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域结构的动态分析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的动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经贸论文,台湾论文,结构论文,地区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经贸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20年来两岸经贸的发展,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拟就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的现状、特点、变化规律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一)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现状

台湾目前的对外贸易,仍以美国、日本和祖国大陆(含香港)为主。以1999年的情况来看,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金额合计达1282.5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5.2%(参见图1)。具体而言, 美国占台湾外贸总额的21.8%,日本和祖国大陆分别占18.3%和15.1%。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统计处”编《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366期

其中,台湾对美国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309亿美元和196.9亿美元,合计505.9亿美元:对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19亿美元和305.9 亿美元,合计424.9亿美元;对祖国大陆(含香港)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285.5亿美元和 66.2亿美元,合计351.7亿美元。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台湾与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结构大不相同(参见图2、3、4)。

从出口结构来看,台湾主要依赖美国和祖国大陆,日本市场所占份额则远逊于前二者:从进口结构来看,日本则为台湾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在三者中占到一半以上的份额,美国次之,祖国大陆再次之。

除此之外,台湾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韩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参见表1)。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统计处”编《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 366期表1

国家地区 出口金额(百万美元) 进口金额(百万美元)

美国30901.5 19693.1

日本 1190030591

祖国大陆(含香港)28549

6619.2

韩国 2604.9

7192.8

德国 4076.6

5312.6

新加坡 3818.3

3312.2

马来西亚 2848.1 3882

荷兰 4214.3

1705.7

英国 3830.3

1720.5

澳大利亚 1847.4

2957.1

菲律宾 2611.4

2172.5

泰国 2104.5

2383.4

法国 1584.1

1887.3

加拿大 1750.5

1124.6

意大利 1326.5

1308.5

国家地区外贸总额(亿美元)

美国

505.9

日本

424.9

祖国大陆(含香港) 351.7

韩国 98

德国93.9

新加坡71.3

马来西亚67.3

荷兰59.2

英国55.5

澳大利亚 48

菲律宾47.8

泰国44.9

法国34.7

加拿大28.8

意大利26.4

资料来源:台湾“财政部统计处”编《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366期

(二)台湾外贸地区结构变化特点

第一,外贸重心由美国转向亚洲。台湾外贸长期以来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从1983年到1987年的五年间,台湾对美国市场的外贸依存度均在35%以上。进入90年代,台湾努力降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对美外贸依存度逐年下降,1995年以后均未超过23%。与此同时,台湾对亚洲市场的外贸依存度则加速上升,1979年到1989年,仅由36.2%上升到39.4%,而到1999年,该比率已达51.6%。在这20年中,台湾与其它大洲的外贸依存度变化不大(参见表2)。表2

台湾对各大洲的外贸依存度单位:%

年度总计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

1979100 36.213 31 1.4 3.12.3

1989100 39.416.332.81.5 3.12

1999100 51.616.323 1.1 2.41.5

资料来源:根据《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2000年有关数据计算。

第二,祖国大陆在台湾外贸地区结构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按照台湾方面公布的数字,1981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外贸依存度为1.1%, 到1994年这一比率升至5.5%,1999年又降到3%。将这一变化与台湾其它主要外贸伙伴的地位变化比较,可以看出其总体趋势是不断提高的(参见图 5)。事实上,如果考虑到两岸间很大一部分贸易是经由香港进行的,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如果将祖国大陆与香港的对台贸易合并统计,可以得到图6,也就是说, 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实际外贸依存度可能已高达15%左右,并且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地。

资料来源:《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2000

(三)台湾对外投资地区结构现状

按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1999年台湾核准厂商对岛外投资的案件共774件,金额达32.7亿美元。从投资地区来看, 投资额最大的前四名依次为:英属中美洲、美国、新加坡及马拿马,分别占该年核准对外投资总额的41.6%、13.6%、9.9%、6.8%。

以上数据均不包括祖国大陆在内。如果将祖国大陆与台商的其它投资地区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就大不一样。即使按照台湾当局核准的投资统计来看,1999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也达12.5亿美元,占其对外投资比重的27.7%,仅次于英属中美洲,居于第二位。若考虑到大部分投资英属中美洲的台商最终目的地仍为祖国大陆的现实情况,祖国大陆所占台商对外投资的比重应在40%以上,绝对高居首位。从累计投资总额来看,台湾对祖国大陆、英属中美洲和美国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9%、19.1%和12.7%,祖国大陆已是台商最重要的投资地区。

