从宏观的角度对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一些定性分析诊断,再结合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标来实施具体的量化监测。

1.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

本监测主要从一国的政治人文环境和宏观经济状况两个层面来展开。

(1)政治人文环境

a.政局的稳定性。一国政权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对经济主体(包括国内外的)的投资活动和本国经济的正常营运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成为衡量金融危机是否产生、能量有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b.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政府监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是经济运行中的一对形影相随的“冤家”,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必定会破坏市场均衡。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手太长,干预过多。被称为经济奇迹的东南亚模式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政府主导型经济。韩国政府对30家大企业财团的过度扶植,日本政府对金融业的“保舰护航”等过度保护措施,使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内部约束机制弱化,缺乏生存竞争和风险意识而逐步失去竞争活力。同时,也扭曲了资源的配置,滋生了腐败行为,最终酿制成灾。

c.社会的道德基础条件。金融,尤其是现代的金融活动,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过程,完全超越了“私人联系”所能维系的群体规模,它归根到底是一种信用关系,它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基础条件密切相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投机者的肆意进行轮番炒作,猖狂套利套汇便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2)宏观经济状况

a.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衡量一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从其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信贷结构、贸易结构、资本结构、外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中低技术产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薄弱,是产业结构失衡的表现。贸易结构单一低级,出口产品替代性差;信贷资本和投资资本过于倾向投机性强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等行业;短期资本过多,短期债务比重过大;居民收入贫富悬殊等都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具体反应。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将受到金融危机的惩罚。

b.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这主要包括金融体制是否合理,金融监管的模式与力度及技术水平以及金融秩序的正常与否等方面。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就是由于各国的金融体制不合理,金融监管缺乏力度,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所致。

c.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但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迟早与大小必须与本国的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相配套。在金融体系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过早开放本国资本市场是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大教训。

d.货币市场的运行状况。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国外汇储备的充足程度与外汇管制状态。外汇储备充足,外汇管制较严,则抗风险能力强;反之,则危机爆发的潜在性大。

e.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f.银企关系。银行与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行为主体,这两大行为主体本身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不仅关系着银企双方各自运行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从亚洲一些国家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企业对银行有着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综合交易关系。东南亚各国政府指令性贷款造成银行坏帐多达6600亿美元。由于企业融资更多的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当企业的资金大量被套牢时,银行则收不回贷款,从而导致信用程度大大下降。

2.主要的指标菜单

(1)反映财政金融状况的指标

主要从国家能力、债务及偿债能力、政府支出结构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稳健性等方面设计反映财政金融状况的指标。

1)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是指将国家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汲取能力(指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国家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国家汲取财政能力是国家汲取能力的集中体现。 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与利益一致时, 可用总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国家汲取财政能力, 它反映了政府动员汲取的社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不尽一致时,宜用中央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国家汲取财政能力, 它反映了中央政府汲取的社会资源占总的社会资源的份额。国家调控能力可用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2)债务及偿债能力

外债总额是指公共的、公共担保的和私人未经担保的长期债务、国际组织信贷的使用以及短期债务之和。它反映了外债规模的大小。短期外债所占比重等于短期外债总额除以外债总额,它反映了外债的期限结构,其值越大,表明目前面临的还债压力越大。外债总额除以国际储备总额反映了偿还外债的能力。外债偿债率警戒线为15%-20%。

债务依存度,反映政府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反映了财政风险。其计算公式为: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

此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口径。若是分母为“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和”时,称之为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若是分母为“中央财政支出”时,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当注意统计口径是否相同。

外汇储备与月进口额之比的警戒线为3个月。

经常项目赤字所占GDP的比重警戒线为5%,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一些国家近年来都存在较大的经济项目赤字,如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为9.18%,马来西亚为5.99%,菲律宾为5.85%, 韩国为4.89%。

经常项目赤字的警戒线是指经济保持经常项目赤字运行,容易导致发生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经常项目赤字的警戒线不能笼统而言,它取决于赤字来源、构成、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及金融变量:

a.经常项目赤字的构成。如果经常项目赤字主要是由大的贸易赤字构成,则赤字承受能力差,持续的贸易赤字反映了结构竞争力问题。对亚洲一些国家而言,经常项目赤字的构成主要是贸易赤字。

b.经常项目赤字产生的原因。经常项目=居民储蓄-投资-赤字。经常项目赤字产生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储蓄的下降(包括居民储蓄的减少、公共储蓄的减少)另一方面是投资的增加。一般而言,储蓄下降比投资过度导致的经常项目赤字更危险(如墨西哥1993-1994年危机)。当经济高速增长时,投资率高于储蓄率,经常项目赤字运行是最佳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可利用外资来弥补过度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只要投资项目是有利可图的),投资导致的未来收益可用于偿还债务。因此,由过度投资导致的经常项目赤字不仅无害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最终降低经常项目赤字。但前提是投资回报高于成本。

