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论文_沈瑶

微信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论文_沈瑶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市 41013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海量网络信息扑面而来,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习惯、人际交流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除了要开设思政教育课程,还应创新微信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来提升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关键词:隐性思政教育;微思政;梯次化;媒介素养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期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喜好与特征,合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微信是新时期新媒体的重要代表,具有快捷、平等、互动性等特征,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创新应用微信来打造具有思想深度、时代热度与人文温度的思政内容,真正践行思政教育本质,并依托其裂变传播性来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性。

一、隐形思政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正式研究隐性教育,然而其实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隐性教育,战国时期“孟母三迁”就完美呈现了环境熏陶的隐性教育价值。

隐性思政教育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以思政教育目的为指导,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至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及党的方针政策等熏陶,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与显性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这种间接的教育方式更加轻松与生活化,教育过程看似随意其实包含深意,具有超强的潜隐性与渗透性。高校应灵活运用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二、微信隐性思政教育现状

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信控、微博控已成为普遍现象,为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开展创设了条件。然而从高校微信思政教育实践来看,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微信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淡漠微信服务与交流功能,或只将其作为通知发布平台,甚至为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盲目围追堵截自媒体。

微信具有超时空特性,可实现一对一乃至一对多的互动交流,然而不少高校虽然注册开通了微信,但仅用于发布学校相关工作通知,没有充分发挥微信优势来服务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很多高校在微信运用上存在短板,在思政教育上更注重显性教育,虽然在互联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搜集思政教育内容,但最终的教育方式还是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微信思政教育的活跃度与忠诚度低下。此外,不少高校亦没有要运用微信共享优势来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不仅影响隐性思政教育效果甚至弱化显性思政教育成效。

三、微信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1)构建多层次微信平台 打造“微思政”阵地

受微信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全面性与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应结合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团体、班级与院校部门,构建梯次化的微信公众平台,梯次化设计各级主体的思政内容,推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主流文化等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并将其转发至社团、班级、院系等微信群,引导大学生转发至微信朋友圈,进而充分发挥微信裂变传播功能。与此同时运用微信交互性功能组织与推送信息相关的话题讨论与交流,或者通过朋友圈评论等形式来营造趋同性的群体舆论效应,帮助大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深对主流文化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提升媒体素养 加强网络监管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施教主体,其对微信的认知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微信隐性思政教育的开展与效果。高校要重视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微信思政教育培训、相关专题讲座及座谈交流会,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微信开展隐性教育的能力,实现隐性思政教育辅助显性思政教育的效果,推进信息传播辅助课堂教学的发展。此外,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学习主体,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其既要具备依托本校或者其他微信平台获取思政教育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应形成媒介运用责任意识与掌握基础法律常识,以保障其在行使评论、转发权利时不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做到不混淆视听、不传播散布谣言。

此外,作为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开展平台,高校应加强微信平台的监管力度,维持网络思政教育秩序,净化思政教育网络环境。高校应定期更新思政教育内容与资料,在发布与时事热点相关的思政教育资讯前加强调查与核实工作,引导大学生掌握时事解读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的思政作风。

(3)创新微信思政内容 细化分类指导

读图时代内容是王道,微信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容载体,其内容的好坏对大学生参与度及参与效果起着最直接的影响,高校应以大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实现入眼动脑入心的思政教学效果。在进行思政内容创新时可利用微信交互性通过转载、评论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情感诉求,以主流文化为指导创设富有内涵的时代性传播内容,提升微信思政内容的吸引力。还可依托微信发起热点话题讨论、主题文化宣讲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当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可依据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年级、专业等细化大学生分类,并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以充分发挥微信思政教育隐性指导。针对党员与团员传播不同层次的微信思政教育内容与反馈,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政觉悟;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传播与专业相关的时政热点、方针政策、先进典范;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调整思政教育与学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切入点,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加强线上与线下活动的衔接和互动

微信虽然具备交互性,但无法实现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会导致信息反馈的滞后性与无效性,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线上与线下活动的衔接,通过微信线上宣传扩大思政宣传范围与教育功能,通过线下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对微信的关注力与忠实度。譬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在线上组织微信评比、投票、分享思政学习资料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为线上活动做准备,进而在参与线上活动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熏陶。也可在先下组织热点话题讨论与宣讲,促进对主流思政教育的深化理解与共享,并通过微信进行选择性的线上宣传,进而引领微信舆论导向,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念、人生观与世界观。

结语

总而言之,微信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合理运用微信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高校应正确认识微信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将微信发展成思政教育的得力助手,积极构建梯次化的微信公众平台,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合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宣传教育渠道,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针对性,并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链接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全面保障大学生提高思政觉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强.浅论高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山西青年,2013(10).

【2】陈静,张兵.微信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4):169-170.

【3】夏凌云,龚文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iBeacon的智慧校园LBS应用设计[J]. 微型电脑应用,2016,32(12):50-53.

论文作者:沈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微信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论文_沈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