(四)台湾对外投资地区结构变化特点

第一,投资重心“脱美入亚”。台湾对外投资长期依赖美国,1952到1988年,美国占台湾对外投资的比重高达60%,而对亚洲的投资仅30.1%,约为对美国投资额的一半。1989年,美国占台湾对外投资的比重为54.8%,除祖国大陆外的亚洲地区吸收台湾对外投资的比重占32.3%。1991年,这种局面颠倒过来,台商对美国的投资仅为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16.4%,而对祖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地区投资则高达50.8%!此后这二者所占比重都在下降,到1999年,美国与祖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地区分别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10%与18.6%。二者都出现下降的原因是祖国大陆的崛起。从1991年起,台湾当局开始承认并核准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由图可以看出,前二者所占比重的降低,正是与祖国大陆所占比重迅速升高同时出现的(参见图7)。

第二,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增长迅猛,并已达到相当高的依赖水平。从图7可以看出,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自1991 年台湾当局开始核准统计起,就维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由1991年的1.7亿美元, 迅速增长到1999年的12.5亿美元,所占台商对外投资比重由9.5%下升至27.7%。如前所述,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并非如实审报,所以出现台商投资英属中美洲的大部分目的地是祖国大陆的情况。这一点也可由两条曲线的负相关变动情况得到验证(参见图7)。 如果将祖国大陆与英属中美洲的投资合并统计,可以发现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不但增长速度惊人,所占比重也达到一半以上的程度(参见图8 )。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编《投资统计月报》2000年1期计算

二、祖国大陆与美国在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消长

(一)台湾对祖国大陆和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台湾对外贸易自二战以后一直高度依赖美国,这种情况在近20年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台湾对美国贸易依存度由1984年的38%持续跌至1995年的22%,下跌幅度达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台湾对祖国大陆(含香港)的贸易依存度则由1984年的6%持续升至1995年的18%, 上升幅度达12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台湾对美贸易依存度的下降和对祖国大陆贸易依存度的上升均不明显。由图可以看出,二者应该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我们还可运用有关的经济统计方法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假设台湾对美国贸易依存度为x,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依存度为y,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再假设X、Y为x数列与y数列的平均数,即X=(∑x)/n,Y=(∑y)/n。则可根据相关分析法中的积差法算出简单相关系数r。

积差法相关系数计算表单位:%

(x-X) (y-Y)

年份x

y X=28.9 Y=12.0

1981 29.5 6.1 0.6 -5.9

1982 32.4 5.3 3.5 -6.7

1983 35.2 4.9 6.3 -7.1

1984 38

5.8 9.1 -6.2

1985 38.4 7.8 9.5 -4.21986 38.2 6.7 9.3 -5.3

1987 35.3 7.2 6.4 -4.8

1988 33.1 9.3 4.2 -2.7

1989 30.4 10.7 1.5 -1.3

1990 28.2 11.5 -0.7 -0.5

1991 26.2 14.5 -2.7 2.5

1992 25.6 16

-3.3 4

1993 24.9 17.8 -4

5.8

1994 23.8 18.3 -5.1 6.3

1995 21.9 18.3 -7

6.3

1996 21.5 18.3 -7.4 6.3

1997 22.3 17.8 -6.6 5.8

1998 22.8 17.1 -6.1 5.1

1999 21.8 15.1 -7.1 3.1

∑ 549.5228.5

年份 (x-X)[2](y-Y)[2](x-X)(y-Y)

1981

0.36 34.81

-3.54

1982

12.2544.89

-23.45

1983

39.6950.41

-44.73

1984

82.8138.44

-56.42

1985

90.2517.64

-39.9

1986

86.4928.09

-49.29

1987

40.9623.04

-30.72

1988

17.647.29-11.34

1989

2.25 1.69-1.95

1990

0.49 0.250.35

1991

7.29 6.25-6.75

1992

10.8916 -13.2

1993

16

33.64

-23.2

1994

26.0139.69

-32.13

1995

49

39.69

-4.1

1996

54.7639.69

-46.62

1997

43.5633.64

-38.28

1998

37.2126.01

-31.111999

50.419.61-22.01

668.32

490.77 -518.39

资料来源:根据《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2000有关数据计算

将数据代入积差法公式:

∑(x-X)(y-y)

r=────────────────

───────

────────

√∑ (x-X[2])√∑ (y-Y)[2]