亚洲一些国家,居民储蓄率高(1993-1996年居民储蓄占GDP 的比重高于30%),政府财政赤字小,因此经常项目赤字主要来源于较高的投资率(1993-1996年投资占GDP的40%左右)。 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高风险的领域,尤其是非贸易领域如房地产与股票领域的过度投资及工业的过度投资(如韩国)。

c.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往往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定会使国家的偿债能力增强。但是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期可能导致投资过度和居民消费过度及外资的大量流入,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和外债的增加,在遇到局部突发事件时,增长预期突然改变,外资流出,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承受,货币与债务危机发生,如智利1979-1981年、墨西哥1977-1981年的危机。

亚洲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这种增长最终会停止(因为这种投入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因此亚洲经济的增长不会持续,当增长预期改变时,可能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的不可承受。

d.对外开放程度。当出口占GDP的比例越高, 赤字的可承受性越强(因为外债是靠出口所获取的外汇收入来偿还的)。

e.实际汇率升值。实际汇率升值可能引起竞争力的丧失、贸易的结构性脆弱,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的不能承受;实际汇率升值可能导致进口消费增加,恶化经常项目。

f.资本流入的构成与规模。经常项目赤字需由外资为其融资,外资的构成与规模严重影响了其可承受性。外资流入的方式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政府贷款、外国私人贷款、证券组合。当短期债务占整个债务的比例过大时,波动性大,易于转化。

h.外汇储备与债务负担。低的外汇储备与高的债务负担,可以大大增长经常项目赤字不能承受的风险。当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的比例大于1时,表明存在极大的债务偿还风险。

i.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预测指标。金融监管不力、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金融过度自由化导致金融系统更加脆弱,如银行自有资本低、信用过度扩张、呆帐比例上升,银行或金融公司不断破产。

3)金融机构资产

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指金融机构的坏帐呆帐。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占总资产比重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其值越小越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反映了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的警戒线为8%。

(2)反映宏观经济结构的指标

主要从GDP部门构成和使用构成来设计指标, 旨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总需求各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结构单一,出口产品没有特点,进口品缺乏替代弹性。从发生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看,大多经济结构都比较单调。从出口产品讲,多为初级产品,而加工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限;从进口产品看,则多为替代能力差的物品。主要从部门构成来分析经济结构: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农业经济规模。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可用该期农业增加值的增加量与期初GDP之比来表示。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工业经济规模和一国的工业程度。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可用该期工业增加值的增加量与期初GDP之比来表示。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服务业规模。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可用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加量与期初GDP之比来表示。

(3)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

一国经济活动的投入表现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产出表现为GDP。我们应从劳动、 资本和科技进步及非传统因素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设计指标。

劳动贡献率反映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它等于a 乘以劳动增长率。

资本贡献率反映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它等于b 乘以资本增长率,其中某时期的资本增长率=(该时期的平均资本净存量-期初的资本净存量)/期初资本净存量,其中资本净存量是指资本存量减去折旧。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进步和非传统要素中的规模经济、教育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贡献率-资本贡献率。经济增长源泉的计量中的a、b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程,通过回归分析估计出的参数。

(4)反映宏观经济总体态势的指标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和进出口平衡与汇率稳定。由此可设计反映宏观经济业绩的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率,指实际GDP比上年增长幅度,其中实际GDP =名义GDP/GDP减缩指数。经济增长率这个指标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速度。

失业率,是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它反映了一国的充分就业情况。

通货膨胀率,用GDP减缩指数或消费者价格指数计量,其中GDP减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GDP减缩指数=以现价表示的GDP/以不变价表示的GDP。

3.阀值及预警指标的权重确定

“阀值”的设定是预警系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其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阀值”时,就把它当作是金融危机将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发生的预警信号。对于前面设置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可利用那些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统计数据来确定其对危机预测的阀值。阀值确定的原则是:在这一点上,将会发生金融危机而没有能发出预报的概率与发生错误预报的概率相等。

可利用这些金融预警指标的统计检验结果,分别赋予不同权重。

4.金融危机发生概率的计算

由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较多,其中任何一项达到阀值,就把它视为发出危机信号。那么,当预警信号发出以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

一般来说,在预警期内,达到阀值的指标越多,发生危机的概率就大。由此可利用达到阀值的预警指标加权平均数来测试发生危机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P[,j]=SUM(A[,i]B[,i])。

其中,P[,j]表示预警系统在第j月预测金融危机的预警期发生的概率,A[,i]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j月的信号值,A[,i]等于1 表示发出信号,A[,i]等于0表示没有发出信号;B[,i]表示第i项指标在预警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