最后求得r=-0.91。

相关系数r为负值,说明x与y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一般说来,r 在0~0.4之间为低度负相相关,在-0.4~-0.7之间为中度负相关,在-0.7~-1之间为高度负相关,当r=-1时,x与y为完全负相关。由r=-0.91可见,台湾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与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之间有高度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二者之间有很强的此消彼涨的关系。

(二)台商对祖国大陆和美国的投资比重也呈负相关关系

比较台商对祖国大陆和对美国的投资占台湾对外投资的比重,基本也能得出二者呈现负相关的结论。但因资料来源的问题,难以准确计算二者的相关系数。台湾方面自1991年起才开始正式统计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此前和此后都存在大量投资祖国大陆却未向台湾当局审报的台商投资案,这一点可由1993年和1997年台商补办申请案件数倍于当年台商申请案件的情况得到验证,所以用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的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资料不足以反映其真实规模。

在难以准确计算相关系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相关图,来观察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图9 是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的资料绘制的台商对祖国大陆与美国的投资依存度。图10是根据外经贸部公布的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实际金额、与台湾方面有关数据绘制的台商对祖国大陆与美国的投资依存度。后者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出现了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额高于当年台商总体对外投资额的荒谬情况,但其反映的大体走势应是可以参考的。比较两图可以发现,在台商对美国投资比重减少的年份,其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比重往往是增加的,反之亦然。由此可判断出二者具有负相关性。

(三)祖国大陆与美国在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中地位消长的原因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对外投资,台湾都越来越依赖于祖国大陆,同时美国在其对外经贸地区结构中的地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一现象可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结构调整和统计因素三个方面加以解释。

第一,80年代台湾对外经贸的国际环境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台湾对美贸易连续多年存在巨额顺差,美国在双赤字的压力下中止了一些对台贸易优惠政策,同时要求新台币升值,造成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台湾出口产品失去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海峡两岸从相互隔绝转为相互交往后,经贸往来逐渐增多,祖国大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对台湾的贸易和投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30年的隔绝状态使两岸经贸尚处于一片空白,随着两岸政策的解禁和放开,贸易额和投资额必然会出现迅猛增长。

第二,台湾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其对外经贸“脱美入亚”。8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获得的。台湾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再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大量廉价劳动力,结果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进入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80年代以后,台湾收入水平和经济规模已达到一定水平,从农业部门移出的劳动力已越来越少,且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受到影响,外延式增长也就遇到瓶颈,难以继续维持。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大量夕阳产业需要外移,而正在崛起的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成了台商理想的投资地。很多投资需要从台湾输出设备和原材料,带动两岸贸易的大幅增长。

第三,统计上的数字有些并不代表真实情况。比如,部分原有对美国出口的台商,改为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继续出口美国,这在统计上就成为祖国大陆对美国的出口,而不计入台湾对美贸易。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就造成台湾对美国出口下降而对祖国大陆出口骤增。从80年代后期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工、制鞋、玩具、低价消费电子产品等方面,这些传统产业正是台湾80年代对美出口的主力。

三、台湾对外经贸地区结构发展趋势

(一)台湾对外经贸面临形势与应对政策

未来几年内,世界经济形势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台湾对外经贸的地区结构也将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对外投资,将会采取一些新的应对策略。

第一,北美地区。台湾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高科技的获得与转化,所以北美必然是台湾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其发展方面应是确保美国市场,发展加拿大与墨西哥市场。墨西哥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廉价的劳动力,如果与美国、加拿大的资金、技术相结合,会对台湾输美产品构成威胁,未来台商必将重视对该地区的投资。

第二,拉美地区。很多中美洲国家与台湾有所谓“邦交”,有经贸合作的传统,台湾当局为其政治目的一直对投资该地区予以补贴和鼓励。拉美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与北美近,且出口美国无配额限制,对台商来说,在这些地区投资劳力密集型产业有较大的优势。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可望成立,34个成员国将占台湾外贸总额的26%,这将对台商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欧洲地区。欧盟已进入“欧元”时代,经济整合程度加深,台商对该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直有投资兴趣,将来如电信、化学、电子机械、精密仪器等行业将成为台商在欧洲的投资重点。东欧新兴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是台商进军欧盟的桥头堡,所以投资合作也会增加。

第四,东南亚地区。目前80%以上的台商已在东南亚或祖国大陆投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南亚很多公司、银行都成为台商兼并对象。台商对该地区的投资还可能会向金融领域扩展,因为掌握当地金融机构不仅能为台商投资其它行业提供便利,还用于提升台湾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祖国大陆。祖国大陆既有市场、劳力、工资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产品信贷、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劣势。但祖国大陆目前已基本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全面推动西部开发,并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外资,包括扩大投资范围、增加税收优惠等,对进一步增强台商投资仍有较大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各国家地区都以扩大对外投资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海外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经济地位,台湾也积极顺应这一潮流,强调和改进其对外投资政策。目前台湾当局对台商对外投资的基本政策包括六个重点(注:Neng-chung Lin(2000)ROC Outward Investment: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ECONOMIC REVIEW NO.314 》):1、采购当地原材料或半成品运回台湾,确保台农工原料供应;2、运用当地资源和人力,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确保占领和发展当地市场;3、扩大台制机器、设备、半成品或技术、零部件出口, 确保出口市场多样化;4、选择出口导向型产业投资,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给予该地的优惠关税和配额;5、协助台商投资建立垂直分工体系, 以突破技术瓶颈,渗透当地市场;6、 八次修订“审批对外投资与技术合作规定”,拓展应用范围,简化审批手续。

(二)两岸贸易在台湾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比重还会有上升空间

第一,世界贸易格局有利于两岸贸易的发展,从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三大区域经济体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来看,1980年,EU占41.6%,NAFTA占16.7%,APEC占16.5%,亚太地区处于第三位,到1997年,EU占36.5%、APEC占26.1%、NAFTA占20.1%。APEC已经超过NAFTA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集团。两岸都属于APEC成员,APEC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提高,为两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第二,台湾外贸格局有利于两岸贸易发展。台湾20年来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外贸依存度由集中走向分散的趋势。其中,对大陆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而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1981年到1999年,台湾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同期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上升了9个百分点。目前台湾对美国、日本、大陆这三个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外贸依存度相差已经不大,符合台湾当局追求的目标状态,预料这一局面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97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达27.5%,其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4.7%,占美国、 日本和祖国大陆三国贸易量总额的59.4%(注: United Nations《 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 》February 1999)。鉴于地缘关系,台湾主要的贸易伙伴必然集中在这三个地区,而目前台湾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已降至21.8%,以美国的GDP 和贸易量来看,台湾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太可能继续出现大幅下降。

第三,台湾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和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优势有利于台湾外贸与两岸经贸的继续发展。台湾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正向先进国家靠近,但从高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人力密集度产品占出口的比重来看,则与先进国家差距仍较明显,基本上,台湾产业经济仍未摆脱加工出口的特性,承担先进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传递角色,因此,台湾当局虽有以十大新兴产业为主的发展构想,但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这些新兴产业并未产生,整个经济呈现出电子业一枝独秀之势,这一趋势增加了整体经济未来发展的风险。同时,台湾电子业仍以代工为主,台湾电脑生产能力的3/4用于为日本和美国的名牌电脑厂家生产电脑,台湾强在加工制造能力,而在研发、投资上居于劣势。台湾电脑资讯厂商必须大量投资大陆,才能降低生产成本,维持竞争能力。大陆改革开放为台湾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大陆改革开放本身是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产物,但其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市场潜力。由于大陆与台湾经济呈现阶段性差异,加上大陆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两岸经济也有具有特别强的互补性,成为台商蓬勃投资大陆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企业经营的新趋势有利于台商投资大陆,进而拉动两岸贸易。企业国际化程度成为维持和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国际化可以强化企业的规模效益、提升管理能力,使跨国企业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台商中的很多大企业投资祖国大陆的动机,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尝试,另一方面也为了扩充企业规模,形成世界级的跨国企业。

利用各种资源来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台商投资大陆具有投资到其它地方所没有的优势,这包括:语言文化等背景相似;土地租金便宜、工厂用地取得容易;当地劳动力充沛、工资低廉;具有广大内销市场;享有普遍化优惠关税及配额;享受鼓励投资与优惠措施;易于取得原料供应;分散母公司经营风险;处置或淘汰闲置设备等。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展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科技人才、科技投入与市场保障。台湾技术人才充足,但高级科技人才仍不能满足需要。台商投资大陆,利用大陆科技资源的比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台湾科技投入的增加则有赖于中小企业的成功转型,包括规模的相应扩充,台商投资大陆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市场保障方面,一方面台湾受自身条件所限,技术力量长久以来积累不足,靠自我研发提高产品层次很不容易;另一方面,当前先进国家对科技转移限制日益严格,继续依赖技术引进也不容易,所以,台商必须投资大陆,利用祖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才能摆脱因市场有限造成研发成本难以收回的窘境。

第五、加入WTO后,两岸经贸趋于正常化, 将逐步合乎国际贸易规律,两岸未来趋势可能是产业内贸易分工,规模和内容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新国际分工论,其对比较成本论、资源赋予论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挑战。该理论发现,实际的国际贸易格局并不能用传统理论进行解释。例如,在世界出口总量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出口量占75%;其中的75%又是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后,而不是发生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较系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形成于80年代初,认为产业内贸易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差别、消费者偏好、需求重叠程度和厂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这些因素完全不依存于资源禀赋或劳动成本的差异。产业内贸易的好处包括:消费者从产品多样化中得到更大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国际性生产专业化与协作,有利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厂商生产规模扩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两岸产业内贸易分工的内容正不断增多,加入WTO后,这一趋势会进一步增强。

当然,两岸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不利于两岸贸易的快速增长。90年代中期以后,岛内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及东亚金融危机使台湾“脱美入亚的趋势走缓,台湾对欧美出口比重开始回升。这一形势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又如,今年 5月下旬,陈水扁上台后提出“三通”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岸开始对话,二是先完成“小三通”,这说明台湾当局的现行大陆经贸政策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尽管如此,这些不利因素必须放在台湾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两岸贸易可能会受其影响而放慢步伐,但不至因此发生大幅倒退。

(三)台湾对外投资地区结构未来五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动

台湾对外投资地区结构近20年来的变化特征是对美投资比重下降,对祖国大陆投资比重迅速上升。未来五年内,这种发展趋势可能将不再明显。也就是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放慢,其直接原因是岛内经常帐顺差减少、超额储蓄与储蓄率下降、最终导致台湾对大陆投资的资金供给潜力下降(注:详见拙文《吸引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工作重心转移刍议》载于《台湾研究》1999年3期)。 更深层次原因是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

第一,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造成台湾经常帐顺差减少。80年代台湾当局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基本是扶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改用技术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以新的出口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使整个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

但在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尚未壮大成主体产业的时候,本身发展虽然迅速,整体经济增长却在滑坡,尤其是一直作为台湾出口主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不是被淘汰,就是移往岛外寻找生路,离开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台湾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90—1999年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6.5%,远低于80年代的 16%,更低于70年代的33%。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造成台湾对外贸易中的经常帐顺差减少。

第二,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造成台湾超额储蓄减少与储蓄率降低。台湾自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换。制造业中的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及消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居为显著特征。

以信息、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多属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金的吸收能力很强。80年代后半期,台湾依靠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积累了高额顺差,而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尚未崛起,缺乏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投资项目,所以当时台湾的超额储蓄率与储蓄率分别高达18.3%和38.5%。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以致到1999年,超额储蓄率与储蓄率分别降至1.8%和25.9%(参见图11、 图12)。

金融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台湾当局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 政策。 在外汇管制逐渐放开及准许民间开设新银行之后,台湾的金融保险业蓬勃发展,从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台湾放款与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4%,明显高于12%的存款年均增长率。同时,消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急剧改变,都是民间消费骤增、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第三,台湾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造成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有所降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科技产业分工布局的产物。台湾科技产业的关键技术、生产与设计标准、关键零组件及生产设备等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日本,出口科技产品的七成左右集中在欧美市场,在对外投资布局上自然也就偏重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台商对外投资的短期内也会出现欧美比重增大、大陆比重降低的局面。

从未来十年台湾产业结构将保持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不会出现质变的判断出发(注:张冠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及其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1999年10月),预计台湾经常帐顺差减少、超额储蓄与储蓄率下降的情况难以出现大的改变,台商对大陆投资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台湾信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虽快,但远未达到可以带动出口大幅增长的地位。台湾有关部门预测,要到2010年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升至45.84%的比重,在此之前,因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 台湾出口增长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动,经常帐顺差也就不会大幅增加。同时,转型之后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仍有能力吸收大量资金,但受其水平和规模限制,出口创汇能力尚不能与七、八十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所以超额储蓄率也不会出现大的提升。此外,台湾科技产业目前正处于发育期,未来五年内,必将加强与欧美、日本的联系,祖国大陆的重要性会相对降低。待其发展成熟后,将会加快投资大陆的步伐,但这至少应是五年后的趋势。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重大的意外事件发生,预计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期内,台湾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将大体维持现状,美国、日本和祖国大陆仍将是台湾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两岸贸易比重还会上升,两岸经贸往来仍有潜力。

标签:;  ;  ;  ;  ;  ;  ;  

台湾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域结构的动态分析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